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原阳县志大张寨村历史?

104 2024-03-15 19:40 admin

自原阳县城南行约四公里,即到葛埠口乡大张寨村。大张寨的老人们都记得,村中原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矗立村道,俗称“贞节牌坊”。牌坊上“彤管扬芬”四个字尤为引人注目,乃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书”。牌坊立于民国十五(1926)年,是为表彰本村清代岁贡张位正长女所立,后毁于建国之初。

翻开滴血的《阳武县志》,这一事件记载如下:

张位正长女生于1811年,即清光绪七年,她自小许配卢圪垱村肖琪之子肖先成为妻。可当张女年满十六周岁之时,不想肖先成真的仙成而去,染病身亡。可怜张位正之女小小年纪未婚亡夫。如果是现在,人死如灯灭,张女另行婚配即是,可在当时却是大逆不道,有违伦常。张位正乃清末贡生,满脑子的四书五经,纲常伦理。张位正一心孔孟之道,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就劝女儿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为肖先成守节终身,却早已置女儿的生死幸福于不顾。

于是,张肖两家择取吉日,为张女和死去的肖先成完婚守孝。

成婚那日,少不了四邻八乡的人们去看热闹,更何况是与死人成亲。只是那可怜的张女此时早已哭的是死去活来。

张女穿着大红大紫被人用轿子抬至肖先成坟头,早已泪眼婆娑,生不如死。她被两个妇女架着肩膀到肖先成坟头哭拜,然后脱去红装,换上孝衣,坐上花轿,被人抬到肖家。

从此,张女便开始了度日如年的生活。她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夜晚,她眼望星空,与满天星斗对望,默默无语到天明。肖家的家务从此也落到了这个小女子身上,无论是生火做饭,挑水洗衣,织布纺纱,地里劳作,服侍公婆,她都一应俱到。

谁知儿子之死,对肖母是个不小的打击。肖母思儿心切,染上重病,也不久身亡。家中只剩下翁媳二人。为使肖家有后,肖琪于是再婚。一年之后,添上一子。肖琪大喜过望,对少妻幼儿视若珍宝。只可怜张女独守空房,孤苦无靠,几次寻死未果。在清宣统三年(1911)阴历四月八日,张女从集市上买来剧毒鼠药,饮恨自尽,了却余生,年仅三十岁。

张女死后,县衙及乡村遗老们以为这是一个节妇烈妇的典型事例,值得大肆宣扬,以宜教化,遂上报民国北京政府。于是,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亲书“彤管扬芬”四字,以资表彰。

明清时代,人们对贞节观念十分重视。顺治十三年,清世祖曾亲自编纂《内则衍义》一书,在《守贞章》中提出“守身为女子第一义”。在《殉节章》中,提出“妇为夫死,古之大经”。此两语此后成为清朝妇女的遵循信条。《女范捷录·贞烈篇》亦云:“忠臣不事二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重婚,女无再造。”康熙时的《女学》、《教女遗规》、乾隆时的《女学言行录》,都极力宣扬寡妇守节和新妇的贞洁。

几千年来,贞节观念残害了多少妇女的身心。而今保存的贞节牌坊、贞节堂等封建遗迹,都似乎是在无声地倾诉着贞节烈妇的苦涩与痛楚。可叹,张女的人生血泪悲剧,竟成了这些人招摇显摆的工具。这真是一幕活话剧,活脱脱地显露了人的劣根性。他人的悲壮之死,竟成了别人活着的幸福。

我想,到底什么是幸福?穷人会说:有钱就是幸福。残者会说:能走路就是幸福。盲人会说:能看见光明就是幸福!乞丐会说: 有饭吃就是幸福。病人会说:能活着就是幸福。

可是,张女的幸福在哪里?也只能用一死来了却浓愁吧!

写到此处,我也不免一声叹息。我想,大张寨的那座滴血牌坊,是真的早就应该被推倒的!但愿那样的牌坊,从此之后,永远也不要再有,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