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苗室海参苗养殖技术
育苗室海参苗养殖技术
在现代养殖业中,海参养殖技术一直备受关注。海参育苗室成为海参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介绍育苗室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海参苗的养殖技术。
1. 育苗室的建设与管理
育苗室是海参苗养殖的重要部分,它为海参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以下是育苗室建设与管理的一些建议:
1.1 室内环境
育苗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温度一般在24-26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60%-70%,光照应有适当的强度和周期。
1.2 水质和气体
育苗室水质清洁、无污染,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合适的盐度和pH值。同时,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避免二氧化碳积累。
1.3 保护和安全
育苗室的建设要考虑防止病虫害的措施,确保海参苗的健康。此外,育苗室内应使用安全的器材和设施,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 海参苗的养殖技术
育苗室成功建设后,就可以开始海参苗的养殖工作。以下是一些海参苗养殖的技术要点:
2.1 投放苗种
选择健康的海参苗种投放到育苗室。投放的苗种数量要适量,避免过度密集。同时,注意保持苗种的均匀分布。
2.2 饲料管理
海参苗的饲料选择要科学合理,饲料要富含营养,满足海参苗的生长需求。要定期检测水质和饵料消耗情况,及时调整饲料投放量。
2.3 水质管理
保持育苗室的水质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防止水质污染对海参苗的影响。
2.4 疾病防控
加强育苗室的疾病防控工作,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和防治,将病残苗及时清除,确保海参苗的健康成长。
2.5 养殖环境调控
根据海参苗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控育苗室的环境条件,适应其生长需求。通过合理的水温、盐度、光照等控制,促进其生长发育。
3. 总结
育苗室海参苗养殖技术是现代养殖业中的前沿技术之一。合理建设和管理育苗室,科学实施海参苗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海参的产量和品质。希望本文对您在育苗室海参苗养殖技术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2012年海参育苗养殖前景如何?
目前来看,该产业发展前景很好,适合养殖。
三、海参育苗方法?
育苗工艺流程:海参的采捕与蓄养→人工催产与授精→受精卵孵化与幼体选育→培育管理(控制合理的培育密度、换水与水质管理、适宜的饵料与投喂、附着器的制作与投放)→稚参培育。
四、海参育苗技术?
捕捞回来后的海参不能直接放入孵化池里排精排卵,而是要先放进暂养池,1天~2天内不要让它排精排卵,要让它把身体里的粪便排净,避免因粪便污染孵化池的水质,使孵化率降低。
一般情况下,水温达到20℃,海参都会排精排卵,对不排精排卵的海参种苗,就要用水桶往上泼水刺激它一下。
一旦发现雄海参刚刚开始排精,要马上把雄海参从池子里捞出来,放到另一个池子让它继续排精。在海参繁殖中,精液是有限制的,一个卵子周围最好是有一两个精子,最多不能超过七八个,一旦精子多了就会使受精卵发生畸形,严重影响孵化率。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雄海参捞出来,让它们在外边产精液,然后将稀释的精液均匀地倒入池内,让卵子充分受精。受精卵都很脆弱,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每隔半小时需搅动一次池子,让受精卵活动起来。
五、海参育苗需要多久?
正常情况下,健康的海参孵化率80%~90%。种参挑选好了,接下来就让它们准备排精排卵生育后代了。产卵前,把种参放到水池里,不给它们吃的,狠狠饿上一两天。
捕捞回来后的海参不能直接放入孵化池里排精排卵,而是要先放进暂养池,1天~2天内不要让它排精排卵,要让它把身体里的粪便排净,避免因粪便污染孵化池的水质,使孵化率降低。
一般情况下,水温达到20℃,海参都会排精排卵,对不排精排卵的海参种苗,就要用水桶往上泼水刺激它一下。
六、海参育苗,保苗技术?
