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产队的顺口溜?

176 2024-03-11 08:10 admin

一、生产队的顺口溜?

队长队长,炕上一躺;有事没事儿,一天十分儿。喝着茶水儿,嗑着瓜子儿,溜溜达达,一天块八。今儿赶故城,明儿赶郑庄儿;有了骆驼儿,不抽灯塔儿。小酒一抿,哈哈哈哈!

上面这则顺口溜是当时靠挣工分吃饭的老家农村老百姓给生产队的当家人队长编的。属于叫花子唱戏——苦中求乐。其中的“十分儿”指的就是工分;“块八”就是一块来钱的意思;“故城”、“郑庄”都是农村赶集的地方;“骆驼”和“灯塔”都是香烟的牌子,“骆驼”比“灯塔”略高档一点点。

二、以虚词用法和意思?

以yǐ(有以、无以)

以,介词、连词、代词、副词、助词。

一 介 词

以,作动词,当“用”讲。如:“霸主将德是以。”(《左传·成公八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介词“以”就是这动词演变发展来的。

1.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以”同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名词性词组组合,用在动词前边作状语,也可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这是由动词直接演变来的,多少带有动词性,可译为“用”“拿”“把”等:

①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用棍棒打死人与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②丁乃以身翼翁而进。 (《聊斋志异·梦狼》)

——姓丁的于是用身子掩护白翁往前走。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后汉书·张衡传》)

——拿实际发生的事情来检验,彼此相符,灵验如神。

“以”同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组合,动词性就很弱了:

④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孟子·公孙丑》)

——子路,别人把他有的过错指点给他,就高兴。

⑤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宪问》)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⑥管仲以公而国人谤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管仲用公心(对待私思)而遭到封地人的怨恨。

当“把”讲的“以”,同动词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组合作状语,以提到前面而强调这宾语:

⑦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 (《国语·越语》)

——当初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可是吴国不接受天命。

⑧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项伯在夜里赶回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告诉项王。

⑨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黄盖)事先把一封信送给曹操,假说要投降。

非双宾语,也由“以”提前,用来强调这动词宾语:

⑩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半夜,区寄转动身体,把绑手的绳子靠近炉火烧断。

⑪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虽然有大风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音,何况它还是石头呢?

2.介引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名义、身份。

“以”同指人的名词、名词性词组组合,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当的词对译,可译为“以……名义”“以……身份”“以……资格”等:

①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 (《史记·滑稽列传》)

——我幸运地能以通经学的资格得到郎中令属下的官职,但仍喜欢浏览史传杂说各书。

②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使者到魏国去,孙膑以罪犯的身伤暗地里见到齐国使者,(以兵法或技能)向齐使游说。

③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汉书·苏武传》)

——汉武帝赞许匈奴他们讲道理,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职衔出使,拿着信物,送回拘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④予以布衣从戎。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

——我以平民身份参加军队。

“以”同指人的名词、名词性词组组合,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当的介词,只能译成“率领”:

3.介引率领的对象。

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四年》)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史记·晋世家》)

——宫之奇率领他的家族离开虞国。

③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于是率领八千军队渡过长江向西进击。

4.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

同“以”组合的名词或词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指人的,也可以是指事物的。这用法是“工具”义引申来的,可译为“根据”“按照”“依照”等:

①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苟子·非相》)

——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少数推知多数,根据细微推知明显,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②大小之狱,必以情断之。 (柳宗元《非国语》)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一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这“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很少作补语,如:

③听以爵不待参验。 (《韩非子·亡征》)

——(君主)只根据(进言人的)爵位听取意见,而不去验证(政见是否正确)。

“以……”“以……观”“以……论(言)”,用在句首,有语言停顿,表示说话人推断所根据的事实或着眼点:

④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孟子·万章》)

——按照地位,那么您是国君,我是臣子。

⑤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现在晋朝虽然微弱,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都是江南出色的人物,君臣上下和睦团结,朝廷内外同心同德。依我看来,还不好打他们的主意呢。

⑥以子言论,是贤君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根据你的话判断,这是个贤德的君王。

⑦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唐顺之《竹溪记》)

——根据这些情况来说,世上的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又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标准呢?

