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鲈鳜读音?

182 2024-09-16 19:27 到农村去网

一、鲈鳜读音?

鲈鳜读lú guì,

鲈,拼音 lú,

注音 ㄌㄨˊ

部首 鱼 部外 5总笔画 13

统一码 9C88笔顺 3525121121513

详细字义

◎ 鲈

鱸 lú 

〈名〉

鱼名。鲈鱼 [common perch]。体侧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如:鲈鱼脍(指鲈鱼所作的脔肉);鲈豸(鲈鱼);鲈乡(出产鲈鱼的地方);鲈鲤(杜父鱼的别称)

二、白鳜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即开始主动摄食,这时必须投喂适口活饵料。经15-20天的培育,鱼苗可达3厘米长。在鱼种培育期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每15-20天泼洒药物一次。

  二、成鱼饲养:(1)混养。可在鲢、鳙亲鱼池中或一般商品鱼池塘中,每亩放养100-150克的鱼种20-30尾,年终可长到500克左右。(2)单养。面积10亩以上,水深2.5米左右,底质最好是沙质壤土,腐殖质较少,水质清淅,有流水更好。每亩放养300-400尾。饵料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此,养殖池中应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鲫鱼等繁殖快的鱼类。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鱼亲鱼或600尾2冬龄的鲫鱼。

三、鲈鲫养殖技术?

池塘套养加州鲈鱼和鲫鱼

1)适用池塘。可利用商品成鱼、罗非鱼、亲鱼和老口鱼种塘混养加州鲈和鲫鱼。池塘面积宜大勿小,过小溶氧变化大,易缺氧死鱼。应选择水质清瘦、小杂鱼多、施肥量不大、排灌方便、面积2335m2左右、溶氧4mg/L以上的池塘进行混养。混养池塘中不能有乌鱧、鳜鱼等凶猛鱼类存在,以免影响加州鲈和鲫鱼的成活率。

2)鱼种投放。套养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5月中旬,投放规格最好为当年5〜6cm的夏花鱼种。一般每亩放养加州鲈鱼50〜80尾,鲫鱼100尾,不用另投饲料,年底可多收获25〜40kg加州鲈鱼成鱼、30kg鲫鱼。如池塘野杂鱼较多,加州鲈鱼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套养初期塘内的主养品种草鱼、鲢鱼、鳙鱼、罗非鱼规格应在10cm以上,应特别注意加州鲈鱼个体应比主养品种小1倍以上,防止加州鲈鱼捕食主养品种。

3)注意事项。混养塘可按常规方法进行放养和饲养,一般不专门为加州鲈投饲,而是利用池中小杂鱼、虾为食。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应做好注、排水工作,每15〜20天加水1次,不使池水过肥,保持水体透明度30cm。此外,加州鲈对敌百虫较敏感,其浓度在0.15g/m3时即可致死,因而混养加州鲈的池塘切忌泼洒敌百虫,改用其他药物杀虫。混养塘到年底捕捞时,加州鲈鱼个体一般可达500g左右,成活率80%以上,产量3000kg/667m2左右。

四、斑鳜网箱养殖技术?

斑鳜是凶猛肉食性名贵鱼类,在自然水域中终生以活的鱼虾为食,目前其人工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市场销售的斑鳜主要以天然捕捞为主,供不应求。2002年6月~2003年11月,我们采集鸭绿江水丰水库野生斑鳜1500尾,每尾鱼种重量在50g~180g,利用8口网箱进行驯养,取得成功。现将主要技术环节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鱼种来源在水丰水库采用刺网捕获鱼种,鱼种捕捞上来后必须剪断网眼取下,以免鱼体受伤而影响成活率,再选择体健无伤的鱼种用4%食盐水消毒后放入暂养网箱暂养。

  2.网箱材料采用聚乙烯双层无结节网箱,其规格为3.0m×3.0m×2.5m,封闭式,网箱设置时箱体露出水面30cm。网箱内层网衣的网目2a=0.8cm,外层网衣的网目2a=2.0cm,网盖为便于投喂而采用2a=5.0cm大网目的网衣。

