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冬季东北大棚养殖技术

147 2024-09-09 01:35 到农村去网

一、冬季东北大棚养殖技术

冬季东北大棚养殖技术:提高收益的关键

冬季对于东北地区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严寒的气温和冰冷的风雪给农作物种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然而,冬季也是农民通过大棚养殖增加收入的好时机。本文将介绍一些冬季东北大棚养殖技术,帮助农民提高收益。

1. 保温措施

冬季的寒冷天气会对大棚内的温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保温措施是提高大棚养殖效益的重要一环。首先,农民应该选择合适的大棚材料,如双层玻璃或聚碳酸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其次,大棚内部可以搭建隔热层,如草帘或保温膜,以减少温度的损失。另外,农民还可以通过空气循环系统和地热系统来维持大棚内的温度稳定。

2. 合理的种植计划

冬季大棚养殖的成功与否与种植计划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农民应根据当地气象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冬季种植的作物。例如,寒冷地区适合种植高山蔬菜、冬季鲜花等耐寒性强的作物。此外,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和间隔,可以实现连续供应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棚空间。

3. 控制温湿度

冬季大棚养殖要注意控制温湿度的平衡。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对作物生长都不利。农民可以使用温湿度控制设备,如自动喷灌系统和加湿器,以保持温湿度的稳定。此外,及时通风是调节大棚内温湿度的有效方法。太阳暖和时要及时开窗通风,避免潮湿环境对作物造成危害。

4. 病虫害防治

冬季大棚养殖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农民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定期巡视大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手段,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损害。

5. 合理施肥

冬季大棚作物的生长速度较慢,因此施肥要合理。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情况,科学配方施肥。同时,注意养分的平衡,避免施肥过量导致作物病虫害的滋生。另外,农民还可以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品质。

6. 优化灌溉

冬季的干燥气候容易导致大棚内的土壤干旱,影响作物的生长。因此,农民要优化灌溉措施,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和蒸发。此外,定期检查灌溉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7. 增加光照

冬季光照不足是大棚养殖的一大挑战。农民可以通过增加人工光照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可以使用节能灯具或LED灯管等人工光源,提供足够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安排作物的布局,避免阻挡光线。

8. 进行科学管理

冬季大棚养殖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定期检查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处理疑难问题,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农民应时刻关注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注意防火安全和设备的维护,以确保大棚的正常运行。

总之,冬季东北大棚养殖技术的提高对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保温措施、种植计划、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优化灌溉、增加光照和科学管理,农民可以有效提高冬季大棚养殖的效益,增加收入。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技术能够帮助到广大的农民朋友,使他们在寒冷的冬季收获丰收。

二、东北虫子养殖技术?

1、将鸡粪晒干、捣碎后混入少量米糠、麦麸,再与稀泥拌匀成堆,用稻草或杂草盖平。堆顶做成凹形,每天浇污水1~2次,半个月左右便可出现大量小蛆虫,然后驱鸡觅食。虫被吃完后,将粪堆堆好,几天后又能虫子喂鸡。如此循环,每堆能生蛆虫多次。

  2、将发酵的鸡粪与啤酒糟或酱油糟,按4∶1拌匀,平摊在地板上,厚度不超过17厘米,含水量约70%,上面放些烂菜叶、臭鱼烂虾,招引蝇类来产卵,几天后便可生出许多蛆虫,然后驱鸡啄食。

三、东北鲫鱼养殖技术?

东北鲫鱼的养殖技术有以下四点:

1、池塘条件及放养前的准备池塘面积以5~20亩为宜,池深2米以上。池塘保水性能好,不漏水。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配备增氧机。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与鱼种培育相同。 

   2、鱼种放养5月初放养鱼种。放养的鲫鱼种规格以50~100克为宜。放养密度:鲫鱼种1000~1500尾/亩。 

   3、饲养管理饲料采用配合颗粒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达到32%。春季鱼种入池后即可驯化。每天投喂次数应根据水温而定,5月份每天投喂2~3次;6~8月份每天投喂3~4次;9月份2~3次。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保证鱼吃八成饱。 

   4、日常管理勤补水,保持水深1.5~2米。夏季坚持每天开增氧机。15~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20~25公斤。经常巡池,注意观察鱼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东北蜈蚣养殖技术?

饲养管理

1、蜈蚣的饲料

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

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蜈蚣产卵与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

五、冬季亲鱼养殖技术?

亲鱼培育分为产后护理、秋季培育、冬季培育和春季培育等阶段。由于冬季气温低,亲鱼的活动减少,摄食能力较弱、容易发生鱼病;若管理不善,则对来年人工孵化、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等生产环节影响很大。搞好亲鱼冬季培育的技术要点有:

池塘选择

亲鱼塘要求水源充足、塘底平坦、避风向阳、保水保温,面积以10亩~15亩为宜。

合理放养

亲鱼的放养密度以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能使其性腺发育良好为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是保证亲鱼培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不同品种的要求是:主养鲢亲鱼的池塘,每亩放养尾重5公斤~8公斤的种鱼10尾~15尾,配养同规格的鳙亲鱼3尾~5尾、尾重10公斤左右的草亲鱼3尾~5尾。主养鳙亲鱼的池塘,每亩放养尾重15公斤~20公斤的种鱼10尾~15尾,配养尾重10公斤左右的草亲鱼3尾~5尾。主养草亲鱼的池塘,每亩放养8公斤~10公斤的草亲鱼15尾,搭配鲢或鳙亲鱼3尾、团头鲂亲鱼12公斤左右。其雌雄比例一般为1∶1.5,最低不少于1∶1。

日常管理

亲鱼池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做到经常巡塘,定时加注新水增加溶氧,防止渗漏,保持一定水位,以提高水体温度。当连续天晴、水温在6℃以上时,要投喂适量的精料和青料,供鱼类直接摄食,以增强体质减少掉膘。对于主养鲢鳙鱼的池塘,在整个越冬期内应定期投放一些发酵过的粪肥,以提高水温,培肥水质。

防治鱼病

冬季亲鱼容易得水霉、白皮等鱼病,应注意在牵捕亲鱼时要动作轻快,避免伤害鱼的皮肤、鳞片;不要把受机械损伤较重的鱼,作为来年亲鱼使用。治疗水霉病可采用10ppm~20ppm的卫康浸洗,或用卫康0.15ppm~0.3ppm全池泼洒。

六、冬季育猪养殖技术?

