返回首页

商丘的起源历史,为什么叫商丘?

164 2024-03-09 17:22 admin

一、商丘的起源历史,为什么叫商丘?

商丘因其历史文化悠久,所以导致了现在人们对"商丘"这一名称的由来莫衷一是。在众多的观点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商"字甲骨文的意思是子姓生活在冈上就是"商"。上古时,商丘一带地势并不象现在这么平坦,有一座座土丘。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多生活在丘上。所以,商部落所居住的高地,就被称为"商丘"。

第二种说法:

商丘的"商"字,源于商丘是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商丘因此被誉为"三商之源"。商丘的"丘"字,即商朝都城的遗址,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商之都"。王国维在《观堂林集•说商》中云:"商之国号,本于地名。......始以地名为国号,继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后虽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称大邑商。"因此,商丘的商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商部族的"商";二是指商人商业的"商";三是指商朝的"商"。

第三种说法:

"商丘"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古时的"丘"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一个指坟墓。阏伯不仅在台上居住观星纪时,而且死后又葬在这里。又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所以,后人称此台为"商丘"。唐代《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阏伯台就是商丘。即今天商丘市的由来。

"商"字作为地名出现,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有"商"、"中商"、"大邑商"、"丘商"的记载,而第一次将"商"、"丘" 两字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来自春秋时期的《左传》。《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载:"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这些记载和传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同样反映出了商丘悠久的历史。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商丘的名称也几经更改,直到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置商丘县,商丘一名才自此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二、河南商丘旅游区?

一:商丘古城(商丘市睢阳区中山大街),商丘古城所保留的主要是古城墙和城外的一条护城河。城内则是熙攘的集市,以及深巷中不多的一些古建筑。城门前千疮百孔的城墙,彰显了古城的悠久。二:芒砀山旅游区(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镇),是永城市重点打造的一个旅游景区,有汉梁王墓群、刘邦斩蛇处、大汉雄风、芒砀山地质公园、陈胜墓、夫子崖等景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旅游景点,非常值得旅游参观,地质景观,地质遗迹,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产,地理环境变迁以及数千年人类文化活动的活字典。

三:汉梁文化公园(商丘市睢阳区平原南路东火神台景区北),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具有江南特色的一个公园,适合周末休闲的好去处,绿化好,环境优雅,适合游玩散步,园内非常大,是商丘的一个好去处,商丘未来的五星级公园,

四:木兰祠(商丘市虞城县营廓木兰中学西200米),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后经战火,祠堂被毁,幸存祠碑两通,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祠对面有花木兰陵园,内有花木兰墓以及其父母墓。

五: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商丘市梁园区李庄镇),满眼的槐木树,漫天的柳絮,高大的炎黄二帝,可口的黄河鱼,还有纯正的黄河故道,不一样的体验,一样的难忘,可以划船,那种很古老的船,还有烤鱼,园区非常美,空气质量好,适合野餐,散步。

三、赣榆是地名吗?

赣榆县名来源于山水

秦置赣榆县,现在史学界已无异议。《汉书·地理志》载有赣榆县,但在国家民政部辑录的全国市县历史沿革中,却在赣榆县后加了个“金复设”,表明赣榆县金时期是“复设”,却回避了“秦置”还是“汉置”的问题。据1979年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出土的两片瓦当,分别刻有“赣榆距”、“赣榆得”(榆从“扌”旁)字样,从而确证赣榆县为秦置。然而,由于赣榆县治所多次移迁,后南迁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赣榆县入东海,省祝其、利城入怀仁,现赣榆县称怀仁县长达552年。虽然金复名后一直沿用至今,但县名脱离故土时间太长,因而含义佚失。1997年版的《赣榆县志》,辑录了12篇关于赣榆县名来历的研究文章,实际上代表了从明清到现代七修赣榆县志(含讨论稿)的学者的观点。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词源学方面旁征博引,煞费苦心,却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动机,忽略了特征名和特征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的解释。

地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它的指代意义包括指位义和指类义,音、形、义、位、类是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地名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活化石”。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的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将地名分为住地名和特征名,特征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自然植被特征。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语言变化(词源学)和命名的动机(历史地理学)。地名分普通名和专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类,如河流、山脉和城镇,专有名则限定或修饰地名的含义,地名学偏重研究地名的专有名部分。

