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怎样养殖?
步骤/方式1
1,池塘的卫生条件,以池塘面积的1亩为例,池深30到70厘米,池中挖深一点的钩,进出水的地方设置栏鱼网。
步骤/方式2
然后池中放入浮萍物,面积不超过五分之一。
步骤/方式3
然后在鳅苗下水的前11天,用生石灰撒在池塘中进行消毒,注;[撒的时候要均匀]。
步骤/方式4
消毒好以后,在池塘中施入100到300千克腐熟的人畜粪用作基肥培水,带水变绿,就可以放入鳅苗。注;[一亩大概放入5万到10万尾]。
步骤/方式5
如果自己不会孵化鳅苗,可以在养殖基地购买,购买时鳅苗要健壮活跃,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有精神。
步骤/方式6
刚放入的鳅苗,对饲料有很强的选择,要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沿池塘周围投放,并适当投入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
二、花泥鳅怎样养殖?
1、要养殖花泥鳅起初要包管水质洁净,豢养密度要坚持在一平方80尾。
2、其次选苗,能够用盐水判别,能在外面一般运动的就能遴选。养殖水温要坚持在25℃-28℃,喂食能够挑选浮游藻类或生物内脏来喂。
3、发现病害的时分,要实时防治,赤鳍病用氯霉素夹杂饲料喂食,肠炎病用磺胺咪、抗坏血酸盐夹杂饲料喂食。
三、台湾泥鳅品种养殖怎样?
台湾泥鳅是大陆泥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寸苗(3-5cm)养至成鱼(15尾/斤)只需3-4个月。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养殖台湾泥鳅,池塘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用以调节水质,防止蓝藻爆发。
四、怎样养殖泥鳅?
建池条件:泥鳅一般以单养为好。池塘要选择在向阳近水、便于管理的地方,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池深80厘米,池壁要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进出水口要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外逃。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泥鳅池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不能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宜挖面积4平方米、深50厘米的鱼溜3~4个,以利于泥鳅在盛夏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含有机质多的黏土或肥泥,厚约15厘米。
池水深度为:春、秋季30厘米,夏季50厘米。池内要种植水生植物、藻类等,以利于泥鳅生长。
培育肥水:放养泥鳅前应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泥鳅池均匀撒施干鸡粪40公斤,也可将鸡粪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烂。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深为宜。
放养规格:选用3厘米长的泥鳅,每100平方米泥鳅池放养15~20公斤。如有流水条件或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可适当多养。
饲料投喂: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蝇蛆、蚕蛹、蚯蚓、螺蛳及畜禽屠宰下脚料等)和植物性饲料(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要定时、定量、定位投喂。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水温在20℃以下时,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水温在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在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每天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5%。可于每天下午1次投喂,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早晨略有剩食为度。
日常管理:注意经常换水,保持良好水质。经常堵漏洞,保水位,防泥鳅逃跑。经常施入有机肥,保持肥水。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越冬。泥鳅在5℃以下时不再生长,即可收获。
五、泥鳅养殖怎样肥水?
可以施液体肥料,用腐熟有机肥的上层液体或可溶性化肥如氯化铵化水后泼洒,
也可以用氨基酸来肥水。
或者用有机肥料,例如粪尿肥
六、泥鳅鱼怎样养殖?
1.池塘养殖模式
在池塘养殖泥鳅属于最为普遍且最常见的方式,一般的养殖户都是从池塘养殖开始学习。因为池塘养殖对于泥鳅的生存环境来说要求较低,而且大家可以利用的场所也更加方便,比如稻田、土坑等等。常见的池塘养殖大小约在长宽在20-30米的环境中,整个池子的深度大约为两米左右,较为平整的地面。为了防止泥鳅随处逃脱,一般养殖户都会用铁丝网做好围栏。
2.稻田养殖模式
稻田养殖模式是实现生态平衡的一种养殖方法,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用,在饲养时泥鳅可已稻田中的昆虫和浮水植物为食,可以起到极好的生物防治作用,基本可以不要做到打药,减少环境污染。现在环保问题是所有部门关注的焦点,水稻可以吸收掉泥鳅的排泄物,这样的话还能减少化肥使用,对于泥鳅和水稻来说都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泥鳅的养殖方式和投喂技巧
3.水泥池养殖模式
水泥池的养殖模式这几年也有很多养殖户在尝试,因为更加方便管理和后续的打扫问题。水泥池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内观察到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一般为了方便管理,每个水泥池面积在100平米左右,池深0.8-1米,池的底部要铺一层20-30cm厚的泥土,搭建一个适宜泥鳅的生长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如果选择水泥池养殖泥鳅,一定要给整个池子进行消毒处理,不然会导致水中含有较高的碱性物质,引发泥鳅死亡。
4.莲藕塘养殖模式
和稻田养殖模式类似,在莲藕塘养殖也可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用,实现生态养殖。但于稻田养殖模式略有不同的是,莲藕的茎杆上有小刺,在泥鳅采食、活动时已发生外伤情况,易导致疾病感染。
七、怎样选择养殖泥鳅品种?
