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养殖蚌的过程?
河蚌的人工繁殖过程
一、珍珠的质量鉴别
珍珠的色泽大致可分为这几类:(1)白色系统;(2)红色系统;(3)黄色系统;(4)蓝色系统。淡水珍珠色泽柔和,但不象海产珠丰富多彩,以前三种颜色较多。
目前对于珍珠真假、优劣的鉴别方法有:
(1)用火烧之,有爆炸声者为真珠
(2)剖开,有珠纹者为真珠;
(3)莹光分析;好珠都是:珠圆,粒匀,外表为亮白、浅红、并且珠子摸起来光滑、质地坚硬,看起来细腻、剖开后几乎没有杂质,每层层纹都可肉眼分辨。
二、人工繁殖河蚌的初步认识
随着育珠生产的发展,河蚌的需要量愈来愈大,仅仅依靠蚌的自然繁殖将会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蚌的资源问题,必须进行蚌的人工繁殖。近几年来,我们对河蚌的人工繁殖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某些成果,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这里给大家作简单介绍。
(一)河蛙的性别
河蚌是雌雄异体。河蚌的性腺埋在斧足内,包裹在内脏周围,因此,要从性腺区分性别,就得杀死河蚌,剖开内脏来检查,而这样蚌就不能用以繁殖了。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找到了区分雄雄蚌的简易方法:从外形看,雌蚌比同龄的雄蚌的壳略宽厚,用开口器打开蚌壳仔细观察,可见雌蚌的鳃丝较细狭,雄蚌的鳃丝较宽大,约是雌蚌鳃丝的2~3倍。
(二)繁殖习性
1,繁殖季节
经过几年试验的观察,了解到三角帆蚌的繁殖季节是4~6月。4月开始产卵、排精。卵子受精发育,此时外鳃明显地逐渐变大;4月底到6月(水温在18~28℃范围内),胚体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排出钩介幼虫的最盛期是5月下旬到6月15日,6月下旬以后就慢慢变少。外河因水温低,有延迟到8月份的。褶纹冠蚌的繁殖季节是3~4月及10~11月。
2,产卵、排精、受精
每年,当水温适宜时,雌雄蚌生殖腺逐渐膨胀。雌蚌的生殖腺用针刺破后有颗粒状的卵流出,不久成熟的卵子就由生殖孔排出,送入外鳃叶中。每只雌蚌的产卵量约20多万粒。
雄蚌的生殖腺呈乳白色,用针刺破后有白浆流出,用滴管吸取少量浆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见到微小而非常活跃的精子,标志即将排精。雄蚌的精子直接排出体外,进入水中,随着水流进入雌蚌的孔中,再到达外鳃中与卵子相遇受精。
3,受精卵的发育
由于蚌的个体和环境(如氧气、水温、饵料等)的不同,受精卵在雄蛙的外鳃中孵化成钩介幼虫有先有后,一般约需30~45天。
受精卵到钓介幼虫要经过受精卵-多细胞期--桑楼期-囊胚期-原肠期--钓介幼虫期几个阶段,最后出膜离开蚌体。在平均水温20℃时,三角帆蚌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如下:
受精卵~桑椹期5天左右。
桑椹期~囊胚期 6天左右囊胚期~原肠期 4天左右。
原肠期~钓介幼虫 10~15天左右总共约需1个月的时间。
在外鳃内形成的器官:首先形成体腔,然后依次形成闭壳肌、心脏、原始双壳、刚毛(褶纹冠蚌是感觉器)、原始肠、纤毛环、足丝,当足丝形成后,不久就出膜,经母蚌出水孔排出。褶纹冠蚌在这个过程中还形成了钓齿。
(三)人工繁殖试验
1,人工自然受精
进行人工自然受精,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呢?我们曾做过下述试验:
将三角帆养在风平浪静的小螺塘里,第二年春,没有一只雄蚌外鳃怀卵。3月底至4月初,用小柴油机对吊养三角帆蛙的池塘冲水,4月15日检查,就发现有不少外鳃怀卵的雌蛙。3月底、4月初,没有进行人工冲水,但天刮大风,4月15日检查,也发现有不少外鳃怀卵的雌蚌。4月初,将3对雌雄蛙为一组,共8组,分别放入3尺见方的8只水泥池中,两性很接近,但由于是静水,一直到5月初也不见产卵、受精。把这些蚌移养到大鱼池中,因有风浪,10余天以后就见到外鳃怀卵。
河蚌的活动能力极差,雄蚌没有求偶的行为,完全靠雄蚌的鳃纤毛摆动而吸收精子。若雌雄蚌相隔较远,就无法受精。所以在河蚌性腺成熟时,一定要人工帮助两性接近,否则雄蚌的精子排出体外,要大量流失。雌雄一般应按照1与2之比,比较靠近地悬吊于池中。
然而,实践证明,对于三角帆蚌说来,如果在静水环境中,即使两性接近了,也是不会产卵、排精和受精的。三角帆蚌的产卵、排精和受精,必须受流水刺激,这是其生态条件。因此,进行人工自然受精时,必须提供流水环境,如采取人工冲水等措施。
二、人工养殖蚌里怎么放东西成珍珠?
