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铜鼓的寓意?

262 2024-11-24 19:59 到农村去网

一、铜鼓的寓意?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2006年5月20日,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铜鼓的介绍?

铜鼓县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界湖南省浏阳县(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辖6 镇3乡4个国有林场。全县人口14万,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通行怀远话(客家语铜鼓片)与赣语昌靖话,客家文化较为浓郁。

三、铜鼓的做法?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最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第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四、铜鼓小吃

铜鼓小吃的历史与文化

铜鼓小吃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古代,铜鼓小吃就已经是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它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美食代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铜鼓小吃的起源

据传,铜鼓小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会用特定的食材制作美食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铜鼓小吃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处理才能完成。

铜鼓小吃的种类

铜鼓小吃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常见的有油炸糍粑、糯米团子、豆皮、米糕等等。这些小吃口感鲜美,味道浓郁,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此外,铜鼓小吃还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每一种小吃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铜鼓小吃的特点

铜鼓小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食材丰富,二是制作工艺独特,三是口感鲜美。食材方面,铜鼓地区盛产各种优质的稻米和蔬菜,为小吃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制作工艺方面,铜鼓小吃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处理,如浸泡、磨浆、蒸煮、油炸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把控。口感方面,铜鼓小吃的口感鲜美,味道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铜鼓小吃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和了解。同时,铜鼓小吃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元素,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铜鼓传说?

有传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具有浓郁历史文化色彩的传说。传说说,在古代,有一位英雄,他为了打败外来侵略者,用铜鼓的表演和独特的技巧,胜利守住了自己的家园。这个传说也被广泛地传颂和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另外,也常常被加入到各种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中,成为这些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铜鼓歌手?

演员罗晋(咕噜、晋少、晋哥、小爷,代表作品有锦绣未央、克拉恋人、爸爸父亲爹、我和我的传奇奶奶、X女特工、乱世佳人、穆桂英挂帅、美人心计等):1981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

罗晋,1981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2级本科。

七、铜鼓做法?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最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第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八、铜鼓打法?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在老挝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泰国民间收藏和出土的则有上千个。

二、铜鼓主要特征

铜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 重器 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

三、铜鼓演奏方法

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面,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

九、制作铜鼓的习俗?

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面中出现,但过去在苗族和瑶族的丧葬活动中敲击铜鼓却是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

生活在我国广西北部山区的瑶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还几天几夜连续不断地敲击铜鼓:铜鼓声音宏亮、深沉,鼓声可以把死人离开人间的不幸消息传到很远的村寨,以便他的亲友赶来参加葬礼。

十、铜鼓台的由来?

铜鼓台位于隆中武侯祠大殿东北角,是一个亭阁式的建筑,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刘骥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

  诸葛铜鼓是清同治初在广西出土,由广西藩司李承思捐送出来的。铜鼓高二尺许,阔一尺八寸左右,旁铸四蟾蜍,工艺精细,相传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此鼓正放可敲打作鼓,鼓声响亮,倒放可做炊具煮饭,一物二用,实乃一件珍贵文物。

  铜鼓台于1950年就已倒塌,目前已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