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太空育种成果是什么?

78 2024-03-18 07:28 admin

一、太空育种成果是什么?

一、玉米种子在遨游太空一圈后发生诱变

这些种子在太空失重和辐射的条件下产生了诱变,工作人员在利用这些诱变的种子进行科学实验。

山东生物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这些实验能够说明有更多的几率,选择好的突变,选择出好的种子材料。

通过太空回来的种子种植的玉米,结出的玉米籽粒和普通玉米籽粒对比,即使今年的气候多变,部分地区连续出现高温的情况下,太空种子长势良好,籽粒饱满,而普通玉米出现秃尖断粒的情况。

种过玉米的人都知道,玉米植株高大,田间密不透风,田间温度较高,长期处在高温环境会造成玉米花器不完全或者雌雄不同步,会造成授粉不顺利,造成秃尖、断粒现象。或者造成雌穗开花较晚,造成不能正常授粉,这样就激发下面的叶腋长出雌穗,但是等它长出来,雄穗早已经开过花了,不能完成授粉。

而从太空带回来的玉米种子种出来的玉米,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很好的避免了由高温条件影响下的玉米花粉败育导致的很难授粉的情况。

从这点来看,玉米因为在太空中遨游了一圈,所以产生了突变,价值获得了提升,对于改良其他种质材料有着重要作用。

二、太空育种还有很多路要走

对于太空种子的科研我们迈出了一步,还有很多路要走,其中,困难和艰辛肯定是有的。

据山东邦泰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石绪海表示,这批种子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产生了很多突变。并且,已经发现了一些有着明显变异的单株,它们是否属于优良的变异种质材料,还需要再继续调查。接下来,还要继续育种,扩展繁衍太空种植材料,选出优良变异种质材料组配太空杂交种等等。

三、太空育种的意义

太空育种是最近几十年发现起来的新型育种方式。它是航天技术、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式。相比普通种子,果实更大,抗病虫害等抗逆能力更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农民产品的品质,创造出更多的新品种。另外,通过这些结果也能证明咱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也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写到最后:

玉米种子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小麦、水稻、花生、大豆以及蔬菜和水果种子也会带来好的结果。这些是很多科研人员共同付出的结果,我们要牢记!

二、我国生物育种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虽然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仍需在育种技术、种质资源等方面不断加强创新和研发。此外,农业领域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也需要加强保护和利用,以更好地支持生物育种事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并建立健全的种质资源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粮食安全。PS:待机器翻译问题更加明确后进行修改和适当调整。

三、我国的植物育种水平如何?

感谢邀请。

中国育种水平总体水平不如欧美,虽然在个别方面水平高,但是行业竞争很大程度依靠行政保护,而且即使在国内各行业横向比较,发展的情况也不如国外。(2015年2月11日本段更新)

利益相关:国内985农业大学(有两所,中农和西农)学习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我不是什么专心科研的人, 毕业后也不从事作物育种方面的工作,所以只能谈谈我自己见到想到的。

我来说一下育种的几个方面吧。看了一下其实存在的问题和楼上花卉育种那位谈的差不多。

首先从人才的角度来看。1.中国目前最优秀的高中生几乎没有选择育种作为自己大学专业的。目前在本科阶段能招到最好学生群体的农业大学就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院分数线一直都是在农大的录取线上。虽然说高考分数不是唯一标准,但这个参考还是非常有力量的,也就是说最聪明且最勤奋的那部分人一般不会考虑选择农业这个领域,即使选择也会因为分数比较高,在高中阶段经过忽悠跳进生命科学这个基础研究的坑。这里要说一下的是,育种虽然和生物有关,但是和生命科学学院学习研究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2.学习育种方面的人才基础已经很,但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性(劳动强大度、收入低、工作地点偏远、社会认同差等),不断有人才流出,聪明点的直接转行或者博士博后阶段出国,学金融计算机了,还有转去生物医学等更高大上领域的,剩下的守着这个专业学完找工作也有很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去了,真正能留下搞育种工作的相当少。

其次从行业发展来看。育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仅在于其工作环境长期要在田间,忍受高温等,更重要的是育种能够获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太低。要培育一个好的品种可能要用一二十年,短一点也得五六年,这期间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呢?我们国家目前主要的育种工作承担者还是科研机构和高校,而我们国家在这些机构里一向更加支持的是发论文为导向的“科研”工作,相比在地里工作好几年拿不到一个品种,写论文是更快更容易获得支持的科研工作。特别是2008年和四万亿计划一起砸下来的转基因重大专项,更是刺激相关科研人员更看重发文章轻视搞育种。

第三看相关制度。这里不得不说被很多业内人士批评的品种审定制度,新品种通不过审定就无法上市销售,这个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牌照制度,发牌照就有寻租空间,事实上也是有很多品种要依靠有关系的公司才能获得审定,很明显这不是鼓励育种家搞好科研,而是搞好关系。那么我们做好监督工作就可以避免问题了吗?也不是。现在品种审定非常看重产量,可以说产量不过关其他全部不行。但是育种并不能以产量为唯一目标。这里引用张世煌老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系主任)说的话:

