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野生石鸡(石蛙)跟养殖石鸡(石蛙)有什么区别?

274 2024-11-09 06:58 到农村去网

一、野生石鸡(石蛙)跟养殖石鸡(石蛙)有什么区别?

要看养殖场的养殖方法了,标准是有区别的,养殖出来的蛙体发黑,要是生态养殖就和野生的没有区别,体格自然色,带点土黄色或土青色,我养殖的石蛙就和野生的没有区别。

二、养殖的石蛙和野生的石蛙有什么区别?

你好,养殖的石蛙和野生的石蛙有以下几个区别: 首先,养殖的石蛙相对于野生的石蛙来说,生长环境受到控制,食物和水质等方面都得到充分保障,而野生石蛙则是在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中生长,食物和水质等方面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大,品质较为参差不齐。 其次,养殖的石蛙在繁殖方面得到了持续优化的措施,而野生石蛙则只能随着自然环境发展自行繁殖,繁殖能力有限。 最后,养殖的石蛙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了人工干涉和监控,有病虫害随时得到干预,因此更具健康和稳定性;而野生石蛙则受到自然环境影响,有时会生病或被天敌捕食。 以上是养殖的石蛙和野生的石蛙的几个区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养殖石蛙?

选择养殖地

 石蛙跟螃蟹一样,比较的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存,所以我们选择的地方要尽量的远离公路以及城区的地方,防止因为太过吵闹而影响到石蛙的繁殖以及生长。而石蛙又是生活在水域里面的,所以我们选择的地方要在水流丰富的江河、湖泊或者是水库里面。

 对于水源的要求是要求水质是无污染的,人工的养殖池一般都是建造在室内的,要求通风效果好,没有阳光的照射。

2、选择种蛙

 选择的种蛙体质好坏,是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还有质量的。我们选择的种蛙,要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而且发育良好的种蛙。要知道选择好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

  一般石蛙的产卵孵化的季节是在4-9月份,而5-6月份又是产卵的高峰期,我们要把握住这段时间。

石蛙人工养殖的技术要点

  3、配种及种蛙产卵

  在这个阶段,对于温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在4月份,水温在15℃,而此刻室外的温度在20℃以上,种蛙就开始配种了,然后9月底结束。此时,产卵时的环境要在光线幽暗、水清晰而且稳定的场所之内。

四、野生石蛙价格?

各个地区价格都会有些差异,如野生石蛙的话,130至200每斤不等,可称为蛙中之宝,野生石蛙是生活在高山水流小沟渠边石缝里的,夜间出来捕食,习惯趴在沟渠石头上,石蛙之所以那么贵不仅因为它的肉质鲜美纯良,捕捉困难需要夜间爬山涉水,重要的是饲养它的人少,饲养前期非常困难,生命力及其脆弱,蝌蚪存活率低,非山泉基本养不起来水里不能有半点咸气,石蛙认窝强制换窝死亡几率特别高。

也有少数人成功的饲养石蛙,相信他们前期都付出了不少时间和汗水才搞懂石蛙习性,

五、东北林蛙养殖技术培训?

1. 林蛙养殖场的选择

选择适宜林蛙生活的天然场所作养蛙场,养蛙场必须在林蛙的自然分布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没有林蛙分布的场所不能作养蛙场地。以自然形成的山沟为单元,也就是"两山夹一沟"或"三夹两沟"的小流域,沟长2~10千米,沟宽200米以上,而且溪流两岸较为平缓,这样的山形地势作养蛙场最合适。

2. 种蛙的选择

种蛙选择体形大、健壮、无畸形,皮肤光滑者,雌雄以2:1为宜。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即可将种蛙放入繁殖池内配对、产卵。将同一天产出的卵群集中在水深5~15厘米处的池边孵化。在水温12~18℃时,胚胎经过15天左右孵化出胶膜;20天左右小蝌蚪的外鳃消失,此时可游泳自如。在早期胚胎发育期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气温下降时池面必需加盖,以防池水温度过低致使胚胎受冻夭亡。

