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藻虫养殖技术?
1、不同水质的培藻方法
(1)清瘦水池塘
放苗前一般是刚清完塘或消毒完的塘,水色较清,水体中藻类和肥料都不足,这时,最好能引进一部分优质的老塘水,让水中的藻种多一些,然后再施生物肥料,藻类会慢慢长起来的。如果由于水中有重金属离子超标导致水中藻类培养不起来,就要先用有机酸解毒,然后再重新肥水培藻。
(2)浑浊水池塘
水中泥沙颗粒太多,藻类太少。如果直接下肥料,由于泥沙太多,会把肥料吸附一部分,影响肥料的吸附,造成水色难肥。因此,最好还是换一部分新鲜水,然后用净水底改把水中的泥沙沉降下去,让水体变清澈一些,再用生物肥料藻类。
(3)浮游动物较多池塘
未放苗池塘由于水中浮游动物太多,藻类还没长起来就被吃掉了,导致水体藻类培养不起来。可通过杀浮游动物来减少其危害,再进行肥水培藻;已经放苗的池塘,是不主张再杀浮游动物的,因为他们也是种苗的天然开口饵料,而且对种苗也有很大的影响的,可通过不喂料或少喂料来让种苗吃掉浮游动物,看浮游动物减少时再肥水培藻。
(4)有害藻类为主的池塘
由于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其它藻类长不起来,水色看起来很绿,其实蓝藻底下全是黄浊水,这种水不利于种苗的生长。这时要先把除掉蓝藻,经解毒后再重新肥水培藻。
(5)倒藻池塘
由于天气或其他原因,水中的藻类突然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变浊变色。首先减少藻类产生的毒素对养殖品种的危害,可用过氧化钙、石灰、多维等产品处理,水质稳定后,进行肥水培藻。
(6)碱度、钙镁离子浓度较高池塘
碱度、钙镁离子浓度过高过低,池塘中肥水培藻养影响很大,这时需先调整水质,稳定水质后再进行肥水培藻,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2、培菌的方法
(1)培菌的时机。水体消毒后,池塘中的细菌数量较少,应及时补充有益细菌,快速形成优势的有益菌群,能抑制弧菌等有害细菌的繁殖。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有益细菌,每隔5天—7天使用一次,保持有益细菌在池塘中的优势生态位。
(2)选择合适的有益细菌。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应用证明,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三种有益细菌适合在对虾养殖中使用。芽孢杆菌适合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可根据具体水质情况而选择使用。
(3)合适的碳氮比有利于有益细菌的繁殖。养殖中后期水体中缺乏碳源,使用糖类可补充碳源,促进“菌相”和“藻相”稳定。
二、农药能杀死养殖虫菌吗?
当然可以了。杀虫、杀菌、杀螨是农药的三大类。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方面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硫及无机硫化合物,如硫磺悬浮剂,固体石硫合剂等;铜制剂,主要有波尔多液,铜氨合剂等;有机硫化合物,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等;酞酰亚铵类,如克菌丹、敌菌丹和灭菌丹等;抗生素类,如井冈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等;其它类,如叶枯灵、叶枯净、百菌清、禾穗宁等。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类化合物。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简单地说,杀菌剂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毒杀作用的化合物。但“杀菌”一词涵义并不仅限于“杀死”病原微生物生长或孢子萌发两层含意。能够把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杀菌剂起杀菌作用,能抑制病原物孢子萌发或生长的杀菌剂起抑菌作用,这两种作用都可以在农业生产上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
三、孢子虫是虫还是菌?
孢子虫是一类原生动物,属于原生动物门的草履虫纲。虽然其名称中包含“虫”字,但其实并非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孢子虫是单细胞生物,其生命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即游动阶段和囊泡阶段。游动阶段时,孢子虫通过伸缩细胞鞭毛进行运动,而囊泡阶段则是孢子虫分裂繁殖的阶段。因此,孢子虫既不属于虫类,也不属于真菌类,而是一种独立的原生动物类群。
四、金银菌养殖?