育苗。
自然条件下海参排精排卵的季节应该是每年的六七月份,这个季节海水的温度已经达到20℃左右,正适合海参的繁殖。自然条件下海参的孵化率太低,所以要用人工育苗的方法来提高海参的孵化率。
人工育苗首要的工作就是捕捞海参,捕捞的时间一定要在海参排精排卵之前进行。每年的4月~5月,当海水温度小于20℃海参还没有开始排精排卵的时候,海参养殖户们便开始到附近海域捕捞野生海参。
野生种参是最好的种参。野生种参生长在大海自然环境中,水温是一点点上升的,因此它产的卵成熟度比较好。但野生海参也不能全当种参,得经过严格的筛选:挑个体在半斤以上、身体健壮,加上没有排脏,这是挑选种海参的重要条件。因为海参有个习性,就是当它受到惊吓或遇到危险时,会把它的内脏全部排出来,这样可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排脏的参光剩下一个皮子,一点作用没有。正常情况下,健康的海参孵化率80%~90%。
种参挑选好了,接下来就让它们准备排精排卵生育后代了。产卵前,把种参放到水池里,不给它们吃的,狠狠饿上一两天。 捕捞回来后的海参不能直接放入孵化池里排精排卵,而是要先放进暂养池,1天~2天内不要让它排精排卵,要让它把身体里的粪便排净,避免因粪便污染孵化池的水质,使孵化率降低。
一般情况下,水温达到20℃,海参都会排精排卵,对不排精排卵的海参种苗,就要用水桶往上泼水刺激它一下。一旦发现雄海参刚刚开始排精,要马上把雄海参从池子里捞出来,放到另一个池子让它继续排精。
在海参繁殖中,精液是有限制的,一个卵子周围最好是有一两个精子,最多不能超过七八个,一旦精子多了就会使受精卵发生畸形,严重影响孵化率。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雄海参捞出来,让它们在外边产精液,然后将稀释的精液均匀地倒入池内,让卵子充分受精。受精卵都很脆弱,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每隔半小时需搅动一次池子,让受精卵活动起来。
保苗:
(1)控制保苗密度。保持合理的密度,是提高保苗率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2~4毫米的稚参,每立方米水体保苗密度为⒛万头。随着个体的增大要不断稀疏密度,否则密度过大稚参在附着基上活动空间减少,不能吃到足够的饵料,造成稚参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疏苗方法是将附苗密度过大的附着基在水中冲刷,一部分稚参冲到空附着基上;或将波纹板或塑料薄膜隔一去一,然后在空当处再插上空波纹板或塑料薄膜,数日后海参苗又可附着均匀。
(2)投喂合适的饵料。保苗初期以投喂新鲜海泥为主,后期可采用新鲜海泥及鼠尾藻磨碎液混合投喂,每天投饵4~6次,日投喂量一股在10~⒛克/米3。到了冬季可以单独投喂鼠尾藻干粉,每天两次,日投喂量在5克/米3左右。水温高于25℃或低于5℃时不必投饵。
(3)水质管理。夏季高温季节日换水2~3个全量,有条件的最好长流水;冬季日换水一个全量。夏季高温季节4~6天倒池一次,冬季1Q天左右倒池一次,倒池后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方可使用。水温是海参保苗期间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必须加强调控。在夏季要盖好草帘,减少棚内光照,降低温度。冬季在阳光充足时要拉开草帘,增加光照,提高棚内温度。另外要有塑料大棚预热池,提前对海水进行预热,避免连续阴雨天水温过低。无海水井的地区,应备有锅炉等加热设备。六、刺参的池塘养成池塘养殖刺参,一般是利用水源、水质、底质条件好的虾池对其进行改造,或者是新开挖的池塘来进行。池塘养殖刺参具有建池投资少、管理方便、养殖成活率和回捕率高、养殖周期短、收益大、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现在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刺参养殖的主要方式,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评论
0 赞
暂无评论
七、海参育苗保苗技术?
1.剥离后稚参营养免疫,水环境修复净化:每次倒池前,先在备水中投入“全效倍力健3-5毫升/立方水体+免疫应激灵1克/立方水体”后,再将参苗入池。
使用剂量原则:夏季高温选择下限剂量,冬季低温选择上限,单位水体载苗密度大选择上限,密度小选择下限。残饵粪便积累多,水质老化时选择一周期中间时段,补加一次“全效倍力健1毫升/立方水体+免疫应激灵1克/立方水体”。拟定冬季保苗一周期为10-15天,夏季8-12天。
2.饵料日常营养添加及发酵:日常拌料取“全效倍力健0.5毫升/立方水体”,兑水拌入搅匀的合成饲料及自配料中,发酵2小时后投喂。混饲25天后,再用“解毒修复液”替换5天拌料使用。30天为一个混饲周期。
3.稚幼参非感染性疾病调治:病因与重金属超标、水质理化指标超标、底部硫化氢中毒、饲料污染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关。前期症状表现为:拖便、厌食、肿嘴、活力弱。建议泼洒“全效倍力健3毫升/立方水体+解毒修复液1毫升/立方水体”,连续2天。
4.肠道感染性疾病治疗:病因与变换饲料和饲料污染,海参附着基污物过多,长久没有更换消毒,细菌繁殖导致肠道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关。前期出现症状为扭劲摇头,拖便,厌食,不能吞水摄食,炎性半黄肠,活力弱。可泼洒“全效倍力健3毫升/立方水体+抑菌多肽3毫升/立方水体+整肠生10克/立方水体”,连续2天。
5.腐皮综合症疾病治疗:病因与海参免疫力低,水质底质环境负荷过重,饲料污染,换季气候变化应激等综合因素有关。出现症状为摇头,肿嘴,吐炎性黄肠,呼吸树后口虫,表皮细菌伴有寄生虫混合感染,化皮。可泼洒“全效倍力健3毫升/立方水体+德国V508消毒1毫升/立方水体+解毒修复液2毫升/立方水体,连续使用2天
八、海参的育苗技术?
