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水体发红什么造成
养殖水体发红:什么造成的?
养殖业是我国农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养殖水体发红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给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么,养殖水体为什么会发红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 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是养殖水体发红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动物的排泄物、饲料残渣、化学物质的投放等原因,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中营养盐过高。这些过高的营养盐无法被水体中其他生物充分利用,就会成为蓝藻等藻类生长的良好条件,从而导致养殖水体发红。
同时,水质中的有机物含量过高也会导致水体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从而破坏水体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给蓝藻等藻类生长创造了更适宜的环境,使得养殖水体暗红色或红色。
2. 水温过高
水温过高也是养殖水体发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养殖水体中的氧气分压下降,导致氧含量不足。这种缺氧的环境对于蓝藻等藻类来说却是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它们可以利用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并利用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物进行生长。因此,养殖水体中温度过高会导致藻类生长异常,进而发生暗红或红色的现象。
3. 养殖密度过高
养殖密度过高也是导致养殖水体发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也会增加。这些排泄物会加重水体中的有机负荷,导致蓝藻等藻类过度生长,最终导致养殖水体发红。
4. 养殖环境不良
养殖环境不良也是养殖水体发红的一个重要因素。养殖水体的环境包括水体的水质、养殖设施的布局、光照条件等因素。如果养殖水体周围存在大量污染物,或者养殖设施的布局不当,光照条件不理想等,都会给蓝藻等藻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引发养殖水体的发红现象。
5. 养殖水体管理不当
养殖水体的管理也是影响养殖水体是否发红的关键。如果养殖水体的管理不当,比如在养殖过程中没有控制养殖动物的投喂量、清理不及时等,都会导致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滋生蓝藻等藻类的生长,进而引发发红现象。
如何预防养殖水体发红?
为了避免养殖水体发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1. 加强水质监测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合理控制养殖过程中的投喂量和化学物质使用量,避免对水体造成过大的负荷。
2. 控制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高的密度导致养殖水体中养分过多。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和水体条件,科学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的养殖密度对水体造成负面影响。
3. 优化养殖环境
改善养殖环境,包括养殖设施的布局、水体的通风、光照等条件。合理安排养殖设施,避免积水和阴暗环境,控制好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避免给藻类过度生长提供条件。
4. 加强养殖管理
加强养殖管理,包括减少投喂量、合理清理养殖底泥、定期检查水体状况等。控制好养殖动物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定期清理养殖底泥,及时处理养殖水体中的死亡物,减少有机物的积累。
结语
养殖水体发红是养殖业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关系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水质污染、水温过高、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环境不良、养殖水体管理不当等都是导致养殖水体发红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养殖水体发红,我们应该加强水质监测,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环境,加强养殖管理。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养殖水体,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二、养殖对虾水体发红
养殖对虾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业之一,近年来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质污染的加剧,对虾水体发红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发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的。藻类是对虾的重要饵料之一,但当藻类过多时,会消耗过多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同时,藻类还会分泌一些有毒物质,对虾长时间暴露在有毒物质中,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免疫力。
解决对虾水体发红问题的方法:
- 养殖环境管理:对虾养殖场应设有合理的循环水系统,保持水体流动,减少藻类繁殖的机会。同时,要定期清洗池塘、过滤网等设备,减少堆积的有机物,防止水体污染。
- 控制养殖密度:对虾养殖密度过高也是导致水体发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养殖场应合理控制对虾的数量,避免过度密集养殖,以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
- 科学投喂:对虾的饵料投喂和投喂量应根据对虾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调整。合理控制饵料的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减少剩余饵料的堆积。
- 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检测,及时发现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高或有毒物质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 生态养殖方式: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污染。例如,利用光合微生物处理技术、水生植物过滤技术等,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降解和转化为对虾生长的有益物质。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对虾养殖户还应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掌握饲养技术和疾病防控知识,提高对虾养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养殖对虾水体发红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时,加强科研力量,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产养殖中水体发红怎么样处理?