冬季育猪要注意保暖通风,勤消毒,做好疫苗防疫工作。

七、东北花泥鳅养殖技术?

1、要养殖花泥鳅起初要包管水质洁净,豢养密度要坚持在一平方80尾。

2、其次选苗,能够用盐水判别,能在外面一般运动的就能遴选。养殖水温要坚持在25℃-28℃,喂食能够挑选浮游藻类或生物内脏来喂。

3、发现病害的时分,要实时防治,赤鳍病用氯霉素夹杂饲料喂食,肠炎病用磺胺咪、抗坏血酸盐夹杂饲料喂食。

八、东北河蟹养殖技术?

一、选择好池塘:蟹池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出水方便,面积一般以1—5亩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为好。蟹池底质量最好为沙壤土、砂砾土,通气性能好,有利于水草、底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可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5厘米。蟹池的四周应建防逃设施,如砖墙、塑料薄膜等。蟹池的进出水口应用铁丝网拦好,以防河蟹外逃。

二、放养前的准备:幼蟹放养前应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准备工作。清塘的方法多采用排干池水,曝晒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这样的效果很好。发现有蛙或蛙卵要随时捞出,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放养的蟹苗以二龄幼蟹(蟹种),180—200只/公斤为宜,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800—1000只左右。水生植物可栽培些苦草、水葫芦等,一是能为幼蟹提供饲料,二是可为幼蟹提供栖息隐蔽场所,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三、科学饲养、精心管理:河蟹在池塘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由于河蟹是杂食性动物,我们主要投喂杂鱼虾及饼粕、土豆、小麦等饲料。投喂时把饵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浅水处,一般每亩水面选择3—5个分布均匀的投饲点,既便于观察河蟹摄食、活动情况,又有利于清除残饵。投喂时间为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可选在傍晚前后,一天一次或两次,根据情况适度掌握。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要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池塘养蟹其池水PH值应为7—9,最适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于5毫克/升,会影响生长发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会引起河蟹的死亡。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一般采用经常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经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九、东北蚕蛹室内养殖技术?

准备好蚕室、蚕具以及桑叶,并对蚕具和蚕室彻底消毒。待春季和夏季时,将蚕卵倒在纸上收蚁蚕,然后每天喂2-3餐鲜嫩小叶,将温度控制在27度左右。待长到2龄,适当降低温度,每天喂2-3餐桑叶,做好水分、病害管理。等长到四龄时,蚕就开始结茧,剥开后就获得蚕蛹了。

蚕蛾不需要喂食,雌蛾出茧之后会通过尾部散发气味来引诱雄蛾交尾,雄蛾在交尾后即死亡,雌蛾交配完后会选择一个地儿产下大约500枚卵后慢慢死去。

十、东北林蛙养殖技术?

及时遮阳

林蛙是一种两栖动物,皮肤的保温保湿能力不强,并且林蛙的有一部分呼吸是以皮肤为主。如果林蛙长时间处在太阳直射的环境下,其水分蒸发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导致体温受到影响而迅速上升,极易脱水。导致皮肤呼吸功能受阻,并且皮肤中的粘液还会因为紫外线的照射而逐渐变干。使林蛙的呼吸受阻,降低皮肤的保护能力,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养殖的时候要建立好遮阳棚,提高保温保湿性,还能为林蛙提供天然昆虫,有利于林蛙的生长。

2、防雨设施

在夏季高温干旱的环境下,林蛙会为了降温而聚集在潮湿的环境中,并且喜欢淋雨。但是林蛙如果长时间淋雨的话,对其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会提高林蛙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大雨天的时候,幼蛙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主要是由于雨水不干净。因此我们除了要建立遮阳设施之外,还要保证林蛙有安全不遇雨的进食场所,防止林蛙淋雨死亡。在搭建防雨设施的时候可与遮阳设备灵活结合。

3、温度调整

林蛙的体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调整好养殖温度的话会对林蛙的生长造成很大的阻碍。过高过低都会影响林蛙的生长发育,温度低于14度的时候,林蛙的食欲下降,长速变慢,超过32度的时候林蛙的新陈代谢功能紊乱,死亡率上升。因此我们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温度,林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3度左右。且我们每天都需要对林蛙检测温度,通过遮阳通风等工作调整温度,防止林蛙产生不良反应。

4、保持湿度

刚刚也说了,林蛙的皮肤保湿能力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在养殖中还要做好保湿工作。林蛙对湿度的要求会随着生长阶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例如在幼蛙变态期的时候,其湿度要保持在88%左右,两个月内的幼蛙要将湿度控制在81%左右,然后将湿度降低至75%左右。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加湿频率,例如阴雨天可不必加湿。晴天高温的时候每天加湿两次左右,并且最好是选择没有太阳或者是阳光不强的时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