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菜粕的主要产地及需求地?
菜粕主要产地在中国、印度、巴西等亚洲和南美洲国家,需求地则是全球范围内的畜牧业和渔业。菜粕作为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因此被广泛用于家禽、畜牛、猪、鱼等动物的日常饲料中。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高品质肉类的需求增加,菜粕的需求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同时,随着亚洲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菜粕的主要需求地已经扩展到了欧洲、北美和非洲等地区。
二、甲醇的主要需求?
目前甲醇的主要需求如下:
1.制乙、丙烯,甲醇通过MTO工艺,能够制得乙、丙烯,而乙、丙烯是很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可以合成塑料和其他化学品。过去乙、丙烯基本都是轻油裂解制得的,而甲醇可以从煤制得,这样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2.制醋酸,甲醇通过羰基合成能直接制得醋酸,比传统的乙烯氧化法成本低。
三、玉米需求最大的市场?
需求最大的市场应该就是饲料店,一般仅讲情况下死掉店里面很多玉米卖的,很多人买玉米回去喂猪喂鸡养鸭养鱼都可以的还有玉米加工强,他的需求量也挺大的,他加工玉米面玉米粉
四、玉米对磷的需求?
玉米是一种高产的作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对养分要求较高,其中包括对磷的需求量。对于粗纹枯病抗性的玉米品种,磷的需求量为68-130千克/公顷,而对于高产的玉米品种,则需求量更高,可达到130-195千克/公顷。这说明玉米对磷的需求量比较大,特别是在生长和发育的初期和中期,对磷的吸收量较高
五、玉米一亩地氮的需求量是多少?
玉米行距50厘米,平播亩密度在5000株左右,平均亩产量700公斤。市场价1.80元/公斤。亩产秸秆500公斤。1000亩的产出就是(700公斤X1.97元+500公斤X0.15元)X1000亩=1335000元。每公顷玉米,所需纯氮量为(225-270×0.6)÷0.30=210kg。
磷肥用量为(108-90×0.5)÷0.2=315kg,考虑到磷肥后效明显,所以磷肥可以减半施用,即施150kg。
钾肥用量为(180-202.5×0.6)÷0.50=120kg。若施用磷酸二铵、尿素和氯化钾,则每公顷应施磷酸二铵300~330kg,尿素330~375kg,氯化钾210kg。玉米地除草2次,杀虫2次,杀菌1次。玉米地灌溉水费、工人工资。很清楚了自己计算吧。
六、需求管理主要包括什么?
需求管理主要包括
1.确定需求变更控制过程。制定一个选择,分析和决策需求变更的过程,所有的需求变更都应遵循这个过程。
2.进行需求变更影响分析。评估每项需求变更,以确定它对项目计划安排和其他需求的影响,明确与变更相关的任务,并评估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工作量。这些分析将有助于需求变更控制部门做出更好的决策。
3.建立需求基准版本和需求控制版本文档。确定需求基准,这是项目各方对需求达成共识时的一个快照,之后的需求变更遵循变更控制过程即可。每个版本的需求规格说明都是独立说明,以避免将底稿和基准或新旧版本相混淆。
4.维护需求变更的历史记录,将需求变更情况写成文档,记录变更日期,原因,负责人,版本号等内容,及时通知到项目开发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尽量减少困难,冲突,误传,应指定专人来负责更新需求。
5.跟踪每项需求的状态。可以把每一项需求的状态属性(如建议的,已通过的,已实施的或已验证的等)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得到每个状态类的需求数量。
6.衡量需求稳定性。可以定期把需求变更(添加,修改,删除)数量和原始需求数量进行比较,过多的需求变更是一个报警信号,如果需求蟀达到50%,则意味着项目的基本需求并未真正弄清楚,这个项目应该取消。
七、采购需求论证主要包括?
采购需求,材料消耗率,进货需用时间,材料使用期,库存周转率
八、需求管理主要包括哪些?