鳅,常见的品种有青鳅、大鳞副(黄鳅)和台湾泥鳅三种。
青鳅是我国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泥鳅品种。因其身体背部呈青色而得名。身体又呈圆筒状,比较肥满,故也有人称之为“肉泥鳅”,“圆鳅”等。
青鳅
大鳞副泥鳅体型侧扁,与常见的四大家鱼休形更相似,体色深黄,故一些地区将其称为“黄板鳅”。
大鳞副
台湾泥鳅跟大鳞副泥鳅体型基本一样,颜色上有一些差异。
台湾泥鳅
有很多初养者没养过泥鳅,第一次养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泥鳅品种,在这里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几种泥鳅的优缺点:
青鳅个体小,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当年春季繁殖的小苗要养到入冬才能上市,基本可以达到25条到30条一斤,它肉质细嫩,所以很多消费者很喜欢吃青泥鳅,尤其是浙江,价格比其他泥鳅都要贵,但还是很多人喜欢。
大鳞副泥鳅较青鳅个体要大一点,生长速度也要稍快些,当年繁殖的小苗养殖到年底基本可以达到一斤20来条;青鳅和大鳞副在市面上的价格是根据个体大小来决定的,个体越大价格越高,在平时青鳅一般在18元以上,春季前后价格更高一些。大鳞副泥鳅相对价格就要便宜一些。这两种泥鳅全国都有养殖,但亩产量都不是很高。
台湾泥鳅是现在最流行的一个养殖品种,当年繁殖的苗养到年底上市一般一斤可达到5-8条的规格,但有些地方泥鳅个体太大不好销售,所以我们养到一斤20条左右就上市,也就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的话,在南方有些地方一年可以养2批,台湾泥鳅的缺点就是市场价格比青鳅、大鳞副价格低,平时12元左右/斤,春节前后稍高一些。优点: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饲料转化率高,抗病力强,雌雄个体差异不大,跟鱼一样在水的表层活动,具有不钻泥的习性,便于捕捞,适合高密度养殖。
八、泥鳅水花苗怎样养殖?
你好,泥鳅水花苗是一种水生植物,它可以在水中生长和繁殖。以下是泥鳅水花苗的养殖方法:
1.选择合适的水池:泥鳅水花苗需要清澈、无污染的水环境,最好选择深度在20厘米以上的水池。
2.准备好土壤:在水池底部铺上一层河沙或细砾,然后在其上放上一层适合泥鳅水花苗生长的沉积物质。
3.选择适合的气候:泥鳅水花苗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0-28℃。
4.定期换水:泥鳅水花苗需要新鲜的水来维持生长,每周至少要更换一次水。
5.施肥:泥鳅水花苗需要充足的营养来生长,可以在养殖中适量添加水草肥料。
6.控制水质:泥鳅水花苗需要清澈的水质,可以使用过滤器、水泵等设备来维持水质。
7.注意防治病虫害:泥鳅水花苗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以上就是泥鳅水花苗的养殖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怎样识别野生泥鳅和人工养殖的泥鳅?
想要鉴别野生泥鳅和养殖泥鳅,可以从颜色、外形、进食和活力上进行辨别。养殖泥鳅颜色偏黑,外形硕大,只喜欢吃饲料,比较本分,在狭小的环境里能安静,野生泥鳅颜色黄,个头小,不喜欢吃饲料,非常活泼。
十、怎样合理改造水田养殖泥鳅?