  3.鱼种放养放养前对鱼种再进行1次筛选,剔除伤病鱼种,对放养鱼种采用食盐水消毒,每箱放养同等规格鱼种约200尾。

  4.人工驯化人工驯化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摄食驯化,一般需要7天~10天,选择适口的小鱼虾投喂,开始每尾鱼体每天投喂2尾~3尾活的鱼虾,以后逐渐增加到每尾鱼体每天投喂8尾活鱼,驯化前几天基本看不到有鱼种上来摄食,以后逐渐可以看到有大批鱼种上浮抢食,当箱内饵料基本没有剩余时,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食性驯化。食性驯化是在逐渐减少活饵投喂量时,将鲜杂鱼剁成斑鳜适口饵料,并逐渐增加投喂量,经过15天~20天便可以全部投喂鲜的死杂鱼。

  5.日常管理每隔10天~15天换箱1次,主要目的是清洗网箱,检查与修补网箱有无漏洞,同时进行鱼体消毒,并将规格差异较大的鱼种选入同一网箱中放养。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5%~8%,投喂速度要慢,尽量使饵料鱼在落入箱底前被吃掉。投喂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人为惊扰网箱中的鱼体。

  6.越冬管理水丰水库一般每年12月20日前后开始封冻,在封冻前1周要及时沉箱,将网箱沉入冰下20cm左右,过深容易造成缺氧而过浅容易冻伤鱼体。

  二、结果

  1.驯养结果2002年6月~8月,共采捕野生斑鳜鱼种1500尾,最大个体180g,最小个体50g,平均尾重100g,分3种规格放养于8口网箱中,饲养过程中无死亡。2002年12月18日,沉箱越冬,2003年4月2日起箱,越冬死亡30尾,越冬成活率98%。2003年11月25日起捕上市,最大个体750g,最小个体250g,平均尾重570g,体重500g以上的鱼体920尾,占62.6%,体重达到500g以上的商品鱼上市销售,其余的鱼体分箱继续养殖。

  2.经济效益规格达到体重500g以上的商品鱼,售价110元/kg,共销售575kg,收入63250元;存箱鱼种按80元/kg计算,收入14800元,总收入78050元;/总支出包括鱼种、网箱、人工费、网具、杂支等,计37600元;利润40450元。

  三、讨论

  1.通过2个年度348天(包括105天冰下越冬期)的驯养,证明野生斑鳜人工养殖是成功的,尤其是利用水库野杂鱼做饵料,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充分利用了水库内的低质野杂鱼资源。对于完全利用野杂鱼投喂的地区,开展斑鳜的养殖应根据地区内野杂鱼资源情况合理放养,以免投喂不足而影响经济效益。

  2.野生斑鳜抗病能力较强,目前养殖中尚未发现病害,用浓度为4%的食盐水消毒鱼体,防治病害的效果较好,但大规模养殖中仍要考虑病害防治的问题。

  3.自然条件下,斑鳜一般生活在深水处,环境相对较静;驯养过程中,应避免人为的惊扰,有条件的地区应适当加大网箱深度,则养殖效果更佳。

  4.采捕野生苗种,受资源量的限制,很难开展大规模养殖,为使这一优良品种尽快得到推广,今后应加强人工育苗的研究工作。

五、鲈鳜是什么鱼?

就是桂花鲈。

桂花鲈又名鳜鱼,是脊索动物门鱼纲鲈形目真鲈科鱼类动物。中国有两属十种。其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

六、金沙鲈鲤养殖技术?

养殖技术

2.1苗种培育

2.1.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池要求环境安静,注排水方便,池底淤泥少,最好是粘土和砂土(3∶1)混合底质。池塘面积一般0.067~0.2hm2均可,水深1.2m左右为宜,同时要建立防逃设施,并配置增氧机。

2.1.2清塘消毒清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5cm即可。生石灰带水清塘(水深10cm),用生石灰375kg/hm2溶化后全池泼洒,然后用犁粑翻耕或人力搅动,以便淤泥深处消毒。石灰清塘可以促进淤泥中肥分进入水层。

2.1.3培育生物饵料消毒后,排干水,进行池塘曝晒,以淤泥龟裂为宜,以激发轮虫休眠卵和释放淤泥矿物质元素及有害物质。

进水要过滤,防治敌害生物进入;一次进水30cm,逐渐提升水温,直至加水至1.2m。加水后搅动池底,释放底部营养素和激活休眠卵。

晴天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追肥为豆浆或无机肥,待水色为黄绿色时停止施肥,用烧杯舀一勺水观察生物饵料的种类和密度,饵料以轮虫类和小型枝角类大量出现最好。

2.1.4鱼苗下塘与投喂待水色为黄绿色时,轮虫类和小型枝角类大量出现时,鱼苗及时下塘。将开口仔鱼饱食后下塘。放养规格以1.3~1.7cm为宜,放养密度120万~150万尾/hm2,其成活率可在80%以上。

鱼苗下塘后15d内,仔鱼靠摄食生物饵料生长发育;待饵料即将耗尽时,及时补充人工粉料。

2.1.5日常管理定期测量pH、氨氮、亚硝酸盐、H2S、溶氧和透明度(30~40cm为宜);查看天气状况以防漫水和缺氧以及调整投饵,视池塘水色变化,及时补充肥源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定期捞取鱼苗观察发育状况,适时更换饵料和分筛入流水池培育。每天观察鱼体摄食、活动情况,每月取样检查生长发育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发生病害时对症治疗。

七、翘嘴鳜人工养殖技术?