3. 幼蛙及成蛙的喂养

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4. 幼、成蛙的放养管护

幼体初登陆时,对外界不利因素抵抗力很弱,特别是烈日暴晒或干旱常造成大批死亡。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采用把幼体放养在林区或草地,让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3年后即可长成成体。

林蛙在森林中生活时间较长,而且一旦上山,中间从不回到水中生活,要求在湿润条件下生活。越冬后的林蛙从5月份开始上山生活,变态后幼蛙在6月下旬上山生活,直到9月下旬林蛙回归水中冬眠。目前有大部分养蛙户忽视这段时间的管护和喂养,有的干脆放弃管护,林蛙的回捕率很低,所以养殖效益不好。也有些养蛙大户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收入几十万元以上。

5. 越冬期的管理

于9月在河流的水湾处适当挖深,为林蛙的越冬创造条件;保留河流中的树根、石块等隐蔽物,自然隐蔽物较少的,要放些杂草、石块等物;河流水量不足的,可在河水平稳、河床较高处修筑简易拦河坝,提高水位。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检查河流的水量变化,发现冻干的河段可引水或将林蛙移走;同时要加强看管,不得破坏冰面。

六、石蛙怎么养殖

在中国,石蛙养殖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养殖业。石蛙是一种珍贵的食用动物,其肉质鲜美且具有高营养价值,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本文将介绍石蛙的养殖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成功经营石蛙养殖业。

1. 理清养殖环境

石蛙的养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和发育。首先,选择一个适宜的养殖场地,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土地资源。其次,保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石蛙的生长需求。最后,控制养殖场的温度和湿度,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

2. 选择优质种苗

在石蛙养殖中,选择优质的种苗是关键。优质的种苗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病能力。可以从正规的养殖基地购买种苗,或者选择高质量的繁殖个体进行繁殖。

3. 创建适宜的饲养环境

石蛙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饲养环境。首先,选择适合石蛙生长的养殖池。养殖池的大小和水质都需要合理控制,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其次,根据石蛙的饲料需求,合理配置饲料,确保石蛙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同时,要定期清理养殖池,确保水质清洁。

4. 合理管理繁殖

石蛙繁殖是石蛙养殖中的关键环节。首先,要选取优质的繁殖个体,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其次,控制繁殖的时间和方式,确保石蛙的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益。最后,合理安排繁殖后的苗种,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

5. 防治疾病和害虫

石蛙养殖中,疾病和害虫是常见的问题。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要定期检查石蛙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其次,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池水清洁。最后,合理使用药物和防治措施,控制疾病和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6. 营销和销售

石蛙的养殖成果需要进行营销和销售,确保养殖业的最终盈利。可以选择与餐饮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外,要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销售策略。

7. 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

石蛙养殖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创新。可以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密切关注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及时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

总的来说,石蛙养殖是一项有潜力的养殖业。通过合理的养殖环境、优质的种苗、适宜的饲养环境、科学的繁殖管理、疾病和害虫的防治、有效的营销和销售以及科学研究和创新,可以取得良好的养殖效益。

七、石冻蛙养殖?

答:石蛙的养殖方法

  1、种蛙选择: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

  2、种蛙培育:石蛙选留作种用的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3、配种产卵:石蛙通常在4月份配种,雌雄比例为1:1,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20只,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

  4、人工孵化:石蛙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阶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5、蝌蚪饲养: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

  6、幼蛙饲养: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水深10~15厘米,水质与蝌蚪期相同,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

  7、安全越冬:蝌蚪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深20厘米左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幼蛙冬眠水深为15厘米左右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有保温防冻措施。

八、石鳞蛙养殖?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成蛙: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主要有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九、怎样养殖石蛙?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1、石蛙饵料的准备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

2、石蛙池的建设

十、怎么养殖石蛙?

  1、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4、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5、其他要求:石蛙的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