近年来,泥鳅养殖的效益还不错,归根结底就是泥鳅养殖的成本低,且技术也不复杂。很多地区,在泥鳅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也研发出了许多新技术,下面我们要了解的是铜仁市改造稻田高产养殖泥鳅试验。
一、稻田改造
1.稻田选择
试验点位于江口县闵孝镇。5丘面积较大、集中的稻田,共计面积9亩。地势平坦,土壤为弱碱性黏性土,土壤肥力较高,保水性好。周边交通便利,便于物资和产品运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无畜禽养殖场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2. 田埂改造
沿田埂开挖 20 厘米宽的基脚沟,深度视土质软硬程度而定,挖到硬土为止,一般20厘米。以混凝土平整基脚,单排横砌6块390毫米×190毫米×190毫米规格水泥空心砖挡墙。每隔5米在挡墙外部再紧贴砌一空心砖柱,以保证座水后挡墙能够承受住压力。挡墙内部以水泥砂浆粉饰,做好防水措施。在对角线位置分别设置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高于水面20厘米左右,排水管铺设在池埂底部与排水渠相连,蓄水时用PVC管套住。
3.防逃防害设施
进排水口安装40目双层聚乙烯滤网。稻田上方和侧面均用尼龙防鸟网覆盖,以木柱或水泥柱作为支架固定。防鸟网设置一般高2米,以方便饲养管理和捕捞为宜。
二、鳅苗放养
1.苗种选择
品种为台湾泥鳅,苗种来源为附近当年人工繁育苗。苗种体长3~4厘米,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游动有力、体表黏液丰富、规格整齐。
2.苗种放养
放苗时间在4月下旬,密度为6万尾/亩。鳅苗种入池前用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以杀灭携带的致病菌,浸浴消毒时要注意观察泥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良剧烈反应时要缩短浸浴时间。鳅苗入池时要放试水鳅20余尾,检测池水是否会引起鳅苗不良反应。
三、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放苗之前,应先进行培饵。此时水深不宜过深,可先期注水0.4米左右,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牛粪等300千克左右或多元复合肥25千克。每间隔2~3天注水10厘米左右直至达到正常深度。这样有利于水温提升,便于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饵料生物的培育。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位70厘米以上。定期注换池水,前期可每半月换水1次,中后期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每10天应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巡塘,发现泥鳅浮头时要及时换注新水。可采取施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泼洒生石灰等方式进行水质调控。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溶解氧在3毫克/升以上,pH 7.5左右,水色为黄绿色。
2.投饲管理
投喂全价膨化配合饲料,投喂量为泥鳅重量的 4%~6%。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泥鳅的活动量和摄食量逐渐增加,应适当增加投喂量,以在一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采取“四定”原则,定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是上午8点左右、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左右。定量:根据泥鳅的不同生长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投喂量相对稳定。定位:泥鳅的游动能力相对较弱,为减少泥鳅长距离游动摄食,应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定质:保证投喂的饵料不受潮、不变质等。
3. 病害防治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注水培饵前要彻底清塘并晒塘,选择苗种要规格统一、活动力强、体形健壮。定期检查、加固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定期驱除和清理蛇、鼠、蛙、鸟等敌害生物。此次养殖过程中泥鳅没有发生大的病害。
四、收获上市
9月后,泥鳅规格便达到30克/尾以上。此时可视市场情况和气温变化适时捕捞上市。台湾泥鳅具有不钻泥的习性,可用地笼进行捕捞,剩余的将水放干后集中捕捞。此次试验共捕获成品泥鳅9730千克。
五、效益分析
1.投入成本
共改造稻田9亩。投入包括稻田改造费用 65000 元,铺设防鸟网费用 9500 元,苗种费用43200元,饲料费用93400元,稻田租金6300元,水电、人员工资、病害防治等有关费用合计19700元。试验总投入237100元,平均亩投入26344.4元。
2.销售收入
共起捕成品鳅9730千克,平均亩产1081千克。泥鳅按塘口销售平均价格26元/千克计算,销售收入252980元,平均亩销售收入28108.9元。
3.经济收益
此次效益核算是把稻田改造工程、防鸟网铺设等固定设施投入计算在内,稻田改造一次投入可使用 6~10 年,防鸟网可使用3年,第二年养殖则可节约成本约每亩8278元。
六、小结与讨论
1.泥鳅是一种大众化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市场前景较好。在铜仁地区,泥鳅价格与鲟鱼价格差不多,但养殖泥鳅投入要小得多,技术门槛更低,更能为普通农户所承受。养殖泥鳅应选择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苗种来源有保障。
2.本文介绍的改造稻田养殖泥鳅模式是一种在铜仁山区更容易推广的模式。山区百姓思想更为保守,流转土地时不允许破坏稻田边界、土质和面貌。相较于直接挖田成塘,本文的模式改造成本略高,但当年即可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往后盈利可达每亩万余元,经济效益可观。
3.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漏、防害和养水,田埂改造时,务必做好防漏措施。稻田的选择要远离大河大沟,防止洪灾损毁。防害设施要配备完全,定期巡塘,定期清除敌害生物。暴雨天气尤其小心,务必经常巡塘。塘中可适当种植水葫芦、水白菜、水花生,为泥鳅生长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4.苗种投入约占养殖成本的20%。台湾泥鳅繁殖的技术门槛不高,建议大规模养殖时,苗种以自繁为主,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