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泥鳅的养殖技巧?

59 2024-03-12 20:08 admin

一、泥鳅的养殖技巧?

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二、黄金鳅什么时候繁殖?

泥鳅繁殖

1、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

2、人工催产繁殖:在4―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其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体长在12厘米,体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个体,进行药物催产。其剂量,每尾雌鳅可用鲤PG 1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然后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这种方法可以准时大量有计划地获得鳅苗。

3、放种补充繁殖:这是最简便的繁殖方法。即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先不能放养其它鱼类,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三、如何钓北方须鳅?

钓北方须鳅需要选择合适的钓具和饵料,并掌握正确的钓鱼技巧。首先,要选择硬杆、粗线、大钩,并使用单钩或双钩。其次,要选择安静、水流较缓的河段,使用蚯蚓、小虾等活饵或瘦肉条等死饵。当发现鱼儿咬钩时,要迅速提竿,将鱼儿拉出水面,避免脱钩。此外,还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总之,钓北方须鳅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要耐心、细心、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如果您是钓鱼爱好者,可以多加练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钓鱼技术水平。

四、泥鳅怎么养才不会死呢?

泥鳅养殖方法:

1.鳅种放养: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养前须用浓度为5~10ppm的CuSO4溶液浸洗10~15分钟,以杀灭寄生虫。由于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所以可搭配一些其他食物,如畜禽下脚料、菜饼、米糠、螺、蚌及米、面等植物性饲料,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2.水质管理:泥鳅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水质,因此必须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池塘内的水应保持微流水,以促进泥鳅的生长。在高温季节,要勤换水,每隔3~4天要加注一次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3.投饲管理: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水温在25~30℃时最为活跃,每天投饲量为泥鳅总体重的5%左右,也可在池塘内设置食台投喂,每500克鳅苗每天投喂4次。在投喂过程中要坚持“四定”、“四看”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看泥鳅的食欲、活动情况、天气状况和季节来灵活掌握投喂量。

4.调节水温:泥鳅是温水性鱼类,其适宜的水温范围为20~30℃,最适水温为25~27℃。在适宜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泥鳅的摄食活动越强,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则会对泥鳅的食欲和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5.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水质和泥鳅的活动情况。如发现泥鳅有异常现象,如浮头、跑边、集群等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水质不良应加注新水或换水。

6.防病治病:泥鳅常见疾病有车轮虫病、细菌性烂鳍病等。预防为主,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一旦发现病鱼,应立即隔离治疗。

7.天敌防范:泥鳅的天敌有老鼠、水蛇、水鸟等。因此,在池塘附近应放置捕鼠器或家禽在池塘附近巡视,防止这些天敌偷吃泥鳅或产卵在池塘中。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养活泥鳅,并使其健康成长。

五、泥鳅养殖如何日常管理?

泥鳅市场价格稳定,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也比一般的水产养殖高,但是养殖泥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我们在养殖泥鳅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1、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天~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

泥鳅是喜温的鱼类,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在这个温度内泥鳅的活跃度高所以摄入的食物多,它就能快速生长。

2、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二至三龄的泥鳅性成熟,水温在二十五度左右为最佳,四到九月都可以繁殖,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是盛产期。

3、日常管理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才能获得较高成活率和产量,特别是在当前高温多雨的季节。在暴风雨期间,塘基或田埂单薄处最容易逃鱼,因此,在放养前要将塘基或田埂加固夯实,在雨季要加强巡视,如发现有裂缝处要及时填补。在进排水口要加固栏栅,以防鱼逃逸。同时在暴雨过后,要及时排出内涝水。

六、琵琶鳅能长多大?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10厘米以上,第二年底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鳅科、泥鳅属鳅类。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

七、爬岩鳅怎样养殖?

饲养方法如下:

饲养爬岩鳅需要放养在高氧的流动水体,并在水中放入平滑的石块,爬岩鳅会吃石头上长出的藻类做食物,或是食用沉底的剩鱼食。平时应多注意更换水和保持氧气。

爬岩鳅, 科属平鳍鳅科,形体长圆盘状,前部平扁,体宽大于体高,尾柄稍侧扁。

体长圆盘状,前部平扁,体宽大于体高,尾柄稍侧扁。口略宽,弧形。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细小吻须。口角须1对。下唇“八”字形,中部具缺刻,唇片边缘具乳突。鳃孔小,止于胸鳍上方。偶鳍宽,平展,胸鳍起点位鼻孔后缘的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连成吸盘,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臀鳍小,具硬刺。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尾鳍斜截。

八、纵纹原缨口鳅介绍?

纵纹原缨口鳅,为平鳍鳅科原缨口鳅属的一种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闽江流域上游溪流。种名纪念标本采集者考德威尔。

体侧一条又长又粗的黑线,身体的底色和其他斑纹比较淡,无次级吻须。仅靠外观就很容易与其他种区分。

九、鱼类图片(鳅科)?

鄙人不才,但其确实是鳅类的,应该是某种高原鳅或者须鳅 条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