“中华”是“中条山、华山”的合称,这里是“丁村人”和“蓝田人”的居住地,《史记》已有“中国”之称谓。

秦统一中国后,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国的发祥地“狄道”———天水市简称“秦”,这里曾是中国“人文初祖”伏羲的故乡。渭水号称八百里“秦川”,雍州南边的山被冠以“秦岭”,项籍分秦为雍、塞、翟三国,号称“三秦”。秦皇岛、徐福村、郑国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汉灭秦,刘邦曾封为汉中王,于是有了汉水。刘邦为了孝敬他的父亲,在郦邑造了“新丰县”供他父亲居住,又把老家丰县的乡亲带过去陪他父亲聊天,还免去租税,今日的新丰镇已成为西安铁路枢纽。汉武帝以后,中原“秦人”改叫“汉人”,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汉族”,进一步有了汉语、汉字。明清时外国虽称中国为明国、清国,但汉人已经被固定了。

中国地名对于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青海、黑龙江等等。河流发源地称源,山之南、水之北属阳,山之北、水之南属阴,例如济源、辽源,沭阳、淮阳、汉阳、襄阳,江阴、淮阴、蒙阴等等;在中国东部水网低地,高阜处被称为“丘”,寿丘、灵丘、顿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场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宁津、夏津、盐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诸城、虞城、项城、邹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国的首都、中国最早的城市;而坝、场、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庄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区的地名反映了这一地区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岩海岛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后)云台山、秦山、开山、羊山、平山、达念山、车牛山、鹰游山、东陬山,并陆以后无需更名,似乎有先见之明;而山头以动物命名的特别多,白虎、青龙、狮子、牛首、羊石、黄牛、野鸡、鹌鹑、白鸽、马蜂、蜘蛛……应有尽有,仅云台山系,有五六十处之多。加上什么蔷薇河、竹岛、桃花涧、枫树湾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诗意盎然,反映这里不仅自然环境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赣榆县名弃用500多年后虽复名,但县名意义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苏省地名录》载,赣榆县名得之于山水。原淮阴市政府官员在某次省里会议时骄傲地说:“我们淮阴水资源丰富,有全国五大湖之一的洪泽湖,全市13个县区,除盱眙外,县(区)名全部带水。”而原山东临沂地区13个县市,就有8个县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灭楚,朐县入秦,属薛郡,后为东海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裂齐地为六郡,赣榆地入琅琊郡。汉承秦制,《汉书》记录了朐县和赣榆分属两郡的史实。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赣榆县的左邻右舍县名的来源。

朐县之名,源于朐山,后来也曾一度改叫朐山县。朐,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辞源》介绍“朐山”:“上有双峰如削,俗称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为俯视海州,西望蔷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点。可惜清康熙年间知州孙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锦屏然”,把一个好端端的和动物相关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学名称,使本地人看历史典籍时竟不知朐山在哪里,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此为当政者戒。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县得名于山,而不是山得名于县。

再看祝其。祝其国名源于祝其山,祝其为人名抑或地名无考。莒灭祝其,楚灭莒。秦置祝其县,属东海郡。“祝其”二字,东海尹湾西汉师饶墓出土之竹简为“况其”,一般认为祝其为误传,实际上“况”古时应读“Zhu”,“三打祝家庄”古版图书也为三打“况”家庄。由于民间口耳相传,为避免误读,后世才把“况”改“祝”。祝其国都和祝其县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发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东流入海,即为现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为何变成“朱稽”河?恐为从事水利、地名或续志方面的人误写。“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应为祝堵村。

怀仁县源于境内的怀仁山。怀仁山海拔75.3米,现在山南边有怀仁山水库。《江南通志》载:“后魏置怀仁县以此”。《光绪赣榆县志》载:“东魏武定七年(549)置怀仁县,后梁大定七年(561)废义塘、归义二县并入怀仁,县治北迁,另立怀仁城”。因此原县治变成了“头城”,新县治从祝其河畔迁到了怀仁山麓。