使用长镊子把小沙砾等异物放入珍珠蚌的外套膜内产生这珍珠。
天然珍珠一般是由于一些小沙子之类的东西进入珍珠蚌的外套膜 珍珠蚌受到刺激后会不断的分泌珍珠质来包裹这个小沙子 时间久了就形成珍珠 人工养殖的都是人工把一个或多个小异物放进珍珠蚌体内 让它产生珍珠。
三、蚌怎么养殖
蚌怎么养殖
养殖蚌是一项古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农业活动,需要细心经营和专业知识。从选址到养殖技术,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
1. 确定养殖环境
选择合适的水域是成功养殖蚌的关键。蚌一般生长在淡水或盐水中,因此需要根据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水质环境。保证水质清洁、氧气充足是蚌养殖的基本前提。
2. 选购优质种苗
选购优质的种苗是保证蚌养殖成功的重要一步。确保种苗健康、无病无虫,选用适合当地水域气候的品种,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3. 设计合理养殖场
根据养殖规模和种类选择合适的养殖场设计,确保场地的排水和通风良好,合理布局养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4. 确保科学投喂
蚌的投喂是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根据蚌的生长阶段和养殖水域情况合理投喂,控制好投喂量,确保蚌获得充分营养。
5. 定期管理和养护
养殖蚌需要定期清理养殖场、检查蚌的生长状况和水质情况,及时进行疫病防控和处理,确保养殖过程顺利进行。
6. 防控常见疾病
常见的蚌类疾病有白化病、烂钩病等,需要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定期进行疾病检测,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7. 合理收获和加工
根据蚌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蚌的收获时间和方法,保证蚌的质量,提高销售价格。同时,精心加工蚌产品,增加附加值。
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管理,我们可以成功养殖鲜美可口的蚌类,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希望这些养殖技巧对您的养殖事业有所帮助!
四、象拔蚌为什么不能人工养殖?
象拔蚌不能人工养殖是因为生存环境要求苛刻。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为好,附着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贝,日投饵量逐步增加到6万细胞/ml~12万细胞/ml,幼体8天~10天发育成单管期稚贝(壳长0.6mm~1mm)。
五、扇蚌养殖?
1、扇蚌养殖时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平方米以上。如面积太小,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扇蚌的生长。
2、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养殖。
3、水源充足,且无各种污染,有毒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4、一定速度的流水(每种流速不超过0.1米),对扇蚌的生长与珍珠的生长有利。生产实践证明,在有流水及其条件好的河、湖中,养殖一年可产珍珠5-8克/只,而静水水域中养殖3年才能产珠5-8克/只。
5、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为扇蚌及其饵料生物提供能量能源。光照对珍珠的颜色及其光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促进水体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6、养殖扇蚌水域土质以粘土最好,河土次之,黄土、砂泥土最差,池底要有适当淤泥。
7、PH值在7-8是最透宜扇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
8、溶氧一般夏季水体要大于5毫克/升,冬季要大于3毫克/升。
9、扇蚌水域透明度以30厘米较好。
10、扇蚌对水温的最适范围为18-28℃。
11、水体中无机盐的含量以钙离子最重要,通常要求水中含钙量在10毫克/升以上,当水体中含钙量低时,可通过施生石灰来解决。
12、氮是一切藻类生长必须的营养之素。氨氮含量高说明水体比较肥,超过2毫克/升,说明水体污染较严重,对蚌的生长和成活有影响;当氨氮含量低于0.1毫克/升时,说明水质太瘦,不能满足天然饵料增殖的需要。
13、亚硝酸盐含量应在0.01-0.1毫克/升之间。含量超过0.1毫克/升就会出现扇蚌生长缓慢或死蚌现象。
14、养殖水域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以防其与扇蚌的饵料生物争夺营养。对于一些敌害生物如虾、蟹等也应及时清除。
六、蚌怎么养殖?