红水是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有害水质之一,它对水产养殖动物危害很大,如果不及时处理非常容易引起泛塘。 引起水质变红的原因有很多。水中溶氧低,有机质含量高,轮虫过多,水质偏酸等等因素都能引起水色变红。在精养鱼池的养殖过程中,平时日常管理相当重要,合理的施肥,精心的管理,可以避免有害水质的产生。防止水色变红,应注意如下几点:
1.常巡池,多关注水色 经常加注新水,当池塘水质过差时可适量换水。如水源条件不好,建议经常调节水质,平时多观察水色变化。正常水体一般早中晚有三种变化,早上水质比较淡,阳光出来后水体经过光和作用会越来越浓。如果一天中水色没有变化,长期看着是一种颜色,应进行水质改良。阳光好的天气可以使用“活力菌素”,阴天可用“藻力”进行快速改善水质。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产品进行水质的改良。
2.合理施肥 施肥量的多少要根据水色和季节来决定,遵循少施多次的原则。一开始不知道投入多少量的时候,可少施肥,看水质多少天变淡,少加多减。高温季节调节到3~5天施一次肥为宜。
3.控制浮游动物的过量繁殖 池边轮虫过多不可任其繁殖。浮游动物的天敌是花鲢,一旦花鲢吃不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大量消耗池塘的藻类。当轮虫达到一定数量时,施肥所培养的藻类已经不够轮虫消耗,于是藻类越来越少。养殖的水体中70%的氧气来之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一旦藻类过少就会引起养殖水体缺氧,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死亡。
4.适量投喂,减少池中的有机质的含量 过量的投食不断造成饵料的浪费,还很容易败坏水质,高温季节尤为明显。 处理红水的方法有很多,通常是开增氧机,泼洒增氧、解毒的药物。常用的产品有百汇的“亚硝净”+“水质解毒保护剂”、“培水解毒降氨宁”等。
四、对虾池塘水体发红
对虾池塘水体发红是虾类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给养殖户带来了困扰。水体发红一般是由于水质问题造成的,包括池塘底泥缺氧、水体富营养化等。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解决对虾池塘水体发红的方法,希望对养殖户们能够有所帮助。
1. 调整水质
水质是对虾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水体发红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需要对水体进行测试,了解水质的具体情况。如果发现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石灰或硫酸来进行调整。同时,定期清除底泥,保持水底通气良好,防止底泥缺氧造成水体发红。
2. 控制养殖密度
对虾池塘的养殖密度过高也容易导致水体发红。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和养殖水质来控制对虾的养殖密度。如果密度过高,建议适当减少养殖数量,以减轻水体的负荷,降低水体发红的概率。
3. 控制投饵量
过量投饵也是导致水体发红的因素之一。过多的饵料会导致水体营养过剩,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体发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对虾的投饵量,避免饵料过多的情况发生。
4. 加强水质处理
针对水体发红问题,可以考虑加强水质处理措施。例如,可以使用活性炭、生物滤池等进行水质处理,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杂质,使水质清澈透明。此外,定期清洗过滤设备,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是保持水体清洁的重要步骤。
5. 调整养殖管理
养殖管理的合理性对于水体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的养殖管理能够减少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因此,养殖户需要加强对对虾的管理,合理投喂、定期清理养殖设备、注重水质监测等都是保持水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6. 加强病害防治
病害的发生也会对水体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水体发红。因此,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定期进行病害检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蔓延。此外,定期对对虾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7. 营造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水体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合理布置池塘周边的植被,增加水面上的氧气供应,改善水体通气条件。此外,可以引入一定数量的底栖动物,帮助分解有机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结语
对虾池塘水体发红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措施,是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的。养殖户们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水质,调整水质参数,合理控制对虾的养殖密度和投饵量,加强水质处理和养殖管理,及时防治病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保持水体的健康和稳定。
五、养殖水体出现酱色是为什么?养殖水体出现酱色?