东西连岛秦汉两代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为朐县和柜县的分界线,与《汉书》对照,朐县、祝其和赣榆县之间是柜县。这里要指出的是,秦汉时“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柜、拒、剧、莒为同音假借,所以柜县即为“莒县”,莒国国都在今赣榆县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带,而赣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现在的莒南县、莒县都属莒国地域,所以莒县名源于莒国名。

《汉书》“柜”后注“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为古代河流的通称,江淮河济为古代四渎,“江水”因为长而变成了“长江”,“河水”因为水色黄变成了“黄河”,淮水也称淮河,只有济水不变。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有河流均称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当然是因为它小,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应为赣水,为什么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们现在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把瓢(piao)听成了皮袄(pi’ao),也可能不会写“赣”这个字,同时赣榆应该读成Gaiyu,而不应读Ganyu。在地名学中,不应该用普通话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读“Lu”,而浒墅关的浒则读“Xu”。赣榆之赣就应读Gai了。

赣水在哪里,自然不是鄱阳湖五水之一的赣江(水),而是现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为春秋时期的莒国的都城。秦设赣榆后至西汉,县城就正式夯土筑城了,现城墙仍在。县志中讨论的弇(读Gan或Yan)榆山无确切记载。但从这条河溯源而上,发现这条河的上源有二,一是发源于莒南县的洙溪河(洙水),两源分别发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和相沟乡杨岭箭北岭,在洙边村汇合后西折向南流。另一源为临沭县唐岭乡境内的镇武河,镇武河三条支流发源于玉山,在镇武庙汇合后入青口河(现为塔山水库)。《临沭县志》载:“玉山,在县城东北15公里处,因山顶西南部有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故名。”唐岭乡古时属赣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转?两千多年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不无此种可能。因此,赣榆县名应来源于“赣水榆山”,当然,榆山尚需考证。赣榆建县于土城,其下游仍为柜县,东汉建初五年(80),由于赣榆县划归东海郡,因此柜县临海部分被划入赣榆和祝其县。

赣水是一条多沙河流,在土城建县后,河道淤积,河中出现“古河套”(现为村)。因此金代复设赣榆时,迁至宋怀仁县城城里,城里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历史时期,号称“六朝邑”。几百年后,河道中泥沙又淤积出东、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国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县治迁到了青口。现莒县县治城阳镇历史上曾为青州驻地,青口镇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镇名。

由于海州话和赣榆话方言的差异,金代在现赣榆县罗阳镇境内设置的盐务机构———临洪灶,因海州话临读Ling而被误写成岭洪灶,进而简称“岭灶”;而“鲁南城”海州话南读Lan而变成了鲁兰城,进而有了鲁兰河;而柘汪和罗阳境内古代河口的造船厂———“圬工”也由于不明原意而写成“吴公”,意义全失;宋庄镇境内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积沙,像太平庄旧称“沙头”一样,却解释为沙、寇两姓合并取名沙寇村,纯属杜撰。因此对赣榆县地名进行严格地考证,应是地名管理机构认真考虑的问题。

朐县、赣榆、东海地名来源于山水也成为命名这一地区的惯例,灌云县取灌河、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因前有连岛后有云台山而得港名;连云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处灌河之南;响水县则直接取自响水口,以至于后人还出了个“响水口桥口水响”的对联在全国征求下联。

四、商丘有哪些名人?

三皇之一 炎帝

  炎帝即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又名朱襄氏,为伏羲之后裔,三皇之一。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陈为都(古陈之朱襄氏邑即今商丘市柘城的县)。炎帝发明了五弦琴和农耕,教人种植谷物;制定了历法,以太阳在中天时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尝百草作医书等等。炎帝在位14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五帝之一 帝喾

  帝喾自幼聪慧过人,15岁便参与治理天下,后建都于亳(今商丘),领部落8个,执政后游察四方,向百姓普施恩德,并以仁德、信义和勤劳施教人民,各部落以和睦友好为上,使各部落互相亲善。帝喾在位70年,寿105岁。帝喾陵在商丘古城南高辛镇西北。

“ 火神” 阏伯

  