1、养殖方法:养殖河蚌时,需要采用吊养或者笼养的方法。2、水质管理:选择无污染且富含丰富钙物质的池水,并向其中加入有机肥或化肥。3、饲喂:为其提供鞭毛虫、杆星藻、四角藻、栅藻、绿眼虫、纺锤硅藻、轮虫、甲壳动物的残屑。
七、石蚌怎么养殖
石蚌怎么养殖: 从入门到专业的全面指南
石蚌是一种优质的水产品,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近几年,石蚌养殖也逐渐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项重要产业。对于想要进入石蚌养殖行业的人来说,掌握正确的养殖技巧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石蚌的养殖技术、设备要求以及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您理解石蚌养殖的全过程。
1. 石蚌养殖的基本环境要求
石蚌对于水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水质要求:石蚌喜欢生活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中,因此水质的清洁度是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pH值要求:石蚌的适宜生长pH值范围为7.5-8.5。
- 温度要求:适宜的水温范围是20-25摄氏度。
- 盐度要求:石蚌对盐度的要求较高,一般在18-28‰之间。
2. 石蚌养殖的选址和场地准备
石蚌养殖的选址和场地准备是决定养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选址和场地准备的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 选择水质清澈、流动的区域,避免水污染。
- 确保场地周围没有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
- 场地要具备排水设施,以免积水引发病害。
- 甄选土壤质地,优选粘性土壤,有利于蚌苗的埋藏。
- 根据养殖规模和需求,进行设备和设施的安装和购买。
3. 石蚌养殖的繁育和孵化
石蚌的繁育和孵化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石蚌繁育和孵化的一般步骤:
- 选购健康的种贝:选择经过养殖场认证的种贝,确保种贝的健康和品质。
- 调整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适宜的PH值、温度和盐度。
- 孵化和埋藏:将种贝放入合适的饲养箱中,埋在合适的土壤中进行孵化,控制埋藏深度和密度。
- 孵化过程中的管理:定期检查孵化箱的水质和温度,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 孵化后的处理:孵化出的蚌苗需要经过分选、清洗等处理,为下一阶段的养殖做好准备。
4. 石蚌的养殖和管理
石蚌的养殖和管理包括养殖环境的维护、饲料的投喂和防治疾病等方面。
-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适宜的PH值、温度和盐度。
- 饲料投喂:石蚌的饲料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为主,定期投喂,并控制饲料的质量和数量。
-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蚌体和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 养殖环境保护:加强对养殖区域的管理,控制污染源的排放,保护养殖环境的稳定。
- 定期清理和维护:定期清理养殖设备和饲养箱,维护养殖设施的完好。
5. 石蚌的收获和销售
石蚌的收获和销售是整个养殖过程的最终目标和收益之一。以下是石蚌的收获和销售流程:
- 成熟度判断:通过观察蚌体的大小、外观和口感等,判断蚌是否达到成熟期。
- 收获准备:准备好收获工具和设备,注意蚌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 收获方法: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蚌的捕捞,避免对蚌体造成损伤。
- 处理和加工:将收获的蚌进行清洗、分级和包装等处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销售和推广: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相信您对石蚌的养殖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掌握一定的养殖经验和技巧。希望本文能对您在石蚌养殖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八、象拔蚌中国有人工养殖的吗?
我国北方有很多海区适合其生长,自1999年以来,山东沾化县渔业局从美国引进种蚌,进行人工育苗生产试验,4年来,引种420多个。一般经过4天~5天的运输,成活率达74%,利用原有的贝类育苗设备,在3月~4月引种促熟,经20天左右的培育即可产卵。如采用升温刺激法,孵化率可达80%~90%。
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为好,附着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贝,日投饵量逐步增加到6万细胞/ml~12万细胞/ml,幼体8天~10天发育成单管期稚贝(壳长0.6mm~1mm);22天~23天发育成双管期稚贝(壳长1.4mm~1.6mm);30天后壳长达2mm(1500粒~800粒);40天壳长达3.5mm(150粒~180粒);60天壳长达8mm(20粒~26粒),此时可下海播苗。
九、海蚌怎么养殖?
1.网围养成:选择粉砂底质、地势平坦、潮流畅通的低潮区,在大潮退潮时,沿场地四周挖1条宽20~30厘米、深40厘米的环沟,将6~8号尼龙线编织成的网目大小为2~4厘米、高120厘米的网片,下端连同底纲埋人沟底35~40厘米。
埋网片时应将底纲拉直。紧接着在网片的内侧每隔1.5~2米插1根长140厘米的木棍或竹竿,撑起网片。
每667平方米放养1龄海蚌400~500千克或2~3龄海蚌700~1000千克。
养成期间应经常清除玉螺、红螺等敌害,刮除附着在木桩上的藤壶等。
台风过后应及时修补损坏的木桩和网片。养至4龄的海蚌,体长达9厘米以上,体重达250克左右,即可收获。
一般在大潮退潮时收获,用短柄铁锄或铁耙翻砂,逐个采收。
2.池养:在高、中潮区建池,池内侧用石砌直坡,池底铺细砂30~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
设置独立的进、出水闸,进水闸应装有1~2毫米的过滤网。
放养量与围网养成基本相同。大潮期间每天应更换池水 1~2次,大潮过后或水色清澈,可施尿素(每667平方米700兄)及过磷酸钙(每667平方米300克)以促进池内单胞藻的条殖生长。
每次大潮应排干池水1次,捕捉鱼、虾、蟹,清除浒奇和其他敌害生物。
收获时把池水排干,观察海蚌的出人水孔,直接用手挖取。
十、加州蚌养殖温度?
适合生长的温度为摄氏17-18度
养殖加州蚌时,可以采用吊养或者笼养的方法,其中吊养方法,是将河蚌用绳挂在一起,再将其放入到池水中,而笼养方法,是将河蚌放入到大小适宜的网笼中,并且每只河蚌都要触碰到笼子底部。
加州蚌适宜生活在水质优良的环境中,养殖河蚌时,需要将其放入到无污染且富含丰富钙物质的池水中,可以在水中加入有机肥或者化肥,并且要保证池水的流动性,帮助河蚌获取食物,因为河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