一、建堆翻堆
需要建堆,所用的材料最好是甘蔗渣,也可以选用玉米秆或麦秆、木屑以及稻草或茅草,往里面加入适量的牛粪之类的以及少量的化肥,搅拌均匀,堆在一起,一周左右,翻料一次,过四五天又翻一次,一共翻五次,间隔三四天左右。
二、进料铺床
翻料结束开始进料铺床,将处理好的养料放到培育床上均匀平整的铺好,厚度二十厘米左右,将培育室的温度调到五十多六十度左右,让养料进一步发酵,两天之后播种。
三、播种管理
室内种植,将菌种均匀的洒在铺好养料的培育床上,用一层薄土掩盖。室外种植,将菌种撒好之后需要在上面覆盖一层薄膜,室内不定时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四、出菇管理
播种后一个半月左右,金银菌慢慢的长出来,在培育床上浇水,上面覆盖一层薄膜,两天之后揭开,有三四厘米时不能浇水,注意把控好室内以及室外的温度,最好在二十五度左右,每天至少两次通风,一般是早上七八点和晚上六七点左右,一直持续到采收。
五、硫化菌 对虾养殖
硫化菌对虾养殖:提高水质和增加产量的完美伙伴
近年来,虾养殖业在中国呈现快速的发展势头。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虾池的水质,成为了养殖户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虾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会对虾的生长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们逐渐引入了硫化菌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硫化菌?
硫化菌是一类能够在水体中进行硫化作用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转化为硫化物。在虾养殖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硫化菌,可以有效地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水质环境。
硫化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降解氨氮:虾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氨氮,过高的氨氮浓度会抑制虾体的免疫功能和生长发育。硫化菌能够通过还原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降低氨氮浓度。
- 去除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对虾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会导致虾出现亚硝酸中毒的症状。硫化菌可以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氮气,从而减少虾受到亚硝酸盐的危害。
- 改善溶解氧:水体中的溶解氧是虾类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硫化菌能够降解有机底质,减少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提高水体的清洁度,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 抑制有害菌生长:虾养殖过程中,一些有害菌、寄生虫等会给虾的生长带来威胁。硫化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减少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虾池的卫生环境。
硫化菌的应用步骤
在进行硫化菌对虾养殖的应用时,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 水质测试:在施用硫化菌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水质测试,了解当前水体的污染程度。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确定适用的硫化菌种类和使用剂量。
- 选择适宜的硫化菌:根据水质测试结果,选择适宜的硫化菌产品。市场上常见的硫化菌产品有多种,包括活性菌剂和菌球等形式。
- 合理施用:按照建议的剂量将硫化菌均匀撒布在虾池中。施用时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虾体,以免对虾体造成伤害。
- 监测水质变化:在施用硫化菌后,需要密切监测水质变化。特别要关注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以确保达到理想的控制水平。
-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硫化菌的补充施用。通常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补充施用效果更佳。
硫化菌对虾养殖的优势
硫化菌对虾养殖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
- 提高产量:虾养殖过程中,通过硫化菌的应用,可以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改善水质环境,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这将有助于提高虾的产量和质量。
