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牡蛎能淡水养殖技术?
,涂质为沙质或泥沙质。 棚架为两行或多行对应平行的树桩(毛竹、石均可)及水平敷设的聚乙烯绳(或毛竹)组成,标桩行顺流设置,桩行中两桩距离为3-4米,行与行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米左右,桩行长度根据养殖场地确定桩的长度,一般为3米,也可视滩涂底质软硬而定,桩头大部分垂直打入涂中,上端露出滩面0.6-0.8米,在桩头的顶端,用240丝(股)以上的聚乙烯绳或毛竹把桩按行串连起来,桩行的两端用斜桩将聚乙烯绳固定,构成一个固定的低棚架。 当采苗后40-45天,采苗达到生产要求后,将采有牡蛎苗的采苗器分散,移到低潮区的棚架上养成。将蛎壳采苗器的两端分别吊挂在养殖棚架的聚乙烯绳或毛竹上,苗串平挂略呈抛物型,串与串之间距离20-25厘米,并行挂养,苗串最低点离滩面20厘米以上。
其他养殖方式:目前国内开展的牡蛎养殖方法还有底播插滩养殖、滩涂播养等等方法。
二、养成管理 牡蛎养殖中经常性管理有:经常巡视、观察,特别是在台风过后,应及时下海整理好附苗器,在水泥条养蛎过程中要减轻促淤和下陷,一般每月一次顺簇脚耥沟扒泥。在垂下式养殖中,应及时清除附在筏上及附苗器上的杂质及过多附着物,发现壳串断绳掉入泥中要及时挂好,特别要注意防止筏、绳被冲走,棚架倒塌,在台风季节前均要及时加固。
三、敌害及病虫害
(一)赤潮:赤潮不仅对渔业,而且对贝类养殖业也有很大的危害性。产生赤潮的生物主要有环勾藻、光甲藻、角藻、多甲藻、夜光虫等等。由于赤潮的侵袭而引起牡蛎的大批死亡。
(二)肉食性腹足类及其他敌害:红螺、荔枝螺等肉食性腹足类对牡蛎的危害极为严重,而藤壶、海鞘、苔藓虫等与牡蛎争夺附着器和食物,影响牡蛎的附着和生长;其他如锯缘青蟹、虾类和一些鲼科鱼类对牡蛎的危害,也相当严重。
(三)菌类和寄生虫:国内对牡蛎的病害和寄生虫报道极少,国外报道的有:牡蛎的微孢子虫寄生使牡蛎大批死亡,日本牡蛎的弧菌病。涉及牡蛎的牛普吸虫病、六鞭毛虫病等等。
(四)工业废水污染及农药污染:目前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许多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大海中,对牡蛎养殖造成极大的危害,另外因许多剧毒农药的过量使用,农田中排出的水也会成为污染物之一。 对上述这些危害,作为养殖户来说,在选址上应避开赤潮多发海区及农业废水污染区,对敌害生物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在幼苗期间,更要及时清除附苗器上的敌害生物。
四、收获 收获:收获季节一般在蛎肉最肥满的冬、春季。
收获方法:在潮间带用块石、水泥条等养殖牡蛎,可在退潮时装船,等潮涨运回岸上开壳取肉。垂下养殖的牡蛎,可将附苗器收回,运回岸上取肉。也可直接在船上采收牡蛎,单体牡蛎可以带壳销售。
二、龙口牡蛎养殖技术?
1.
水泥条养殖法 这个方法是比较广泛的龙口牡蛎养殖方法,待水泥条附苗结束后,为了缩短养殖的时间,需要在10月份完成移养工作,养成区应选择在低潮区为宜,这样能增长摄食时间。在多泥沙海区,要避开海潮,这是因为牡蛎在涨潮时,牡蛎会张开,很容易导致沙粒灌入体内导致死亡,所以养殖的时候,要软涂底质,避免底脚软倒,且可节省劳力。
2.