育种家是育产量的吗?不是。真正的育种家是在所有外界环境条件下,把植物内的基因体系最优化。也就是操作植物的基因体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这是育种家的本质。虽然后果是提高了产量,但育种家没有办法直接操作产量。这个真正的育种动力是看不见的,但你必须设法“看”到它。

错误的目标引导了错误的育种实践,审定产量表现好的品种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好品种。而且只看这一个指标还会导致育种结果与生产实践脱节。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玉米品种和机械化水平的配合问题。审定中不管这个,那自然不会有多少人想着要去配合机械化,品种不上来,花再多钱给农机补贴也没用。

还有行业环境。育种也是一门靠知识吃饭的产业,在中国所有的靠知识吃饭的产业都会遇到问题:盗版。种子有自己的特性,我们不可能给每一粒种子打上标志说这就是某某公司的某某品种,所以也就有了所谓“真的假种子”和“假的真种子的区分”。事实上套牌、贴牌、真假种子混杂的现象非常普遍,还有去别人试验田里偷花粉之类的行为。

比如这条新闻:

大北农“窃种”风波因其董事长邵根伙的妻子莫云被捕再次发酵

。我就不评论这件事了,很丢人,但这就是我国育种行业的现状。

最后专门说一下玉米。玉米原产美洲,我国不是原产地,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从根子上都是外来的,而且玉米是热带作物,中国现在的玉米主产区则是温带亚温带地区,这是限制中国玉米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是这不是在中国培育不出好品种的原因。我们国内对种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行业发展也很不成熟,毕竟种业商品化也就最近几十年,国内所有种业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孟山都,人们说起育种就只知道一个袁隆平……现在看到那么多资本巨头(比如联想、阿里等)介入农业我是警惕的,如果真的想振兴农业,还是从那些最基本的地方入手吧,真的快来不及了。

四、我国科技创新成果?

1“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五、2020我国科技成果?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

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10.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六、我国蛋鸡主流品种有哪些?

  (1)褐壳蛋鸡品种:海兰褐、罗曼褐、新杨褐、农大3号褐、北京红、宝万斯高兰、海赛克斯褐、伊莎褐、尼克红、迪卡褐、巴布考克B-380等。

  (2)粉壳蛋鸡品种:海兰灰、罗曼粉、农大3号粉、北京粉、尼克珊瑚粉等。

  (3)白壳蛋鸡品种:海兰白、罗曼白、北京白、海赛克斯白等。

七、我国劳动的成果有哪些?

一、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浑仪和简仪——中国古代测天仪器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二、数学

十进位值制、筹算和珠算

出入相补原理

割圆术和圆周率

刘徽割圆术

中国剩余定理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天元术

内插法和垛积术

中国古代的无穷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学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指南针和中国古代的磁学知识

中国古代光学成就

四、化学和化工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火药和火药武器

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

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

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五、地学

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

中国古代的旅行考察事业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识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

中国古代的矿物学和采矿技术

中国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地震测报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学

中国现存的几部古代动植物志

中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

中国古代关于遗传育种的研究

中国古代认识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农学

中国古代几部重要农书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技术的优良传统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艺技术

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

八、医药学

从两部古典的中医名著看中国医学的早期成就

中药学的突出成就

中国医学独特的针灸疗法

中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

中国古代的外科学成就

免疫法的先驱

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九、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十、纺织

中国古代的纺车和织机

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丝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

十一、冶金铸造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炼钢技术

湿法冶金的起源——胆铜法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十二、机械

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中国古代原动力的利用——人力的进一步发挥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中国古代各种车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水运仪象台

十三、建筑

雄伟的万里长城

中国古桥成就

世界历史名城——唐代的长安城

辉煌灿烂的故宫建筑

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高层砖石建筑——嵩岳寺塔和其他

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

十五、军事技术

中国古代的兵器成就

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

十六、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蒙古族在我国古代科学上的贡献

藏族医学的成就

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美丽精致的壮布和壮锦

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

八、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

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九、我国的科研成果?

2021年,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以下列举部分成果:

- 人造太阳: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建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为未来核聚变发电奠定了工程基础。

- 玲龙一号: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堆正在建设,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的开工,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技术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 量子计算: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功构建了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处理特定问题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构建的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

- 淀粉全人工合成: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和大连化物所利用高效催化、合成生物学原理和生物计算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突破了自然光合作用的局限。

-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通过对月球样品开展自主研究,我国科学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证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对月球热演化研究提出了新挑战,为未来月球探测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 中国天眼FAST: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全球开放平台,15个国家、24个科研机构的31项国际申请,有27项通过专家评审。利用“中国天眼”FAST,科研团队在银道面脉冲星巡天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新脉冲星超过500颗,包括一批最暗弱的脉冲星、毫秒脉冲星和脉冲双星等

十、我国控制工程的成果?

中国控制工程开创历程:

1、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办

1957年5月由钱学森牵头,郎世俊和沈尚贤,钟士模,陆元九等共同发起,成立了由29人组成的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同年6月,筹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大会,成立了9人的常务委员会。

30年的改革与创新,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已掌握了一大批核心技术并拥有多项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