1、水泵抽除(有风的情况下,油膜被吹拢)在天气有风的情况下,将水泵悬挂至离水面5 cm左右放置于下风口油膜聚集处,打开水泵抽去表层水膜。注意水泵进水口处不能太深,否则吸不到油膜;也不能太浅,否则进空气以致于水泵无法抽水。
2、洗洁精溶解先将洗洁精兑水稀释50倍左右,然后利用喷雾器洗洁精稀释液喷洒至油膜覆盖处,直至油膜全部溶解。此时,可以表层排水1/3-1/4,以清除废油中溶解有害物质,避免其对养殖鱼体造成危害。
3、干木屑吸除先购买足量干燥木屑(颗粒越细越干,吸收效果越
六、大蒜对虾养殖水体
大蒜对虾养殖水体的影响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大蒜对虾养殖方式备受关注。大蒜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不仅在食品烹饪上有独特的香味,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保健功能。众所周知,虾养殖是一个注重环境条件的行业,而大蒜对虾养殖水体的影响,是近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研究人员的实验和观察,大蒜对虾养殖水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影响:
抗菌作用
大蒜具有强烈的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水中有害细菌的繁殖。在虾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良好是保证虾类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大蒜中的活性成分能释放出强大的抗菌物质,对水体中的细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对于预防虾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大蒜还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减少养殖环境中病原体的传播,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因此,将大蒜应用于虾养殖水体中,能有效提高水质的健康程度,为虾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改善养殖水体氧化还原状态
大蒜在养殖水体中可以改善其氧化还原状态,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质量。养殖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直接影响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而溶解氧又是虾类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之一。通过大蒜的作用,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得到调整,对虾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大蒜还能够通过抑制水体中过多的硫化氢生成,减少养殖水体中的有毒气体浓度,从而降低养殖环境对虾类的毒害。这使得利用大蒜对虾养殖的方法成为了维护水体平衡和促进虾类健康生长的有效途径。
提高虾类免疫力
虾养殖中,常常会受到一些病原体的威胁,导致虾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大蒜中富含的硫化物和其他活性成分能够增强虾类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这对于降低虾养殖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大蒜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虾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提高虾类抗病能力。此外,大蒜还能够促进虾类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化应激对虾类的伤害。因此,将大蒜引入虾养殖水体中,有利于提高虾类的整体健康水平。
营养补充
大蒜不仅作为一种调味佳品,同时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大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能够为虾类提供全面的营养补充。这对于虾类的健康和生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大蒜对虾养殖水体的过程中,大蒜中的营养成分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被虾类摄取。这样就能够补充虾类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其生长和发育。同时,大蒜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具有促进虾类消化系统的功能,提高食物利用率,进一步增加虾类的生长速度。
总结
综上所述,大蒜对虾养殖水体具有显著的影响。其抗菌作用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改善养殖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提高虾类的免疫力。同时,大蒜还能够为虾类提供全面的营养补充,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将大蒜引入虾养殖过程中,对于提高虾类养殖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七、水产水体养殖技术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人类对食品需求的增长,水产养殖已成为满足人们对海洋食品的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水产水体养殖技术作为水产养殖的核心,不断发展和创新,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定义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是指利用水体环境进行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的养殖和繁育的技术体系。它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水体环境的控制和专业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养殖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2.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发展历程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提高,水产养殖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化的养殖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传统的池塘养殖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人们利用水体的自然环境和富含的养分,改造池塘,提高了养殖效益。其次,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引入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例如水质监测系统、温度调控设备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