翘嘴鳜鱼喜欢栖息在静水中,一般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冬季低水温时,幼鱼主要在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白天一般侧卧于湖底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翘嘴鳜鱼属底栖型凶猛性鱼类,以小鱼、小虾等为饵。初孵出的仔苗刚开口,即可捕食其他鱼类的仔苗。

成年鳜鱼,主要摄食小鱼和虾、鲤鱼、鲫鱼为食。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会互食同类。

八、金目鲈人工养殖技术?

1、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积以8~12亩、水深2米左右为宜。池塘过小,水体窄,溶氧不足,难以高产;池塘过大过深,不利生产操作。池塘最好设进、排水闸,分别通向进、排水河,不重复使用养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2、机械配备。每1.2~1.5亩水面配备1台增氧机,这是高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池塘需配置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需配置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

3、清塘。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要经过干塘、清淤和曝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150斤或使用20毫克/升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曝晒的,还要使用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野杂鱼。

4、插网。用细网将池塘分小,便于鱼苗吃食。

5、培水。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80厘米左右),施放部分复合肥培育浮游生物。

管理与病害防治

1、日常管理

(1)投饵:鲈鱼易暴食,应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一般日投喂2餐,分别在早晨的6~7时和傍晚的6~7时,一般在塘中搭一饵桥,每餐正常投喂至八成饱为宜。如遇高温、变天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次投饵注意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2)水质管理:鲈鱼的高产养殖也就是高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有:

①勤换水,特别是在中后期;

②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长大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要开动全部增氧机,保持塘水的溶氧充足;

③施放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尤其是高温天气更为严重,适当施放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此点最易被养殖户忽略。

④做好消毒与杀虫工作,一般每15天消毒一次,频率视鱼吃食情况而定。

(3)巡塘:白天主要观察吃食增减情况来判断鲈鱼健康情况,一般鱼有不适最先反应在吃食上面,另外巡查有无鱼游水,大量发病前一般有少量几条鱼游水,此时是看病与用药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晚上,特别是下半夜2~3点钟要巡查增氧机运转情况。

(4)防盗:每年都会发生偷鱼事件,所以养殖中后期一定要注意防盗,一般办法是鱼塘晚间应保持照明充足,鱼塘设置栅栏,条件宽裕的可装监控设备。

2、病害防治

(1)氨氮、亚硝酸盐中毒。高温天气时,水中的氨氮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会致使鲈鱼缺氧中毒吃食减少严重时出现死鱼。主要症状:鳃丝暗红,吃食减少。防治方法:施放絮凝剂吸附水中氨氮,施放底质处理剂降减氨氮;放出部分老水,注入新水,注水时要避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加速鱼的死亡;发病前注意用生物制剂预防。

(2)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流出。主因投喂变质饲料或过量投喂引起。治疗时先减料(最好能停喂一餐),用广普抗菌药拌饵投喂3~5天一般可痊愈。

(3)出血病。病鱼的胸鳍、背鳍基部红肿并充血,病鱼行动迟缓,摄食下降。此病为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治疗上可使用病毒灵、氟哌酸混合拌饵投喂,连续6天。同时对池塘用强氯精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

(4)水霉病。此病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节,病鱼体表伤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鱼体虚弱无力,慢慢死亡。此病感染后传播较快,预防可以抽部分地下水保持咸度,和多加水以保持水温。此病特定环境下容易发生,使池塘水环境改变并保持鱼体营养充足提高抗病力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5)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病:多发生在中间培育阶段鱼的体表和鳃丝。症状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口端糜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预防上多采用换水,改良水质。治疗可用0.77~1毫克/升的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均匀泼洒,或用20~2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塘泼洒。一般寄生虫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以杀虫后一般要消毒。