需求管理主要包括
1.确定需求变更控制过程。制定一个选择,分析和决策需求变更的过程,所有的需求变更都应遵循这个过程。
2.进行需求变更影响分析。评估每项需求变更,以确定它对项目计划安排和其他需求的影响,明确与变更相关的任务,并评估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工作量。这些分析将有助于需求变更控制部门做出更好的决策。
3.建立需求基准版本和需求控制版本文档。确定需求基准,这是项目各方对需求达成共识时的一个快照,之后的需求变更遵循变更控制过程即可。每个版本的需求规格说明都是独立说明,以避免将底稿和基准或新旧版本相混淆。
4.维护需求变更的历史记录,将需求变更情况写成文档,记录变更日期,原因,负责人,版本号等内容,及时通知到项目开发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尽量减少困难,冲突,误传,应指定专人来负责更新需求。
5.跟踪每项需求的状态。可以把每一项需求的状态属性(如建议的,已通过的,已实施的或已验证的等)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得到每个状态类的需求数量。
6.衡量需求稳定性。可以定期把需求变更(添加,修改,删除)数量和原始需求数量进行比较,过多的需求变更是一个报警信号,如果需求蟀达到50%,则意味着项目的基本需求并未真正弄清楚,这个项目应该取消。
九、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你自己跑到工作现场,看!这个看上去相当简单,貌似走马观花,有些不在行的兄弟会弄得跟公费旅游一般,车间里走走散散心,撩撩HR妹子,就认为是观察法调研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关键是要看人家是怎么工作的,拿了什么,干了什么,用了什么工具,送出去什么,什么时候填写了什么单据,制作了什么报表,等等。
体验法 体验法,就是你自己亲自到相关部门去顶岗,做一段时间的业务工作,有了亲身体验自然更容易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理解业务比较深刻。一旦你几乎成了某岗位的一员后,想想,还有什么比自己帮自己做软件更能够把握需求呢?要给超市收银员写个软件,先到超市卖几天东西,要给仓库做软件,先到仓库发两天货,你的软件偏离用户需求的可能性会大幅度降低。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写调查问卷收集需求。通过调查问卷进行需求收集是个效率非常高的方法。对于调研者,不必跑到工作现场,不必跟一个又一个用户一遍又一遍地沟通,只要编写调查问卷、分析回答的内容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对于被调研者,不需要打断自己的工作,可以合理安排回答的时间,还可以更仔细地思考。越是大规模的调研,越能体验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交谈的方式获取需求。需求调研最常见的入手方式是访谈,用得最多的也是访谈。你看电视里经常有谈话节目,两个人或一堆人在一起穷聊,这里所说的访谈跟这种节目有些类似,当然形式、内容比电视中的访谈要丰富得多。访谈可以非常正式,提前约好访谈对象、访谈时间、访谈地点,准备好访谈话题、访谈提纲等;也可以非常随意,电梯上,餐桌上,车上,都可以进行一次偶遇访谈。访谈也未必都需要面对面,通过电话、QQ、邮件、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的沟通咨询,都可以归入访谈的范畴。
单据分析法 单据分析法,分析用户当前使用的纸质或电子单据,通过研究这些单据所承载的信息,分析其产生、流动的方式,从而熟悉业务,挖掘需求。一个组织,在没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它的单据体系其实就是它的信息体系,填写单据的过程就是信息录入的过程,单据传递的过程就是信息流转的过程,最终单据进入的档案室就是数据库。因此,通过分析单据来获得关于信息管理的需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单据分析法是获取需求过程中使用得相当普遍的方法,值得仔细研究下。
报表分析法 报表分析法,通过分析用户使用的报表获取需求。报表跟单据是有本质区别的。单据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用户填写的纸质文件,往往是一个信息采集、传递的过程,而报表则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批量数据进行检索、统计、汇总,是一个信息加工、分析的过程。分析好现在使用的这些报表,可以深入到管理者的管理神经,弄清楚当前公司管理者感兴趣的信息,最终给各级管理者带来真正的价值。报表是一个信息系统的集大成者,提前做好报表分析,可以加深理解管理脉络,理解信息系统的最终需求。
需求调研会法 需求调研会法,召集相关人员开会了解需求。当需要讨论的问题牵涉到的相关人员较多时,可以组织需求调研会。相对于需求访谈,需求调研会参与的人员较多,需要做的准备也更麻烦,对会谈过程的把握也更困难,我们并不推荐滥用这个方法。如果人员太多,而你又没有足够的主持能力,或者准备得不够充分,对会议的进程把握不力,很容易把事情搞砸,不但得不到你需要的结论,还会把自己弄得威信扫地,真是大大的划不来啊。
十、相互需求理论主要观点?
相互需求原理的理论要点
第一,国际贸易条件,即用本国出口商品数量表示的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其水平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同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二,本国可以从服务于本国消费需求的国内商品生产中节省下来的资本数量”。因而,“在国际贸易中享有最为有利的贸易条件的国家正是那些外国对它们的商品有着最大需求,而它们自己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最小的国家”。
第二,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意愿取决于它因此能从外国获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即:一国的出口规模随其国际贸易条件而变化。基于国际贸易条件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在某一特定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一国的出口总额恰为它愿意支付的进口总额。也就是说,某一特定的贸易条件为贸易双方共同遵守。在这样的贸易条件下,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对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第三,在双边贸易中,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以及贸易双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条件,随着由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等因素决定的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强度的相对变动而发生变化。倘若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甚于本国对外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外国的相对需求强度较大,本国的相对需求强度较小,则外国在同本国的竞争中就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本国就可以享有比较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
具体说来,对对方出口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较小的国家,在贸易双方的相互竞争中占有较为有利的位置,最终决定的国际贸易条件比较靠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因而本国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贸易利益。简言之,贸易双方之间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最终水平,进而决定了国际贸易总利益在交易双方间的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