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玉米赤霉烯酮是怎么产生的?

241 2024-03-25 07:46 admin

一、玉米赤霉烯酮是怎么产生的?

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

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二、赤霉烯酮产生原因?

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

三、赤霉烯酮是怎么产生的

赤霉烯酮是怎么产生的

赤霉烯酮是一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农业领域。它是通过生物发酵过程中由真菌属青霉菌(Aspergillus terreus)产生的一种化合物。

青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多种环境中,例如土壤、植物、水体等。这种真菌具有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其中包括赤霉烯酮。

赤霉烯酮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青霉菌的培养:首先,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高产赤霉烯酮的青霉菌菌株。这些菌株具有较高的产酮能力,可以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赤霉烯酮。
  2. 菌种的扩培:将选出的高产赤霉烯酮的青霉菌菌株进行扩培,通过增加培养基的体积和养分浓度,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代谢活性。
  3. 发酵过程: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将青霉菌菌株进行大规模培养和发酵。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底物浓度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赤霉烯酮的产量和质量。
  4. 赤霉烯酮的提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青霉菌会在培养基中产生大量的赤霉烯酮。为了提取这种化合物,可以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发酵液进行处理。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抽提、结晶和固相萃取等。
  5. 纯化和提纯:提取得到的赤霉烯酮含有杂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纯化和提纯步骤,以获得高纯度的赤霉烯酮。这些步骤可以包括色谱技术、结晶和过滤等。

通过以上步骤,赤霉烯酮可以被生产出来,用于临床和农业应用。这种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例如念珠菌感染、曲霉感染等。在农业领域,赤霉烯酮常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真菌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赤霉烯酮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和提取工艺,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纯度。青霉菌的培养和发酵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其它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总的来说,赤霉烯酮是由青霉菌产生的一种抗真菌化合物,通过培养、发酵、提取、纯化等步骤可以得到。其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纯度。赤霉烯酮的应用广泛,对于医学和农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玉米赤霉烯酮是什么?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半裸镰孢(Fusarium sern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等菌种。镰孢菌属种在玉米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五、玉米赤霉烯酮如何溶解?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内脂结构,极易溶解于碱性溶液中。

六、什么是玉米赤霉烯酮?

是一种霉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又名F-2毒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8H22O5,是一种霉菌毒素,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源于禾谷镰刀菌,大刀镰刀菌和克地镰刀菌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瓜萎镰菌醇和镰刀菌酮X)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七、玉米赤霉烯酮的摩尔质量?

赤霉烯酮(Z)分子式C18H22O5,摩尔质量318.36。

玉米赤霉烯酮(Z)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和 兰线镰刀菌等真菌所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毒性作用的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lio °c下 处理lh才被完全破坏。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以玉米的阳性检出率 最高,也可以通过词料污染畜禽类产品。

八、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真菌毒素. ZEN的祛除   

1.物理方法   物理脱毒法主要有水洗法、剔除法、脱胚去毒法、溶剂提取法(用液体抽提法,如有机溶剂、氯化钙或碳酸氢钠水溶液或盐水)、加热去毒法(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高热或高热高压也可破坏毒素)、辐射法(紫外线和等离子发射)等;   

2.化学方法   碱处理:利用3%或6%的氨气处理ZEN污染的玉米,15℃或25℃贮藏6个月,可使ZEN降至0.13ppm;利用2%氢氧化钙和110℃对ZEN的破坏作用,将自然污染和人工掺和ZEN(≤1.5ppm)玉米粉制饼.可使ZEN减少59%~100%;氢氧化钙单甲胺[Ca(OH)2-MMA]能转化和降解ZEN. 甲醛能够显著降解饮料中的ZEN,若甲醛与氢氧化铵合用,则效果更好.   

3.吸附法   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脱毒,主要是针对霉菌毒素的理化特性和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特性,采用了能吸附霉菌毒素的一些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入饲料产品中,使其在动物体内发挥吸附霉菌毒素的功效,进而达到脱毒的效果.某些矿物质如硅藻土、伊利石、绿泥石等,它们都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这些物质不会被动物体吸收.将它们作为吸附剂添加到饲料中,可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减少动物消化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

九、玉米赤霉烯酮的分子质量?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真菌毒素。白色结 晶,分子式为C18H2O5,相对分子质量为318,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或二氯甲烷中。

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十、玉米中赤霉烯酮的含量?

黄曲霉毒素 :≤50ppb 欧盟已经规定了在所有的饲料原料,饲料,饲料添加剂,辅助性饲料里面的黄曲霉毒素不能超过20ppb(牛,羊,猪,禽等)。对于产奶动物饲料则是不能超过5ppb,而对于小牛和羊羔饲料是不能超过10ppb。 赤霉烯酮:≤500ppb 我国《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GB 13078.2-2006)》规定配合饲料和玉米中ZEN的最高限量为500ppb。 呕吐毒素:1000ppb 猪配合饲料 ≤1ppm  犊牛配合饲料 ≤1ppm  泌乳期动物配合饲料 ≤1ppm  牛配合饲料 ≤5ppm  家禽配合饲料 ≤5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