(6)肝胆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吃食减少,逐步有鱼游水并出现不明死亡。主要原因是高密度养殖下药物施放频繁,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在鱼体中慢性积累,导致鱼体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损伤;长期过量投喂,鱼体肝脏长期超负荷致代谢失调甚或代谢紊乱所致。防治主要是调控好水环境,科学投喂,定期用一些疏肝利胆类中草药拌料投喂有一定预防作用。

九、水产鲈梭养殖技术

水产鲈梭养殖技术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项技术。鲈梭鱼,又称为梭子鱼或者是雀鳝,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热带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常常被人们用来制作各种美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1.繁育和矮化技术

水产鲈梭养殖技术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繁育。通过繁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能够实现规模化鲈梭鱼的繁育。在鲈梭鱼繁殖过程中,可以选择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提高受精率和生育率。同时,利用矮化技术可以实现鲈梭鱼的生长加速,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2.养殖环境的控制

鲈梭鱼的养殖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水质是影响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鲈梭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质清洁、富含养分。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调控,保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溶解氧含量。此外,鲈梭鱼对光照也有一定的需求,因此要合理安排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3.饲料的选择与管理

饲料是影响鲈梭鱼生长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应选择适宜的饲料,包括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同时,要合理管理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次,以防止过度投喂和浪费。此外,定期检测鱼体生长情况和鱼塘中的水质,及时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4.疾病防控

在鲈梭鱼养殖过程中,疾病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疾病防控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养成定期检查鲈梭鱼健康状况的习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要定期进行养殖水域的消毒,清除水生生物病原体。在确诊疾病后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减少鲈梭鱼的损失。

5.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提高,鲈梭鱼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鲈梭鱼肉质鲜美、细腻,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因此,鲈梭鱼的消费市场广泛,并且市场需求量大。

同时,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鲈梭鱼养殖的规模化和工业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养殖技术的支持下,鲈梭鱼的产量和养殖效益将进一步提升。此外,不断改进和创新水产养殖技术,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将为鲈梭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总之,水产鲈梭养殖技术是一项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技术。通过科学合理地控制养殖环境、合理选择饲料、做好疾病防控等措施,将能够实现鲈梭鱼的高效养殖。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鲈梭鱼养殖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加州鲈水产养殖技术

加州鲈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加州鲈是一种优质的水产品,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青睐。本文将介绍加州鲈水产养殖技术的基本原理、养殖环境要求以及养殖管理技巧,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1. 加州鲈养殖概述

加州鲈,学名Paralichthys californicus,是一种优质的底栖性海水鱼类,常见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加州鲈的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脂肪含量适中,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加州鲈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品质的水产品。

养殖加州鲈,可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提供稳定的水产品供应。同时,加州鲈的生长速度适中,养殖周期较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加州鲈养殖技术原理

加州鲈的养殖技术主要涉及到养殖环境的控制、饲料的供给以及养殖管理的细节。

2.1 养殖环境要求

加州鲈适应性强,适宜在适当的养殖环境下生长。以下是加州鲈养殖环境的基本要求:

  • 水质要求:加州鲈适应性较强,它们可以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生长。但是,为了保障养殖效果和水产品的品质,最好选择水质优良、无污染的环境。
  • 温度要求:加州鲈适合在水温20℃-28℃的环境下生长。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加州鲈的正常生长。
  • 光照要求:加州鲈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加州鲈的觅食和生长。
  • 流动条件:加州鲈喜欢水流缓慢且变化不大的环境。

2.2 饲料供给

加州鲈的饲料主要包括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在养殖初期,可以以人工饲料为主,逐渐引导加州鲈适应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应该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加州鲈的生长需求。优质的饲料能够促进加州鲈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除了人工饲料,适量补充天然饲料也是加州鲈养殖的重要环节。天然饲料包括小型鱼类、虾类以及贝类等,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增加加州鲈的口感和风味。

2.3 养殖管理技巧

加州鲈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技巧对于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良好,并及时清理养殖槽或池塘,防止病原菌滋生。

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度密集养殖导致疾病传播和生长不良。

定期观察加州鲈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其生长状态和食欲变化调整饲料供给。

合理控制养殖环境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加州鲈的生长和发育。

3. 加州鲈养殖前景

加州鲈作为一种优质水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不断增加,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加州鲈以其肉质鲜美、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同时,加州鲈的养殖技术成熟,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利润。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加州鲈养殖的发展。

结语

加州鲈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了解和掌握加州鲈水产养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技巧,对于开展加州鲈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州鲈的市场地位将更加突出,为养殖户创造更大的利润。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加州鲈水产养殖技术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