“以”同数词组合,表示以一定的数量作计算标准:

⑧《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春秋》上记载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亲的,以十为单位来计算了。

⑨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苏轼《教战守策》)

——现在国家用来进奉西北胡虏人的财物,每年按百万来计算。

5.介引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可同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组合,作状语,作补语的少见,可译为“由于”“因为”,这是由前“凭借”义引伸来的:

①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史记·汲郑列传》)

——汉孝景帝的时候,汲黯凭父亲的余荫作太子洗马官,因为行事严肃,为上下敬畏。

②今人主以其清洁也进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现在君主因为他廉洁而加以任用。

③讨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 (《韩非子·难二》)

——约王因为文王大得人心,而厌恶他。

④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史记·平原君列传》)

——看这小子,竟要因为她一笑的缘故而杀害我漂亮的姬妾,不也太过分了吗?

6.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

由“工具”义引申,“以”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用在动词前边作状语,或在后边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连及的人或事物,可译为“同”“跟”“和”: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

——和天下的人乐在一起,和天下的人忧在一起。

②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史记·留侯世家》)

——皇上从普通的老百姓出身,同这班人一道取得天下。

③晋侯以公宴于河上。 (《左传·襄公九年》)

——晋侯同鲁襄公在黄河边上饮宴。

“以”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组合,用在形容词后边作补语,表示对待的事物,可译为“对”“对于”:

④越远,利以避难。 (《韩非子·说林》)

——越国离这里远,对避难有利。

⑤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对于削棘刺尖很难。

7.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

这时间可分为发生、起自、归趋,可译为“在”“从”“到”,这也是“工具”义引申来的:

①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孝武帝时,(李广)官做到代郡的相,在元朔五年担任了轻车将军。

②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故意在那年十二月末的一天,(把窦婴)处决在渭城。

③汝殴以六月二日。 (韩愈《祭十二郎文》)

——你死在六月二日。

④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筑(一座)十板高的墙,(墙上)凿八尺的窗户,到太阳刚出来时把竹筒放在窗子上对着太阳光看。

⑤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彰明典章制度,制定法令,都从秦始皇开始。

8.介引动作行为的处所、范围。

处所可分为起自、归趋、发生,分别译为“从”“到”“向”“在”等,由工具义引申来。

①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现在从长沙豫章去,河流多,很难走。

②崔白驹自颖川起,房献伯以谁郡来,各拥数万之兵,俱期牧野之会。 (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崔白驹从颖川起兵,房献伯从谁郡来,各带几万军队,一同约定在牧野相会。

③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九歌。东君》)

——(我)握着马缰驰骋飞翔,在暗沉沉的夜空向东方驰去。

④地何故以东南倾? (柳宗元《天对》)

——地为什么向东南倾斜?

⑤中丞意如此,某奚以诉? (《逸史·乐生)

——中丞的意思象这样,我又到何处申诉?

⑥居顷之,裹子当出,豫让伏以过桥下。 (《战国策·赵策》)

——过了一会儿,赵襄子将要外出,豫让埋伏在(赵襄子要)经过的桥下。

由处所的意义引申表示范围,可译为“在……中”“在……外”等:

⑦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色,大则得城。 (苏洵《六国论》)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⑧辱我以人中,死罪一也。阳(《韩诗外传》卷十)

——在人群中侮辱我,这是一条死罪。

9.“以”的省略、“以”的宾语的省略和前置。

(1)“以”。的省略:

①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

——楚国的南部有一种灵龟,把(人间的)五百年作为一个春季,把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

②吾闻汉购我头[日]千金,[ ]邑万户。 (《史记·项羽本纪》)

——我听说汉王用千金、用万户侯的高价来收买我的头。

③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燕策》)

——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活马呢?

(2)“以”的宾语省略,这省略的宾语往往是“之”一类的代词:

①凿龟数策,兆曰“大吉”,而以[ ]攻燕者,赵也。 (《韩非子·饰邪》)

——用龟甲、著草卜签,得到“大吉”的兆象,根据[这个]去攻打燕国的是赵国。

②龙节虎旗,驰驿奔轻,以[ ]去以[ ]来。 (孙樵《书褒城驿壁》)

——各种各样的旅节旗帜,驿马跑着,轻车奔着,从[那里]去,到[这里来。]

③陈胜起山东,使者以[ ]闻。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陈胜在山东起义,使者把[这件事]报告了(秦二世)。

