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英帝国人口最多的时候?

238 2024-10-03 14:53 到农村去网

一、大英帝国人口最多的时候?

大英帝国是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帝国,在20世纪初的鼎盛时期,全世界有大约4~5亿人,都是该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和帝国的萎缩。帝国的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第二个“日不落帝国”,它在1890至1900年间达到最高峰。

二、1840年大英帝国人口?

先说结论,1840年,大英帝国的人口大约有一亿人左右,1840年,大英帝国已经征服了南非,马来亚,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西南等广大的地区仅是印度,便有超过一亿的人口,而其他地区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有一亿人的数目,英国的人非常的多。

三、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如何评价大英博物馆?

100年前被八国联军抢去的文物,如今被裁剪、被砍头,宁愿烂掉也不物归原主,作为中国人,还能怎么评价?!

就在前几天,3月2日,国家博物馆做了个“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其中有不少珍贵的中国文物。

我想起来2015年,故宫博物院展出国宝《清明上河图》时,曾经出现排队6小时才能进馆的情况,很多人为了看一眼国宝,通宵排队也是有的。而今年这个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想必盛况更加空前。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馆。说到数量、珍稀程度,也许故宫博物院都比之不上!

图: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瓷器,据说珍稀程度超过国内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国宝《女史箴图》。可惜,大英博物馆大概不会拿到国内来展览。

为什么?因为如果拿到国内来,他们可能要被义愤填膺的中国人打死了。

《女史箴图》这幅画,大家可能乍听觉得不熟悉,但是其实你一定在历史课本上见过。它原本保存在颐和园,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一名军官抢走 ,回到英国之后,军官以25英镑的价格把画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25英镑……

就这样也就算了。按照很多中国人的想法,反正国宝在清末战乱时期也很容易被损坏,就算没被损坏,留到文革时期也是会被捣毁,还不如放在外国人手里,好生保护地供奉起来,也算是给老祖宗留点念想。。

但是!!!根本就不是这样!!这就是大英博物馆最让人痛恨的地方。一方面,他们保存着英国人用各种不择手段的方式,获得的来自全世界的珍品,而另一方面,他们经常不懂如何保存,也并没有用心保存!

据南方周末统计,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珍宝,约有3成没有受到良好保护!

就说《女史箴图》吧,在得到了画之后,由于不熟悉中国画的保存方式,大英博物馆十分业余地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装裱,把中国古画装裱在木板上。结果,由于材质的原因,古画随着木板的裂开而开裂。这种装帧直接导致画作出现了大面积的掉粉、开裂,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损。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竟把《女史箴图》割成了三段!

割成了三段。。。成了三段。。。三段。。。段。。

这幅古画中的无价之宝,最后就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

一手毁了这幅画之后,大英博物馆决定,不将这幅画拿出来展示 ……

而出于同样的原因,大英博物馆就这样把数百件中国古画搁置了一百多年。因为不知道怎么保护,这些无价之宝就这样放在角落里积灰尘!在100多年中无人问津,其中不少都年久失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而《女史箴图》被割成3段的事情传到国内,举国震惊!!当时就有很多中国人恳求,既然你们不知道怎么弄,要不就还回来,给我们中国人自己保管。

但是大英博物馆哪里肯呢?不止是中国,包括印度、埃及、希腊在内的各种文明古国,都曾经被英国抢夺去大量的珍贵文物,如今大部分都在大英博物馆里。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家都曾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暗示或明示,要求将文物物归原主。而对此英国首相的回答是:「没办法答应,答应了大英博物馆也就空了」

原来他们自己知道啊!!我已经想不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

在大英博物馆的网站上,甚至有相当的篇幅是用来处理讨还文物的要求的。

而更让人痛心的是,还有无数的中国人认为:“文物放在大英博物馆是最好的,反正中国人也没能力自己保护,不如让他们抢去珍藏起来”

不少人都对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的话记忆深刻: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

我不清楚余秋雨当时写这段话的经历,但是如果现在还这样想的人,又有几个真的知道中国人保护文物的水平呢?相比之下,国人深知文物的价值,而且有着悠久的传统修复手法。

如果你看过去年刷屏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相信你会对故宫的文物修复师有一些特别的感情。

当时故宫要修复乾隆的“万寿屏”,屏上绣着各种寿字,总数过万,故称万寿屏。但是刚拿到的时候,是这样的

由于是由于万寿屏的工艺过于复杂,于是好多个组的专家一起上了,青铜、木器、漆器、镶嵌……他们在寿康宫铺开了这个大屏风,整整干了五个月,最后终于修复完成了万寿屏。

焕然一新,每一个寿字清晰可见,金光闪闪。这才称得上我们大清泱泱大国好么!

