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花鱼养殖过程?

235 2025-03-04 20:38 到农村去网

一、黄花鱼养殖过程?

1

科学培育苗种

黄花鱼属暖温性集群泅游鱼类,随着水温下降,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大黄鱼春、秋两季繁殖,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幼鱼在近海长大,分散索饵。

中国沿海大黄鱼产卵场约10个,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东海、黄海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南海区不超过30米。

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开始集群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

各地方群年龄组成不同其个体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粤西群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闽、粤东群大黄鱼处于二者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

2

苗种放养技巧

放养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计划当年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的,放养的鱼种规格每尾要在100克左右;当年可达商品成鱼规格的,一般选择60~90克鱼种,有条件的话,放养100克以上鱼种更好。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养成阶段饵料一般以冰冻上层鱼为主,并辅以粉状配合饵料。上层鱼用刀切成适口的鱼肉块,加工方便,不易散失,或把鱼绞成肉糜,拌成粘性强的团状饵料,用手挤压成大小不同的块状物来投喂。鱼肉糜可混入部分粉状配合饵料或其他饵料,也可添加必要的维生素及药物。

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同真鲷、鲈鱼等相比,大黄鱼具有摄食缓慢且量少等特点,因此投饵要慢。高温期间生长最快,为保持商品鱼金黄色的天然体色,养殖后期需在网箱上加盖遮阴物控制光线。最佳生长水温22℃~26℃,盐度1.8%~2.5%,溶氧量为每升5毫升以上,酸碱值为8。

3

日常管理方法

池塘要求进排水便利,最好每天可换水;池塘面积以15~30亩为宜,池深2~3米。池水比重在1.01~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水温在8℃~28℃,溶氧要求在每升5毫升以上,酸碱值要求在8~8.5之间。鱼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1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每天都要换水,水质好时,每天1次,反之2次。高温季节,晚上换水最好,换水量依水质情况而定。大暴雨后池塘表层比重下降明显,换水时应把表层淡水先排出,待海区潮位较高时再进水。每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质。

要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又逢小潮水换水困难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晚上与凌晨的巡塘工作。认真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有浮头不下沉的,要进水(或抽水)增氧。若发现病鱼、死鱼,或无特殊原因而摄食量明显下降的,要及时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池塘养成期间,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小潮汛换水困难时可投一次。若水质不好又无法进水时,也可以暂停投喂1~2天。其投喂量相应比网箱养成的要偏少些。池塘大黄鱼投喂应固定地点,并且最好固定在靠排水口处,以便把残饵排出池外,投喂速度要慢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若未见鱼群上浮抢食,或下水中摄食时发出的叫声,就不宜再投。

4

疫病防控措施

贝尼登虫病。9~11月为流行季节,在秋苗培育阶段,常与刺激隐核虫、锚首虫混合感染,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时期内造成大批量死亡。病原是贝尼登虫,是一类单殖吸虫,虫体椭圆扁平,白色,长6~7毫米,肉眼可见。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嘴、眼、体表、鳍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状,大小如芝麻粒,也有人称之为“白芝麻病”、“白蚁病”。

虫体数量多时呈白斑状,该虫附着在鱼皮肤上或鳞片下,摄取鱼体上皮细胞血球,造成鱼体创伤,病鱼体表黏液分泌过多,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摩擦网壁,以致鳞片脱落,引起感染。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衰竭而死。死鱼体表破烂不堪、黏液增多、鳞片脱落,眼受损,鳍条残缺不全,鳃暗红,鱼体消瘦。把病鱼放在淡水中浸泡几分钟可见到虫体脱落。

最有效方法是用淡水浸浴病鱼20~40分钟,分3次进行,每次浸浴10分钟左右;用150~200国际单位福尔马林药浴20~30分钟;按鱼体重3%~5%投喂红霉素药饵,连喂5天;用每升30毫克土霉素浸泡10分钟左右,一周后重复一次。

瓣体虫病。该病流行于4~6月份,水温25℃以上时为发病高峰期,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危害刚培育出的全长20~50毫米小鱼苗。病原为石斑瓣体虫,其身体中部略靠一边有一个卵圆型大核,前部及背部前缘有丛生纤毛,虫体能够借助纤毛摆动在水中迅速游动。