④客得之,以[ ]说吴王。 (《庄子·逍遥游》)

——游客得到了这药方,拿着[它]去游说吴王。

(3)“以”的宾语有时提置在“以”的前边: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论语·微子》)

——象洪水漫一样,天下都是这么些坏现象,你们同谁来改变它呢?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战士没有谁不以一个抵挡十个的。

③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

——用磨石磨刀,能化钝为利;以法治国,能化愚为智。

④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

——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真诚的态度来完成它。

二 连 词

 

连词“以”有的用法与“而”相通(注: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以,犹而也。”“以”“而”古音都是“之”韵。),有的是从介词演变来的:

1.表示并列。

(1)连接词和词组:

连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可译为“而”: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餐以繁。 (曹植《赠徐干》)

——月亮还没有圆,星星亮而多。

②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 (王安石《材论》)

——有用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他们,国家就会安定而昌盛。

③神明博大以至约。 (《荀子·王制》)

——智慧明智广大而又简单扼要。

④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屈原《涉江》)

——山岭高峻遮蔽着太阳,山下幽深黑暗而雨水很多。

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可译为“而又”“又……又……”

⑤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论语·为政》)

——要使老百姓对我尊敬,尽忠而又互相勉励,怎么办?

⑥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 (《荀子·解蔽》)

——他这个人,善于猜谜,又喜欢思考。

⑦比奉书,即蒙宠答,以感以作。 (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不久前送上一信,就蒙你错爱回复,又感激,又惭愧,

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和”“以及”等:

⑧赋《常捷》七章以卒。 (《左传·襄公二十年》)

——赋吟《常棣》第七章和最后一章。

⑨将以下骑送迎。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大将以及属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送(皇帝)。

(2)连接分句,可以不必译出:

①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韩非子·初见秦》)

——(张孟谈)就偷偷地出去,推翻了(韩魏)与智伯订的盟约,得到了两国的军队,进攻智伯,活捉住他,恢复了赵襄主原来的势力。

②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 (《国语·越语》)

——吴王率领他左右亲近之士,给他们宝璧,而上姑苏台。

③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鲇鳣鰋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 (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

——开始我在黄河里钓鱼,那里有魦站鳣鰋等各种鱼,不能自己寻找食物,而喜欢吞吃我的钓饵。

④狱之患,故非在所以诛也,以仇之众也。 (《韩非子·难四》)

——刑狱的危害,本来并不在于已经诛罚了的人,而是在(诛罚不当)引起更多的人的仇恨。

2.表示偏正。

(1)用在状语和动词性、形容词性的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也可以不必译出: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船轻轻地飘荡前进,风习习地吹着衣裳。

②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韩愈《原毁》)

——早上晚上思考,去掉那不像舜的,采取那像舜的。

③牧守由将校以授,皆虎而冠。 (刘禹锡《讯甿》)

——地方长官由他们所属的军官担任,都像老虎一样凶恶残暴。

④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以富实。 (《资治通鉴。燕昭王与乐毅》)

——燕昭王日夜照料、安抚燕国人民,(国家)更加富裕和充实。

⑤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再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能没有大的过错了。

⑥疑智足以信言家事,疑母尽以听疑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我(薄疑)的智慧足以使人相信会办好家事,我的母亲也完全相信我。

(2)用在助动词和动词之间:

①临难用诈,足以却敌。 (《吕氏春秋·义赏》)

——遇到危难采用诈术,足以使敌人败退。

②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 (《韩非子·饰邪》)

——没有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称王天下。

③诸侯皆叛,晋可以逞。 (《左传·成公十六年》)

——诸侯都背叛,晋国的危机可以得到缓解。

④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 (刘禹锡《天论》)

——根据缓慢的运动而产生的势缓和,所以人们能够明白。

“以”用在助动词和动词之间,和“而”一样,但由于“以”可作介词,因此助动词“可”之后的“以”有的是介词,而且省略了宾语“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3.表示连贯。

(1)用在连动词组中。

用在表示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的动词之间:

①余折以御。 (《左传·成公二年》)

——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

②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县人卜子的妻子上集市,买了鳖回家。

③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资治通鉴·玄武门之变》)

——你去看看情况,假使他俩没有来的打算,可以把两人的头砍了带回来。

用在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情态的动词之间:

④遂扶以下。 (《左传宣公二年》)

——就扶着(赵盾)走下堂去。

⑤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史记·屈原列传》)

——于是就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死了。

⑥先生伏蹈就地,匍匐以进。(马中锡《中山狼传》)

——东郭先生趴倒在地上,爬着前进。

⑦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去。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肯定的夸张语意,强调的论断语气,一般认为与“乃”通,可译为“才”,也可不译:

①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屈原《哀鄂》)

——走出国都城门多么痛心怀念,在甲日的早晨我动身上路。

②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 (《左传·襄公九年》)

——在沙随盟会的那一年,我们的国君才出生。

(3)连接方位词及“来”“往”等,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

①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庄子·外物》)

——从浙水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人不吃饱了这种鱼。

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告诉他高深道理。

③自郐以下,无讥焉。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从郐以下就没有批评了。

④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史记·范瞧蔡泽列传》)

——从现在以后四十三年。

4.表示目的。

连接相关的两项,“以”表示后一项是前一项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等,这是由介词“以”的“工具”义发展来的:

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违反为君之道,重重征税来彩画墙壁。

②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史记·陈涉世家》)

——在这时,各郡县为秦朝官吏所苦,都宣布郡县长官的罪状,杀掉他们,来响应陈涉。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论语·子张》)

——各种工人居住在作坊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连接分句,表示后一事是前一事的目的:

④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志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叫将尉侮辱自己,借以激起公愤。

⑤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史记·项羽本纪》)

——查封关闭了皇室宫殿,军队回撤驻扎在霸上,来等待大王的到来。

⑥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梦溪笔谈》卷十八)

——每个字同样的有二十多个,用来准备一板内有重复出现的。

5.表示原因。

连接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可译为“因为”“由于”等,常用在句首,这是介词“以”的“原因”义发展来的。

“以”连接的原因分句在前,结果分句可用“故”“乃”“是以”等与“以”呼应,表示由因及果:

①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因为常常向武帝直言劝谏,所以不得久留在朝内做官,调作东海郡太守。

②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为您不杀那讥笑跛子的人,就认为您只喜爱美人而轻视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离开您了。

③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 (《汉书·霍光传》)

——因为燕王揭发了他的罪状,所以不敢进来。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永州八记》)

——由于这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停,于是(我)把景物记下来就走了。

⑤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子》七十五章)

——人民所以陷于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租税太多,因而陷于饥荒。

“以”连接的原因分句在结果分句的后边,表示由果溯因:

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它对晋国失礼,并且向着楚国。

⑦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 (《韩非子·五蠹》)

——所以国破君亡,都是因为听信了高谈阔论者的虚言浮辞。

⑧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一切小河流的下游。

6.表示假设。

连接前一分句,后一分句推断或叙述其结论或结果,常用在谓语成分前边,下文有的有“必”“则”等与“以”呼应:

①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 (《战国策。楚策》)

——五国如果打败了秦国,一定会往南侵略楚国。

②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韩非子。难二》》

——如果事情符合法度就加以实行,不符合法度就制止。

③以其创法立制,而天下侥幸之人,亦顺悦以趋之,无有粗语,则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废矣。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如果创立法令制度,而天下心存侥幸的人也心悦诚服地去执行,没有什么抵触,那么先王的法令制度恐怕至今都不会废掉的。

④以啃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异蛇)如果咬了人,就没有法医治。

7.表示结果。

连接相关的两项,“以”表示后一项是前一项的结果,可译为“以至”“以致”“就”“因此”“因而”“那么”等,这是由介词“以”的“条件”义发展而来的。

“以”用在动词、动词性词组之间,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结果:

①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象有了牙齿以致丧命,这是由于值钱的缘故。

②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

——圣人能从微小的现象而看到事物的苗头,能从事情的开端而看到事情的结果。

③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贵义》)

——争辩一句话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身体贵重。

④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中丞躲藏在厕所的篱笆边以至免个死。

用在分句之间,表示就既定事实来说明的结果,或就一定的根据推论出的结果:

⑤孤违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我违背蹇叔的指教,因而使你们几位受到侮辱,这是我的罪过。

⑥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韩非子·奸劫弑臣》)

——孝公得到商勒的辅佐,地方因此扩大了,兵力因而盛强了。

⑦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韩非子·说林》)