近年来,新兴的水产水体养殖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例如,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养殖成本。另外,蓄水池养殖技术则通过在水体周围建设蓄水池,解决了水源紧缺的问题,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3.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应用领域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技术应用领域:
-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是指在海洋环境中进行养殖的技术。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包括海藻、贝类等。海藻养殖能够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也可用于海洋生态的恢复与保护。
- 淡水养殖:淡水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中进行养殖的技术。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包括鱼类、虾类等。在淡水养殖中,常见的技术包括池塘养殖、循环水养殖等。
- 河流养殖:河流养殖是指在河流环境中进行养殖的技术。河流养殖的主要对象包括鳗鱼、鲤鱼等。由于河流水体的特殊性,河流养殖需要更加精细的水体管理和控制技术。
4. 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人类对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技术的创新将推动水产水体养殖更加高效和可持续。例如,利用先进的水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环境参数,提高养殖效率和水质控制。另外,利用新型的饲料和养殖管理手段,可以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其次,绿色养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养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减少养殖污染、降低养殖成本等手段,水产水体养殖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提高养殖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水产水体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水产水体养殖技术将为满足人类对食品需求做出重要贡献,并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八、对虾养殖水体碱度
对于从事对虾养殖的人来说,了解虾类生长环境的关键因素非常重要。其中,水体的碱度是影响虾类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对虾养殖水体碱度的相关知识,并介绍如何调控水体碱度,以提高对虾的养殖效益。
水体碱度的重要性
水体碱度是指水体中氢离子(H+)浓度的负对数,通常以pH值表示。对于对虾的养殖来说,合适的水体碱度对虾类生长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非常重要。
首先,水体碱度直接影响虾类的生长发育。适宜的碱度水平可以促进对虾的饵料摄食、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的正常运作,保证对虾的健康生长。在碱度过低的水体中,虾类的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虾类的摄食和生长速度;而碱度过高则会对虾类的鳃呼吸和物质代谢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合适的水体碱度有助于维持虾类免疫系统的健康。水体碱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虾类体内酸碱平衡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免疫相关酶的活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细胞的功能。适宜的碱度水平可以增强虾类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影响水体碱度的因素
了解影响水体碱度的因素对于合理调控水体环境非常重要。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 底质:水体底质的碱性直接会影响水体的碱度。某些底质具有缓冲作用,可以稳定水体中的碱度,而其他底质可能会释放碳酸盐等物质,使水体碱度升高。
- 饵料和排泄物:对虾的饵料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也会对水体碱度产生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而改变水体的酸碱性。
- 水质来源:不同水质来源的碱度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用于养殖的自来水通常具有较高的碱度,而地下水的碱度则较低。
- 光照: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降低,进而提高水体的碱度。
调控水体碱度的方法
对于虾养殖者来说,了解如何调控水体碱度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调控方法:
- 添加化学物质:可以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调节水体碱度。例如,向水体中加入酸性物质(如硫酸)可以降低碱度,而加入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可以提高碱度。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调节碱度,但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
- 调整饵料成分:合理调整对虾的饵料成分也是调控水体碱度的一种方法。如果水体碱度过低,可以增加饵料中碳酸盐的含量;如果水体碱度过高,可以减少饵料中的碳酸盐含量。
- 改变水源:如果水质来源的碱度不适合对虾的生长,可以考虑改变水源。选择适合对虾生长的水源可以减少调节碱度的工作。
- 定期监测和调整:定期监测水体的碱度是保持水质稳定的重要步骤。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水体碱度,保持适宜的水质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调控水体碱度的过程需要谨慎操作。过高或过低的碱度都可能对对虾的养殖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调节水体碱度时,养殖者应该仔细监测水体的变化,合理选择调控方法,并避免剧烈的碱度波动。
结论
水体碱度是对虾养殖中需要重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合适的水体碱度有利于虾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了解影响碱度的因素,并采取合适的调控方法,可以提高对虾的养殖效益。养殖者应该定期监测水体碱度,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及时调整,以保持水质的稳定和对虾的健康生长。
九、养殖水体碱度多少
养殖水体碱度多少
养殖水体碱度多少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水体碱度以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碱度?