瓣体虫寄生在鱼体表、鳍条、鳃丝上,使鱼体黏液分泌增多,鳃部贫血呈灰白色,鳃丝浮肿,粘有许多泥样污物,体表也有不规则白斑。病鱼食欲减退,摄食大为减少,离群慢游,体色变浅,呼吸困难,很快因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此病发病快,病程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大批量死亡,日死亡率可达10%以上。

可用200~250国际单位福尔马林海水溶液浸洗20分钟,浸洗时密度控制在每升25~35尾并充气增氧;以呋喃唑酮用淡水配成每升20毫克浓度,将病鱼浸洗3~5分钟;以硫酸铜用海水配成每升2毫克浓度浸浴病鱼10~20分钟;浸洗后在饵料中添加20%~30%抗菌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投喂5天至痊愈。

二、斑马鱼养殖过程技术路线?

斑马鱼是一个小型的热带鱼,它对温度比较敏感,所以对于斑马鱼的饲养,主要是温度要控制在18度到26度之间,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温度是饲养它的关键。定期换水,斑马鱼胆子小建议不要跟大型的鱼一起喂养。

三、三文鱼养殖过程?

1、场地选择

三文鱼的养殖环境要求很高,一定要选择淡水区域进行养殖,并且周围还不能有任何的污染源,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

2、鱼苗的投放

鱼苗投放规格一致,在养殖三文鱼的前期,一定要将三文鱼的个头大小,还有体重控制在同等的状态,如果三文鱼的体格过小的话,会遭到个头大的三文鱼欺负,如果三文鱼的个头太大的话,在养殖过程中就无法更好的控制它的生活。

3、场地大小

养殖区域太小,不适合三文鱼正常生长,大的养殖区域,可以提高三文鱼的生长速度,使它的产量增加。

4、食料的选择

三文鱼喜欢吃一些沙丁鱼、软体的蛤蜊等食物,但是人工饲养的三文鱼,并没有什么特定的食物投放,可以去市场上买一些专业养殖三文鱼的食料,进行参杂的喂食,并且喂食的量也要根据三文鱼的生长状况,还有平常进食的状况,进行合理的喂食。

四、叉鱼养殖全过程?

过程如下:养殖叉尾鱼之前,要挑选体质好的鱼苗,然后将池塘清理干净才能养殖。鱼苗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冬季水温要保持在10℃以上。

平时要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池水溶氧应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定期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池底淤泥过深时应当清除,以改善生态环境。

五、麻鱼养殖全过程?

麻鱼通常指的就是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溪滑、青鳝、日本鳗。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

鳗鱼喜欢在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栖身。

鳗鱼在陆地的河流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就死亡。这种生活模式,与鲑鱼的溯河洄游性()相反,称为降河洄游性()。其生活史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为了适应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体型及体色都有很大的改变卵期(Eggstage)位于深海产卵地。

鳗鱼的性别是环境决定的,族群数量少时,雌鱼的比例会增加,族群数量多则减少,整体比例有利于族群的增加。

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来培育,这主要是因为鳗鱼有很特别的生活史,很难在人为环境下来模拟。日本鳗在淡水的河流里长大为成鳗,到了夏天就开始降海洄游,也就是由河流游到海洋去产卵,和鳟鱼、鲑鱼由海洋中游回河流去产卵的溯河洄游正好相反。它的产卵场远在几千公里以外介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纳群岛中间的深海。科学家发现这个产卵场主要是因为在这里采获很多它刚孵化的仔鱼。

鳗鱼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旋光性强、喜流水、好暖。

成鳗生长快,外表圆碌碌,似圆锥形,色泽乌黑而令身,人工养殖较多,肉质鲜嫩。此鱼一年四季皆常见,但以夏冬两季最为肥美可口。鳗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肉,并具有清凉解暑、滋补强身的作用。

迁徙鱼类出生在淡水河流,之后进入海洋,当它们成年时再返回淡水河流产卵。而鳗鱼却与此相反,它们在海水中产卵,小鱼只有手指长短且无法分辨性别,便流入河中,直至成长至成年体分辨出性别。几年之后,它们再次返回海洋进行交配产卵。

六、鱼仔养殖全过程?