——韩氏和魏氏从外反戈,赵氏在里面接应,智氏因此灭亡。

⑧昔吾先王,世有辅粥之臣,以能遂疑计恶。 (《国语·吴语》)

——以前我们的先王,世世代代都有辅佐的良臣,所以能够决断疑难,计虑恶失。

用在分句之间,表示在假定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⑨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 (《吕氏春秋·高义》)

——所以如果有功劳就要受到奖赏,如果有罪过就要受到惩罚。

⑩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战国策·齐策》)

——(韩魏)如果仗打不赢,那么灭亡就会随着到来。

三 代 词

1.指示代词。

表近指,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与“已”相通(注:杨树达《词诠>卷七:“‘已’训为‘此’,‘以”‘已’古字同,故‘以’可训“此”),可译为“这”“这么”:

①以告者过也。 (《论语·宪问》)

——这是传话人说错了。

②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战国策·魏策》)

——这三样东西,生命是最重要的,河内那地方是他最次要的。

③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水经注·江水》)

——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达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乘奔马,驾长风,也没有这样快的。

例①“以”作主语;例②“以”作定语;例③“以”作状语。

2.疑问代词。

相当于“何”(注:杨树达《词诠》卷七:“以”,假借为‘台”,何也”),询问处所,用在介词“于”后边,“于以”,可译为“在哪儿”“到哪儿”:

①于以采蔡?于涧之中。 (《诗经·采蘩》)

——在哪里采白蒿,在山谷中。

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诗经·击鼓》)

——在这里(部队)停下来,丢失了战马。到哪里去找呢?到山林的脚下。

四 副 词

1.表示程度。

与“巳”相通,可译为“很”“太”“更”“越”,表示性状的程度高或过分。

①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真正已经勇敢啊又很威武。

②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孟子·滕文公》)

——三个月没有被国君任用,就要去慰问,不是太急(于求官)了吗?

③弯鸟凤凰,日以远兮。 (屈原《涉江》)

——忠臣贤士,一天天地更加远离朝廷。

2.表示时间。

与“已”相通(注:悲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一,“‘以,犹‘惟也”),可译为“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过去。

①彼以夺矣。 (《荀子·王制》)

——他的人已经被我夺过来了。

②书生时以老迈。 (《广异记·檐生》)

——书生当时已经年老了。

③吾以请之媪,媪许我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我已经向老母亲请示了这件事,老母亲同意我了。

④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秦代郡县制的正确,也已经得到了证明。

3.表示范围。

与“唯”相通,可译为“只”“只有”,表示情况或行为限止在某一范围内。

①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战国策·齐策》)

——您家缺少的只是“义”罢了。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先进》)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

③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商君书·画策》)

——上古昊英时代,人们只用砍成的木具去杀野兽,人少而树木、野兽多。

五 助 词

1.用在句中。

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相当于“夫”“乎”:

①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荀子·王霸》)

——等到燕国赵国起兵进攻它,就象摇落枯枝叶一样。

②穷谷之污,生以青苔。 (《淮南子·泰族训》)

——深山沟的污水,生长青苔。

③微我无酒,以遨以游。 (《诗经·柏舟》)

——不是我没有酒,去逛去游。

2.用在句末。

表示肯定语气,与“已”相通,可译为“呢”“哩”:

①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 (《战国策·楚策》)

——黄雀是其中小的,黄鹤仍然是这样哩!

②步骤驰骋厉鹜不外是以。 (《史记·礼书》)

——走,疾飞,奔跑都不在礼的范围外呢!

 

“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是“有所以……”“无所以……”的习惯性省略形式。“以”是介词,当“用(拿)”解,和后面的名词或动宾词组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有以”等于说“有什么(东西、方法、机会、地方等)用来”,“无以”等于说“没有什么(东西、方法、机会、地方等)用来。”

①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孟子·梁惠王》)

——王告诉我,他爱好音乐,我不知道有什么可用来回答。

②吾终当有以活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我终究会有办法救活你。

③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战国策·燕策》)

——我才能有机会用来报答太子。

④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娱乐,请允许我用舞剑(助兴)。

⑤吹竿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 (《韩非子·内储说上》)

——吹竽的人多,我没有办法知道谁吹得好。

⑥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当官行事,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