而相比之下,大英博物馆呢?

不要说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恐怕连见都没见过。《女史箴图》的事件在中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后,大英博物馆也沦为众矢之的。于是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找中国人帮忙。

结果,还是一个中国修画师,拯救了这幅国宝。她叫做邱锦仙。是她用中国买来的材料修补,才让这幅画得以重见天日

图:邱锦仙(左三)和她的同事

从那时候开始,邱锦仙已经在大英博物馆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如果没有她,蛋蛋姐不敢想象,那些古画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问题是,只有她一个人,修复得过来吗?

答案是:修复不过来

据统计,大英博物馆公布的馆藏总数为800万件,其中中国艺术品2.3万件。而按照答主@尚诚立人 的估算方法,中国国内的文物,主要保存在两个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馆藏110余万件,国博馆藏100余万件。按照这样来粗算,一个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整个中华文明精华之作的1%左右!

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却完全没有懂行的人来照料,结果会怎样,显而易见。

《女史箴图》并不是个例,众所周知的中国国宝「敦煌壁画」,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感谢评论区@高宇陌指出,该壁画并不是敦煌的,而是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清凉寺。不过鉴于大多数熟悉这个故事的人还是称之为「敦煌壁画」,这里仍然保留我最初的提法)

原本,这些壁画是英国的斯坦因,在明知道文物价值的情况下,假扮成玄奘信徒,骗取了看管文物的王道士的信任,用白菜一样的价格“买”来的

图:斯坦因

而因为这些壁画体型过大,为了方便运输,斯坦因就自己肢解掉壁画,到了英国再拼起来。

而大英博物馆在展出时,直接让脆弱的壁画裸露在空气中,没有任何有效的保护。常年累月之后,壁画的色彩慢慢褪去,它们的损坏,几乎是无法弥补的

图: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上面的割痕清晰可见

我也就纳了闷了,大英博物馆里那么多宝贝,难道就中国的没有被保管好?这不是欺负人吗?

这里我要说句公道话:并不单单是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从其他国家抢来的文物,一样没有得到妥善保管。

比中国更惨的,当属希腊了。

英国将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洗劫一空,把神庙中的雕像切割、肢解,粗暴地运到大英博物馆。

更过分的是,为了迎合所谓的“白种人最优论”,英国人把希腊国宝埃尔金石雕,从本来的金色硬生生磨去了一层,磨成了白色!

于是希腊人引以为傲的雕像,就变成了现在这幅模样:

后来,希腊建了巴特农博物馆,希望大英博物馆能归还文物,大英博物馆却表示:

雕塑归大英博物馆所有 我们永远不会归还这些雕塑的任何一部分

最终,希腊人只能屈辱地制造出赝品,放在真品的位置上,痴痴地想着有朝一日,这些文物能回到这座神庙。

表面上看上去,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一流,其实它因为财政紧张,加上文物过多、缺乏技术,就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文物!

因为大英博物馆最开始,只有7万件左右的文物,从世界各国搜刮、抢夺之后,馆藏的文物达到了800多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根本就没有这么大地方来展出这些展品。

就拿中国馆来说,中国文物自1992年新馆建成开放后,就再很少被更换过,这个陈列着近2000件中国文物的展室,还是由一个中国人出资改建的。

1990年,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约2700多万人民币,把旧的中国陈列室扩建,中国馆才有了空调恒温设备。

更让人无语的是,大英博物馆财政连年吃紧,不要说没办法好好修复、没办法好好展出,他们根本连保护文物不被盗走的钱都没有。

2004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有15件中国文物被盗。

竟然连大英博物馆都能被盗?这个罪犯真是了不得,难道是怪盗基德?

但是根据英国的亚历山大·史密斯说,事实根本没有这么玄乎。其实因为财政问题,大英博物馆没钱给所有展柜都安装防盗系统,被偷走的中国展品连展柜就没有。再加上财政紧张导致的裁人,他们安保人员人数不够,这些失窃的文物又都是小物件,很容易藏匿,失窃是情理之中。

归根结底,对于这些掠夺来的文物,大英博物馆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们不是在展示璀璨的世界文化,而是在炫耀自己辉煌的侵略成果。更夸张的是,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的珍宝甚至沦为了厕所装饰品、筹款箱

答主@lesis写道:山西一个庙的琉璃,19世纪初被分开割了后带到英国,就在二楼的厕所旁,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任何人上完厕所之后都可摸一把。作为一个山西人,真憋屈,老祖宗留的东西都护不住。

蛋蛋姐想到《礼记》上的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说的是,大英博物馆不学习中国的文物知识,使得文物遭到破坏损毁,是为不智(通“知”);

「力行近乎仁」说的是,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保护修复文物,没有竭尽全力来维护文物,是为不仁;

「知耻近乎勇」说的是,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却死撑着不愿意把文物归还原主,是为无耻!