(一)亲参采捕及运输
夏至前后(6~7月),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体重在200g/头以上,体长大于20㎝,无伤残病害,无排内脏,性腺饱满(性腺指数大于10%为好)的亲参。亲参运输可采用干运和水运,运输容器应无毒卫生,运输用水符合GB11607的规定,盐度29~32,温度不得高于16℃。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风吹、日晒、雨淋,选择在早上或晚上运输,途中要注意观察其活动情况,及时采取换水、控温等措施。
(二)亲参蓄养管理
1.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培育密度以20头/m3为宜,采用多层网笼或单层浮式网箱暂养,蓄养池采用水泥或玻璃钢水槽,容积10~40m3,水深1.2~1.5m,水温16~18℃,盐度29~32,PH值7.8~8.5,光照500~1000lx,溶解氧5㎎/l以上。
2.亲参每日按其体重的4%分早晚两次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或人工配合饲料,上午投30%,下午投70%。饲料安全卫生指标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要求。
3.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3~1/2量程,换水温差不大于1℃,及时清除池底排泄物和残饵。
(三)产卵受精
目前刺参采卵的方法有自然采卵法、人工采卵受精法、升温诱导和阴干刺激法,采卵密度不大于50粒/㎡。亲参产卵受精后要及时将亲参移出,此时要用经过砂滤消毒的洁净海水反复洗卵多次,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四)孵化
环境条件要求为水温17~20℃,盐度29~32,PH值7.8~8.5,光照500~1000lx,溶解氧5㎎/l以上,连续微量充气。孵化密度20~50粒/ml。
(五)幼体培育
1.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用虹吸管虹吸选育,选幼后的幼体密度一般控制在0.5~1个/ml。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种类有盐藻、角毛藻、*鞭金藻、等边金藻、小新月菱形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也有较好的饲育效果,采用金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最好。投喂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否则易造成幼体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疾病。单细胞藻类的适宜投喂量分别为小耳幼体1万cell/ml,中耳幼体1.5万cell/ml,大耳幼体2万cell/ml。刺参后期幼体可投喂一部分代用饵料,鼠尾藻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15×10-6,食母生澄清液每天6~8×10-6,海带草发酵液每天10~15×10-6。在生产中要注意通过镜检幼体胃的饱满度而加以适当调节,一般胃区内有一半饵料即可。
2.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换水来改善水质。一般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1/3量程。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提高幼体的成活率,每隔一小时要用翻水板上下轻轻翻动池水1次。
3.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20~25℃,一般2~3天用虹吸管清底一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及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来。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六)稚参采集和培育
1.稚参采集。当大耳幼体出现五触手原基后或幼体20%~30%发育至樽形幼体时,是投放附着基的最佳时机。附着基目前一般使用聚乙烯波纹板或聚乙烯薄膜,要求透明、无毒、无害,投放前用0.5‰~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3天,然后用10~15×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一遍,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除去药物、油污及脏物。洗刷干净后即可放入培育池中接种底栖硅藻。藻种以小型舟形藻、卵形藻和菱形藻为主,可取自池壁、伐架、礁石及大型海藻上。接种时将附着基呈水平方向平铺在培育池中,加入适量的新鲜过滤海水,然后接入藻种(NX103筛绢网过滤2~3次),充分搅拌均匀,静止不动。翌日将附着基倒置,用同样的方法接种另一面。需要注意的事,附着基接种后要及时稀疏,使其垂直放置。每1~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1/2~1/3,并按换水量施肥(氮10~20×10-6,磷1~2×10-6,硅1.0×10-6,铁0.1×10-6)。水温保持在15~23℃为宜,光照一般在1500~2500lx为宜,经常倒转附着基方向。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底栖硅藻的生长及敌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2.稚参培育。适宜盐度为29~32,适宜水温在26℃以下,溶解氧在5㎎/l以上,PH值7.8~8.5之间,光照3000lx以下。培育密度控制在0.5~1头/㎝2以下。