阏伯为帝喾之子,相传为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卵而生。史载,阏伯与其弟实沈不和,常动干戈。帝喾无可奈何,只好将两兄弟分开。将阏伯封于商丘为“火正”,封号曰“商”,差实沈到大夏,使兄弟终不得见。阏伯死后被称为商星,实沈死后被称为参星。在星宿中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爱戴,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火神”。阏伯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他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今天“商丘”之地名亦由此而来。

经商始祖 王亥

  王亥为阏伯的第六世孙。他训服了牛,并发明了牛车,使畜牧业和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部落很快富裕起来。物口有了剩余。王亥便带领商部落的人去其他部族以物易物交换物品,于是,商部落的人便被其他部族的人称为“商人”,所以换的物品亦被称为“商品”。

醉酒第一人 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时曹操东临沧海发出的感慨一直流传至今。“杜康”既是酒的代名词,也是酒的发明者,而商丘正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据郭沫若先生在其《中国太稿》中记载:杜康是夏王相的儿子,因遭寒浞追捕,逃到河南省虞城县依附有虞氏当了“庖正”。据传:一天,杜康把没有吃完的饭存在桑树洞里,几日之后,经过自然发酵,酿出了气味芬芳的酒。

 商朝开国之王 商汤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这句今天在许多为官之人耳边警钟长鸣的话就出自商汤伐夏的故事。

  商汤,又称成汤,原为商部落首领,居商。夏朝时,商是夏统治下的小国。商汤处处对人民施仁政,很快有40多个小国归顺于他。而夏桀只顾奢侈荒淫,致使众叛亲离。后商汤经过十一次出征,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致使众叛亲离。后商汤经过十一次出征,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伐桀灭夏。夏朝灭亡后,商汤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烹饪鼻祖 伊尹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也是为中华烹饪文化作出贡献的第一人。伊尹聪明好学,很快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夏桀看他很有学问,把他选到朝里做事。而他却不愿助桀为虐,自动离朝隐耕。商汤听说之后,亲自到他隐居的地方拜请。伊尹被商汤贤下士的精神所感动,出任宰相,并帮助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伊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而且始创用陶器煎服中草药,以增其疗效,为中草药煎服第一人。除此之外,伊尹还精于烹饪,因在烹饪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被后人尊为“烹饪鼻祖”。 汉字创造者 仓颉

 

 传说:中国人(实际上远不止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是仓颉所创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多种电脑汉字输入法当中,就有一种名为“仓颉汉字输入法”。作为“中华文字鼻祖”,几千年来,仓颉不但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于商丘市虞城县王集乡的仓颉墓每天都迎来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游客。

  仓颉为黄帝的史官。为了记载事情,传递信息,黄帝命他造文字。仓颉首先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因象形文字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又发明了会意字、形声字等。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对仓颉发明和推广文字的功劳非常看重,仓颉死后,他命人将其悬棺而葬之。如今的仓颉墓前,枝叶繁茂的古柏掩映着一座大殿,殿门两旁的木柱一有副对联:“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始人。《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墨翟,宋人(今商丘人)。墨子是当时的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文哲大师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今商丘市民权县人。

  庄子年轻时狂放不羁,宁可靠打草鞋为生也不肯为官。他潜心研究学问,放教于民。如今,在庄周故居前有一片空场,据说就是他当年讲学的地方。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自本自根”、“自生自化”。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文风如天马行空,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记《庄子》52篇,存世有33篇。

五、商丘什么时间化为市的?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

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51年7月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县(现在的永城市)由皖北专区划归商丘专区,同年8月撤谷熟办事处正式建谷熟县。1953年1月,裁淮阳专区,其所属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本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1965年6月,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周口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77年10月兰考县由开封地区划归本区,1980年8月兰考重归开封地区。1997年6月撤地设市后,商丘市:辖梁园、睢阳2区,虞城、夏邑、民权、宁陵、柘城、睢县6县,代管县级市永城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

六、孟母三迁都迁到过什么地方?

孟母三迁的地址分别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孟母三迁分别迁到了哪些地方,第一次是住在墓地旁边,第二次搬家搬到集市上,第三次搬家搬到了一个学校附近。

孟母三迁相关知识

汉语成语,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词》。“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孟母三迁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故事启示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启发人更多的思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吃饱穿暖之外, 还要言传身教,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学成, 他的母亲功不可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