碱度是指水体中的碱性物质含量,通常通过测量水体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来表示。碱度的范围可以从酸性到碱性。养殖水体的碱度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水中生物的健康和养殖效果。
养殖水体的碱度适宜范围
具体来说,养殖水体的碱度适宜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和要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养殖对象的碱度适宜范围:
- 淡水鱼类:一般适宜的碱度范围为pH 6.5-8.5。
- 海水鱼类:适宜的碱度范围通常较高,大约在pH 7.8-8.5之间。
- 虾类和蟹类:一般来说,虾类和蟹类适宜的碱度范围为pH 7.5-8.5。
- 水生植物:对于水生植物来说,碱度的适宜范围通常在pH 6.0-8.0之间。
影响养殖水体碱度的因素
养殖水体的碱度可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土壤成分: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会溶解进水中,从而影响到水体的碱度。
- 光照和温度:光照和温度会影响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和释放,进而影响碱度。
- 养殖物种和饲料:不同的养殖物种对水体的碱度要求各有不同,而饲料中的成分也会对水体的碱度产生影响。
如何调节养殖水体的碱度
如果发现养殖水体的碱度超出了适宜范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节方法:
- 添加碱性物质: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来提高水体的碱度。
- 改变饲料成分:调整养殖物种的饲料成分,可以间接地影响到水体的碱度。
- 增加水体通气:增加水体的通气量,有助于调节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从而影响碱度。
总结
养殖水体的碱度是养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健康和养殖效果。不同的养殖对象对水体的碱度要求不同,因此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确保水体的碱度处于适宜范围内。如果碱度超出适宜范围,可以采取一些调节措施进行调整。
希望本文能给养殖者们在调节养殖水体碱度时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十、养殖水体发黄怎么处理?
①防止水体富养化
水质老化,其实是水体富养化的后时代,当然这种富养化,往往是简单的氮磷含量超标引起的。那么要防止水体老化,首先就得防止氮磷超标的水体注入池塘。如不让工厂的废水,生活的污水排入鱼池,减少对鱼池施用化肥,以及不让施用了大量化肥后的农田的水,流入鱼塘等。
当然常年养鱼的老旧鱼塘,会产生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往往由鱼类的粪便,各种水生动物尸体等构成,富含有机质,因此往往也是造成鱼塘,富养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鱼塘进行清淤,是防止水体富养化,必不可少的工作。另外,很多农村都喜欢在鱼塘洗衣服,而洗衣服时用的洗衣粉里面,也含有大量的磷,这也是导致鱼塘水体富养化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都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对水体的危害。
②水质老化后的一般处理
水质老化往往是水体含有大量的低等藻类,那么要对其进行处理,首先肯定是需要杀灭这些藻类。杀灭这些藻类,一般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粉),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7g/立方米。杀灭这些藻类后,水体就会变得清"瘦"了,这对养鱼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那么这时就可以对水体,进行重新的施肥培水,当然施肥就只能用腐熟的有机肥了。
当然,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将池水放掉4/5以上,然后再重新注入新水,这对防止水老立竿见影。当然同时也应进行施肥培水,对养鱼就更有利了。
③生物法防治
首先水质老化是由鱼塘内藻类过多引起的,而事实上,有些鱼类是能很好的剩用这些藻类的,如我们常见的鲢鱼,罗非鱼等,因此对于水体较肥的鱼塘,应增加这些鱼的放养量,那么就可减少藻类对水体的危害。
不过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浮游动物往往以低等藻类为食,那么要是鱼塘浮游动物丰富,水体一般就不会出现老化。那么从这一点考虑,我就应注意保护水体中浮游动物的数量。要保护浮游动物,除了施用有机肥可直接补充外。还有一点,那肯定就得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的投放量。如鳙鱼。因此,在投放鱼种时,我们强调同为滤食性鱼类的鲢鳙,一定要搭配合理。二者常见的比例应在4:1左右。
②另外,在鱼塘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可有效降低池塘内的氮磷含量。这种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我们可在池塘内,用漂浮物或者网箱,种植一些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如空心菜,水稻等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借以防止因水体富养化,而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种植这些作物的时候。种植面积应控制在占水体面积的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