- 降低疾病发生率: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是导致虾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硫化菌能够有效降解这些有害物质,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 降低养殖成本:通过改善水质环境,减少虾类疾病的发生,可以降低养殖户的治疗和药物投入成本。
- 环境友好型:硫化菌是一种微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和破坏,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注意事项
尽管硫化菌在虾养殖中有许多潜在的好处,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需牢记:
- 适量使用:硫化菌的使用剂量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过多的使用可能对虾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保持水质平衡:硫化菌只是水质管理的一部分,保持虾池的水质平衡仍然是关键所在。定期监测水质,合理管理饲料投喂等也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事项。
- 选择正规产品:在选择硫化菌产品时,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避免使用劣质产品带来的风险。
- 定期检查:养殖户应定期检查虾池中硫化菌的施用效果,根据需要调整使用剂量。
总的来说,硫化菌对虾养殖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生态养殖方式。通过合理使用硫化菌,我们可以改善水质环境,提高虾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发生率。相信在硫化菌的帮助下,中国虾养殖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六、怎么养殖菌菇
「怎么养殖菌菇」 ==== 「怎么养殖菌菇」,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养殖菌菇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还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菌菇的种植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对于想要涉足菌菇养殖的人来说,了解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为您介绍菌菇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您成功地开展自己的菌菇养殖事业。 养殖菌菇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菌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市场需求,可以选择种植蘑菇、香菇、平菇等不同的菌种。而其中,香菇作为一种高产、市场需求较大的菌菇,是许多人首选的种植对象。在选择菌种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选择好菌种后,就需要准备菌种培养基。菌种培养基是供菌菇生长和繁殖的基质,一般以麦秸、玉米秸、木屑等作为基础材料,通过加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加工制成培养基。在制作菌种培养基时,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细菌和病原体的污染。同时,为了提高培养基的质量,可以添加一些菌菇专用的增菌剂,帮助菌菇生长和繁殖。 菌种培养基制备好后,就可以开始培育菌种了。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菌棒培养或菌种液培养的方式。菌棒培养是将菌种培养基和菌棒混合,放置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让菌种在菌棒上生长和繁殖。而菌种液培养则是将菌种培养好的液体菌种,添加到新的菌菇培养基中,使菌种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菌种培育。 在菌种培育好后,就可以开始扩大菌种的培养规模了。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将菌种移植到菌袋或菌床中进行培养。菌袋是一种用透气性良好的材料制成的袋子,可以用来固定和保护菌菇生长。而菌床则是一种用于大规模培养菌菇的设施,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和管理菌菇的生长情况,确保菌菇的健康和良好的产量。 除了培养环境的管理,饲养菌菇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常见的菌菇病虫害有菌核病、霉菌、虫害等。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物理方法、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清理和消毒培养环境,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引入天敌和益生菌来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则是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菌菇生长期一般较长,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管理。