筏式养殖法 需要准备一个筏子,然后选择圆木和毛竹捆绑到一起,并以锚或桩固定在海底。将已附好苗的蛎壳串、橡皮条悬挂在筏子上进行养成,也可在筏上吊挂装有单体牡蛎的笼子进行牡蛎的笼养。
3.
棚架式养殖法 这个方法就是在潮流畅通的区域养殖,要保证有适当的饵料生物,而且合适的水温和盐度非常适合牡蛎养成,在低潮区保持涂面平坦,使用树桩搭建一个棚架,桩行长度根据养殖场地确定桩的长度,搭建好后,将牡蛎苗放到棚架上养殖,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挂养。
三、牡蛎轮胎养殖技术?
牡蛎轮胎养殖是一种利用废旧轮胎和牡蛎等生物制成高附着力保护堤防的科技,其过程需要选用无公害的废旧轮胎,将轮胎切割成适当大小进行灰化处理,再在内侧喷高强度聚氨酯粘合剂,接着涂上专业的保护漆,退火和吹气处理即可。
之后,在牡蛎筛网,甲壳素膜和细菌的共同作用下,让牡蛎粘附在轮胎表面,达到增强保护堤防作用的目的。
该技术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可持续的特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
四、牡蛎养殖最新技术?
1、筏式养殖: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可以作为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的牡蛎应该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的牡蛎应可以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太平洋的牡蛎和褶牡蛎介于这两者之间。养成的方式最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米。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 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667平方米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667平方米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2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667平方米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米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厘米,中后期控制在50~60厘米。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667平方米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厘米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4~1/3。
五、牡蛎水产养殖技术
养殖业一直是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产业化养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牡蛎作为一种优质海产品,不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保健功效,备受人们的喜爱。
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优势
牡蛎养殖技术相较于传统高投入、高风险的捕捞,具有以下优势:
- 规模化生产:养殖牡蛎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利润。
- 环境友好: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可以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
- 节约成本:牡蛎可以在海洋中生长和繁殖,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
- 稳定产量: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控制牡蛎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数量,确保稳定的产量。
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关键要素
要实现规模化的牡蛎养殖产业化,以下几个关键要素至关重要:
养殖水域选择
牡蛎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水域条件是保证牡蛎生长的基础。选择水温适宜、富含营养物质的海域进行养殖是牡蛎养殖成功的关键。
养殖设施建设
养殖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效益和风险。合理布局养殖区域,选择适合牡蛎生长的底质和水深,使用高效的养殖架设施,可以提高牡蛎的存活率和产量。
种苗培育
种苗是牡蛎养殖的基础,种苗培育要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种苗品种。利用科学的培育方法和技术,提高种苗的存活率和质量,为后期的养殖打下基础。
合理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影响牡蛎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配制饲料,定期监测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洁和氧气含量以及及时处理不良的生长现象,都是保证牡蛎养殖成功的关键。
牡蛎养殖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牡蛎养殖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随着牡蛎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养殖的效益和产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牡蛎养殖将逐渐向非海洋省份和内陆地区扩展,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牡蛎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将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结语
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的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得牡蛎的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牡蛎养殖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外塘养殖牡蛎育肥技术?