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我还能不能不出国门,就观赏到这些属于中华文化的瑰宝。我还是希望能有这么一天,哪怕再晚都好。

我希望这些象征着中国的国宝,能回到真正懂它、爱它的祖国,而不再在布满灰尘的异国角落里哭泣。

--------------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大英博物馆调查:3成中国珍宝未获良好保管》

看了大家的很多评论,有一些有错误或者措辞不当的地方我都修改了,为了方便阅读在文中没有一一标记,十分感谢大家指出。本文也是基于我自己的调查做的一个总结,对于这个话题大家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我也选择保留我自己的看法。

不过希望大家不要在评论区吵架嘛!有话可以好好探讨嘛!虽然不是跟我吵,但是我也很捉急是怎么回事

四、英国人怎么看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的一座著名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英国人对大英博物馆的看法因个人背景、文化观念和历史经验等因素而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观点:

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对于许多英国人来说,大英博物馆是一座代表英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机构。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豪和认同,因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文化遗产,展示了英国在殖民时期的文化影响力。

历史和文化遗产价值:大英博物馆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座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展示了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人类文明的演变。

教育和知识传播:大英博物馆也是英国人进行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通过展览、导览、讲座和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获得知识和启发。

旅游和娱乐:大英博物馆也是英国旅游和娱乐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对于一些英国人来说,到大英博物馆参观展览也是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英博物馆在英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批评和争议。例如,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对于一些非欧洲文化来说,可能存在展示和解读上的偏见和缺失。此外,大英博物馆也面临着一些管理和运营上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中国人去大英博物馆参观,都有哪些真实感受?

说实话,并没有太多特别的感受。大英博物馆的布展逻辑是按文明来区分的,最厉害的展品其实是古埃及的文物。中国馆并不大,当然相对于日韩那些直接并到东亚馆的是要大一点。我觉得英国人没有办法从历史学的角度去陈列中国文物。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分门别类的陈列室。你很难从这些文物中建立起对中国历史乃至文明的整个概念。

所以那些所谓的英国人抢走文物其实更好的可以闭嘴了,以昂撒人的傲慢,你家的历史,文明,在他们这里就是家里的摆件,人家并不在乎你的真实情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拍卖行的标价意义更大。

六、国人饲料:国内饲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饲料产业现状

饲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是畜禽养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饲料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中国饲料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饲料生产和消费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饲料市场。

国内饲料行业以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为主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同时,国内饲料企业也加大了科研投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饲料企业相对稳定并保持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国内饲料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饲料产业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视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和产业链条的改造促使国内饲料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向绿色生态型饲料生产模式转变。

未来,国内饲料行业发展将面临以下几个趋势:

  • 技术创新:饲料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含量,推动饲料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产品品质。
  • 绿色环保:饲料企业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饲料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 健康养殖:饲料企业要积极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需求,研发适应不同畜禽特点和需求的饲料产品,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养殖方案。
  •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饲料企业将加强与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合作,构建完整的农业全产业链,提高效益。

可以预见,国内饲料产业将继续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饲料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抓住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创新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为实现国内饲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相信通过这篇文章,您对国内饲料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大英帝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一年?

先说结论,大英帝国人口最多的是1899年。大英帝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99年,大英帝国的人口突破了四亿多人,其中,印度的人口就已经突破了两亿多人,人大英帝国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横跨全世界的庞大国家。

八、大英钟哪国?

英国。大钟有两个著名的名字:'Big Ben' 和 'Elizabeth Tower'。Big Ben': 这是大本钟的简称,它是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Clock Tower)的大报时钟,世界上着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Elizabeth Tower': 也被称为伊丽莎白塔,是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是伦敦当地最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九、大英地震了吗?

没有地震 因为目前没有听到关于英国发生地震的任何消息或报道,也没有观测到地震监测站的数据。同时,英国位于欧洲大陆板块之上,地震发生的频率较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英国没有地震。 虽然英国地震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在地震灾害防范和应对方面仍然需要重视。英国政府和地震专家应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锦鲤是下沉饲料好还是上浮饲料好?

属于鲤鱼,蛋白不能太高,需要浮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