在生长期间,要注意调节培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同时要及时给予适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菌菇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同时,要注意采摘和处理成品菌菇的卫生和质量,确保产品达到市场要求。 「怎么养殖菌菇」是一个需要技术和经验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菌种选择、菌种培养、菌菇培养和管理,可以获得丰富的产量和高品质的菌菇产品。同时,菌菇养殖也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材,为农民增加收入。对于想要从事菌菇养殖的人来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和方法,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希望本文对您在「怎么养殖菌菇」方面有所帮助,祝您菌菇事业蓬勃发展!七、桑叶虫养殖?
一、采用灵活措施 控制不良气候
炎热的夏季,气温高,且有时骤晴骤雨,气温多变,因而,必须加强养殖期的通风、降温和排湿工作。其做法:首先,高温闷热天气对将眠、眠中及将起的蚕危害最大,故在大蚕时,蚕室门窗要经常开放,在无风天气,蚕室门内用电风扇吹风;其次,高温干燥天气在室外搭凉棚,墙壁用井水喷洒,多给蚕吃水叶、新鲜叶;再次,遇低温多湿天气,烧稻草加温排湿,每次烧10分钟左右,然后及时开窗换气,蚕座要稀、清屎要勤,采叶前撒禾秆灰吸湿;最后,雷阵雨天气,雨前闷热,应开窗通风,并喂给新鲜叶,雷阵雨降临时,如风大,要及时关门窗,待风稍弱后再开门窗换气。
二、抓好桑叶管理
桑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夏蚕丰收与否。应加强对桑树施肥杀虫,促使桑树生长。小蚕期,采摘熟叶是关键,以颜色正绿、手感软为标准。收蚁用桑,应选择偏嫩的桑叶,忌用日照不足叶、老叶、萎凋叶、病虫叶及农药污染的桑叶。夏蚕采叶宜在早晨露水未干前或傍晚时采摘,不能在日中采叶,采下的桑叶要速采速运,防止桑叶水分散发萎凋。特别要注意桑叶不能过高过厚堆放,防止沤坏。
三、严格消毒防病
夏蚕期每批蚕饲养周期短,病原积累多,扩散面大,因此每批蚕都要及时消毒。可先清扫干净后,再消毒,对室内室外用漂白粉配成含有效氯1%的浓度药液喷洒。严格贯彻“三消方针”(蚕前彻底消,蚕中继续消,蚕后立即消),把消毒防病贯穿整个养蚕过程。
夏蚕采叶要注意施用农药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区的桑叶必须在残效期后,先试采试喂,证明无毒后才可采叶饲养。夏蚕饲养应防蝇、防鼠,避免造成损失。
四、加强饲养管理
小蚕用塑料薄膜覆盖培育,可保持桑叶新鲜。夏季气温高,收蚁要在早上进行,一小时内结束,并且及时喂叶。如出现眠起不齐,应分批饲养。要养好大蚕,宜薄饲勤喂,稀座饱食。
八、榴莲虫养殖?
榴莲种植蛀果虫的主要症状:危害程度严重,如不迅速加以控制,70%以上的果实会被蹂躏。因为飞蛾在晚上非常活跃,并在开花幼果时产产卵,而且在果实边孵化,幼虫则吃榴莲果实长大。
榴莲种植蛀果虫的防治方法:
①在榴莲园装上电灯泡,有利于驱虫。
②因为怕光所以对黄色和银灰色有较强的趋性的原理,因此可以在榴莲园设置黄板,上涂机油或其他粘性剂吸引蚜虫并杀灭;或悬挂或覆盖银灰膜。
③及时清园。在果实挂果期间,每3—5天清理落果和摘除虫果,并将果园内落果收拾起来和摘除树上的带虫果,进行集中堆沤、深埋、浸水或装塑料袋药剂处理,杀灭落果中的活虫。清园后虫减退率在48—60%,保果率达43%左右,可有效地减少虫源。
④注意保护蚂蚁、蜘蛛等到天敌,发挥其控制作用。
九、木粉虫养殖?
粉虫的人工养殖方式目前常用的是箱养,不论养殖规模大小都可采用。设备主要有养虫箱、卵箱和筛子等。取虫种后,先经精心筛选,选择个体大、整齐、生活力强、色泽鲜亮的个体。专箱(盆)喂养。
黄粉虫的饲料一般用麸皮、米糠、酒糟、花生麸等,兼用蔬菜叶、树叶、瓜果皮等。另外,大规模饲养黄粉虫时,可使用发酵饲料,利用麦草、稻草、玉米秆等发酵处理后饲喂。
十、竹虫养殖?
生活习性:
一般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虫瘿中越冬,四月上、中旬羽化成小蜂交尾,产卵于毛竹嫩梢基部节间。每稍产卵一粒,每雌虫可产卵20—50粒,卵2—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附于小枝的竹管间,从5月开始危害至9月中旬,以吸取竹液危害。随着幼虫的长大,受害组织逐渐膨大成虫瘿,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
成虫6月飞出,在竹林内飞舞,寻找2-8cm粗枝产卵。卵产于小枝空洞内,每节1-5粒。在每1节中所能成活的幼虫,一般只有1头,个别为2头。幼虫将口器插入节内吸食养份。幼虫老熟后,在空洞内化蛹。成虫羽化后在节间肉薄的凹入部位蛀直径约1.5mm的小孔而爬出。受害新竹在当年外观上与健康竹毫无差别,但是,到来年春季一部分竹叶干枯,到第2年冬季,受害重的竹子叶片几乎全部落空,直至枯死。该虫仅为害2年生以下的竹子。
目前竹虫的养殖技术不成熟,需要自己探索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