育肥的方法 牡蛎育肥前,先在选定的育肥场,划分若干小区,设立标志,整理水底埕地。广东珠江口的育肥场水底埕地,宽5~6米,埕间距4米左右,以供船只通过和作业管理。
育肥场每667平方米面积,通常移入10立方米采苗器上的牡蛎。对石块或石条等采苗器,一般都将牡蛎从采苗器上铲下来,再运至育肥场;其他采苗器,如蛎壳采苗器,一般可一起运往育肥场。移入育肥场的牡蛎的排列形式与养成期基本相同,排间距0.5米左右。
移蛎育肥的途中运输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20小时,并要求做到轻搬快运,防止烈日曝晒和相互摩擦。
七、日本水产牡蛎养殖技术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牡蛎是其特色之一。日本的牡蛎养殖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成功的之一。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日本水产牡蛎养殖技术的重要信息。
1. 水质管理
日本牡蛎养殖业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严格的水质管理。牡蛎需要适宜的水质环境才能生长健康。日本养殖场通过引入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的稳定和纯净。此外,监控水温、盐度和溶氧量等参数也是他们水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养殖技术
日本水产牡蛎养殖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其先进的养殖技术。他们使用不同的养殖设施和方法来提高牡蛎的生长率和品质。例如,他们使用浮筏和浮球来支撑牡蛎,使其在水中悬浮。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牡蛎接触到海底的污染物,还可以使牡蛎更容易获取养分。
此外,日本还采用了多层次的养殖系统,充分利用了水体的垂直空间。这种系统可以增加养殖密度,提高产量,并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3. 疾病控制
疾病是牡蛎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它可能对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为了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影响,日本养殖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定期进行养殖场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数量。其次,他们会对牡蛎进行健康检查,并隔离患有疾病的个体,以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日本养殖场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疾病防控的新方法和技术。
4. 品种选择和育苗
合适的品种选择对于牡蛎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日本养殖场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他们注重选育出具有优良品质和快速生长特点的牡蛎种苗。
日本牡蛎养殖业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育苗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他们利用细胞培养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提高了育苗的成功率和牡蛎的生长速度。
5. 市场营销
日本的牡蛎养殖业不仅注重生产高质量的牡蛎,也非常重视市场营销策略。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水产品展览会和贸易活动,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日本的牡蛎以其鲜美的口感和高品质而闻名,成为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追捧对象。他们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总结
通过严格的水质管理、先进的养殖技术、疾病控制、品种选择和育苗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日本的牡蛎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自己的牡蛎养殖业。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加强科研合作,推动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八、人工蝈蝈养殖技术?
人工蝈蝈养殖是一种比较新兴的养殖方式,可用于食品、饲料、药用等用途。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人工蝈蝈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蝈蝈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基本上可以在室内或室外养殖,但要保持空气流通和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选择适宜的地方进行设施建设。
2.箱体选择:选择一款适合蝈蝈养殖的箱体,可以使用塑料或木质材料制成,保持透气性,尽量选择不易变形和有耐腐蚀性的材料。
3.养殖水平:人工蝈蝈养殖要求较高的水平,需要掌握适宜的饲料、环境、疫病防治和养殖技术要领等。
4.饲料选择:蝈蝈的食物多为植物性,可供应新鲜的蔬菜、水果、叶子等,也可以提供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比如豆类、粉末等。
5.控制环境温度:蝈蝈适宜的环境温度在20℃- 32℃之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
6.繁殖技术:人工饲养的蝈蝈如果想繁殖,需要注意雌雄蝈蝈的比例、适宜的繁殖环境和繁殖期等,一般需要模拟自然环境来促进繁殖。
7.疫病防治:定期清洁养殖箱、统计存栏、疫病防治和科学饲养等方面的措施,以避免蝈蝈集体死亡,这也是关乎整个蝈蝈养殖产业的重要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蝈蝈养殖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才能保证养殖效益和生产质量。初次尝试的人建议根据自身条件先咨询专业人士或学习一些相关的实用资料。
九、人工养殖蝎子技术?
人工养殖蝎子需要掌握以下技术:1. 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蝎子需要一个安静、阴暗、湿度适宜的环境,温度变化不宜过大。2. 合理投喂食物:蝎子主要食物是昆虫,如蟋蟀、蚯蚓等,投喂时要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充足。3. 控制好温湿度:蝎子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平时要经常检查蝎子的活动情况,如遇天气变化应及时采取措施。4. 防治疾病:及时发现并预防蝎子疾病,一旦发现蝎子生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上是养殖蝎子的基本技术,建议在养殖前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详细的指导。
十、田螺人工养殖技术?
种螺放养 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
养殖水体 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水质调节 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同样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由于田螺对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就不太摄食,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饲养管理 最初的三至四个月成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放螺后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它饲料切碎拌匀投喂。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二、三天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投饲不必定位,并要多设投饲点。水温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不需投饲。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摄氏度),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3%。当水温在15-20摄氏度、28-30摄氏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则少投或不投。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
日常管理 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摄氏度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