稚参的饵料有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天然饵料主要有底栖硅藻,单细胞藻类的浓缩液、大型藻类(如鼠尾藻)的磨碎液等。体长2mm以下,以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也可投喂一些单细胞藻类、大型藻类的磨碎液,日投喂量控制在30~40×10-6左右,并逐步增加光照强度使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得以繁殖。随着稚参的生长,要及时补充新的底栖硅藻及鼠尾藻磨碎液。当体长达2mm以上时,可完全以鼠尾藻磨碎液为饵料,每日投喂4~6次,每次20~30×10-6;配合饵料每3~4天投喂1次,每次0.02~0.04×10-6g/头。
稚参培育采用流水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4~6次,每次2~3小时,每天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3~4倍;每2~3天吸污1次,半个月倒池1次;连续微量充气(投饵后要停止充气1小时),在水温高时应增加流水量,达到6~7个量程。此时要注意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小于3.6㎎/l时稚参出现病态,当小于1㎎/l便大量死亡。
后期要注意搞好池子的清底和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筛选,分期出池,以利个体小的迅速生长。另外要定时监测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认真观察参苗的摄食、活动及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生产操作、渔药使用严格按无公害食品水产品生产标准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
九、海参育苗技术论文?
海参育苗保苗技术是育苗大棚位置的选择
海参育苗大棚的位置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地势稍高的地方,以方便抽取海水、排放废水。
海水取水口处要求海水水质清洁、无污染、无杂物;取水水泵、水龙头用滤网罩住,减少藻类的进入。
排污口育、保苗水池定期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应远离取水口,距离不少于50米
十、海参育苗基础知识?
前期准备工作:布卵前5~6天,将育苗大棚的室温控制在23℃左右,将室内的池预热。布卵前一天,将30℃的海水加入池内,4m3水体即可,目的是将池子加热,避免后期加水时导致水温下降太快。布卵当天水温为18℃,将23℃的海水加1m3,将水温调节到21℃。
受精卵的采集与布卵:受精卵以选取饱满、卵黄色、色泽莹亮的为宜。每立方米水体布15万个卵为宜,布卵后每池内泼洒青霉素2mg/L,每3小时搅池1次,当天傍晚镜检发育情况。
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注意换水与管理:每天加水1m3,水温24℃,控制水温与室温,防止水温过低影响幼体发育。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7℃,23℃为最适温度,温度低发育迟缓。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海洋红酵母、干酵母、鲜酵母,以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但成本高,已经不适应工厂化养殖模式,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酵母与螺旋藻。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投完后搅池1次,使饵料均匀,开口饵料的投喂量(克)按照水体体积(m3)的0.2倍计算。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饵料占1/2体积即可。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每天换水1次,每次加水1m3,直到将池水加满或者投放附着基。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3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为20~25℃,一般每隔3~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内,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稚参的采集和培育:当20%~30%幼体发育至撙形幼虫时,即可投放稚参附着基。附着基使用波纹板。附着基投放前要用5毫克/升 Vc液浸泡1~2天,然后用刷片机洗刷干净,然后将附着基装好投入池内,附着基在池中是放倒的,这样能更好地附着幼虫。投入附着基后第三天开始投喂海藻粉,主要是鼠尾藻,投喂两天后开始加喂海泥,与藻粉的比例为1∶1,以后逐渐递增至5∶1,3天后开始加入配合饲料,占藻粉比例的30%,以后递增至50%,发育成稚参后减至40%,投入附着基后第四天基本上没有蜉蝣幼虫了开始换水,幼参培育采用流水方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1次,每次1小时,每天的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3倍,并在水温较高时增加流水量,此时要注意稳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低于***L时,稚参会出现病态,当、低于***L时稚参会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时间过长,育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参的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稚参的筛选,并分期出池,以利于个体小的稚参迅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