1、幼鱼刚出生不久,用一点点蛋黄(熟)放水里打匀放在小鱼的缸里。大一点,喂丰年虫,水蚤之 类的,再大就可以用水蚯蚓,红虫之类的.

2、刚出生的小鱼要和大鱼分开,单独养在一个小缸里。

3、换水的时候注意保持水温恒定,温差不能太大。否则小鱼会受不了,死掉的。

4、一般情况下,因为小鱼的排泄量比较小,不用频繁换水,约一周换水一次即可。

七、溪鱼养殖全过程?

1、溪鱼对水质要求高,我换水都是直接去小溪装,如果没法的话自来水要晒2天以上。(我换水的地方,里面就有溪石斑)。

2、养溪石斑一定要有流动水(特别是天热,可以防止温度太高煮鱼),氧气含量一定要高,密度不能太大,不然会死,建议买锂电池增氧泵,或者充电宝连接(我养溪石斑因为含氧量太低曾经死过56条!全军覆没,差不多2斤)这是我自制的供养系统(2000毫安18650电池加增氧泵,增氧泵网上有卖10个21元)

3、溪石斑对食物十分挑剔,前1个月建议喂蚯蚓之类的高蛋白虫子,后期再换饲料喂养,饲料的话建议动物蛋白多些(一定要有植物蛋白),切记不可以喂面包之类带油的!

4、养溪石斑要铺底沙,直接从小溪里拿就行了,还要些草类的供溪石斑躲避,水大概在0.5米以上,2米以下。

我拿的是大石块,每个石块底下都有缝隙可供溪石斑躲避,还有石菖蒲,油草,(有盖子的那个是螃蟹,没有的是虾)我用的是80L收纳箱,网购30,潜水泵一个6w一个5w,差不多2周换一次水,红虫就养在过滤棉里!!!!已经养了一个月了,活性高。

八、太阳鱼养殖全过程?

太阳鱼,属于温水性小体型鱼类,生长适温范围大,可在1~38℃水温状态下生活,水温2℃仍能在自然环境下安全越冬。最适生长温度26~31℃。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区能自然越冬。 太阳鱼适应性广,食性杂,群体产量高,能自然繁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来替代天然饵料,饲料的蛋白含量在32%至36%便可,可单独养殖,也可与其他品种的鱼进行混养。太阳鱼市场行情比较稳定,塘头价格稳定在 10 元 / 斤左右,水产市场销售价格在 15 元 / 斤左右。

九、稻谷鱼养殖全过程?

稻谷鱼养殖的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堆沤:在水稻田里进行堆沤作业,即将稻秆、青秸等有机物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2. 种植:将稻谷种子播种在处理过的田地上,并浇水以保持适宜的湿度。3. 育苗:在湖塘或稻田中种植鱼苗,如草鱼、鲫鱼等。鱼苗在田地中生长,同时也可以通过添加饲料来提高鱼的生长速度。4. 田间管理:在整个生长期内,需要定期检查田地的水质和鱼的生长情况。包括管理水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5. 放水收获:当稻谷成熟后,水被排出,同时进行收获。收获的稻谷用于人类食品,而收获的鱼则用于销售或自用。6. 清理:在收割之后,需要清理田地,包括去除残留的植物和鱼苗。7. 再生产:根据需要和市场情况,可以再次进行种植、养殖循环,以保持连续的生产。需要注意的是,稻谷鱼养殖的具体过程可能因地区、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十、光鱼养殖全过程?

淡水养殖需淡化处理,再投入到池塘。

光鱼为近海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0~60米海区,多匍匐海底,不远距离洄游。一般不结成大群。卵胎生。每年夏末秋初性成熟,生殖期为12~2月。分批产仔。怀胎数数尾到。卵球形,性腺内成熟卵径约为3毫米。仔鱼产出时与成鱼同形,全长约为40毫米。仔鱼离母体后即营底栖生活。幼鱼主要摄食甲壳类,成鱼除食甲壳类外还吃头足类、鱼卵和小鱼等。黄海中部及鸭绿江外渔场常年可以捕到,以冬季产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