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建刘姓发源于哪里?

108 2024-03-16 16:33 admin

福建的刘氏,大都是汉代居住江苏彭城(今为铜山县)被封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早在唐玄宗天宝八年己丑(749),当时有刘韶字虞乐号仪廷,以平章事贬为泉州别驾。其祖乃唐太宗时右丞相刘洎之孙,金吾卫将军刘迈之子。其在泉州任内,以抚为怀,体恤民艰,于唐太宗大历四年己酉(749)殁于任所。其子刘友与家属舆榇北归,来到莆田涵江地界,时因安禄山之乱所波及,地方动荡,道路梗阻,刘友乃胥宇而家于涵江之西坂。后择吉葬其父刘别驾于莆田兴教里梧仑西洋地,即今之瓦窑山,人称“刘墓”。而其后裔子孙分支莆田、仙游和秀屿等地;又分惠北之圭峰、峰尾和土坑等地,以及惠安之东岭一带,并号其地为“彭城”,以志汉高祖发迹于彭城之意。后来该地也有林姓居住,并曾由“彭城”泛洋至新罗(朝鲜半岛)开拓繁衍。

唐中和五年(885年),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存偕侄刘昌佐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五十二姓从河南光州入闽,先抵泉州,然后攻入福州。当时随王潮、王审知起义军进入晋江地区的,就有一支刘氏族人,其中有一位闽王王审知的亲家翁名叫刘枝。刘枝原官居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鄂州节度使判官等职。他入闽后居晋江,生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刘文质、刘文济、刘文泽。刘文质后来被泉州刺史王潮招为女婿,任泉州观察推官。刘枝的女儿嫁给王审知次子王延钧为妻,封为正义夫人。而刘枝的二儿子刘文济则从泉州迁居福州,后娶闽王王审知最小女儿为妻。于是,在泉州、福州民间,人们视刘王两家为亲家。

刘存入闽后居福州凤岗一带,其侄刘昌之曾孙刘晖分支长乐等。刘存之兄刘楚,字显斋,于唐天佑四年(907年)率三子入闽,居建阳麻沙,刘邦之长子刘肥(封齐王)之后裔刘赐(字万寿)于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由江西铅山县迁福建延平府,后分衍侯官、尤溪、沙县等县,部分徙居闽南。

南宋抗金名将刘錡,祖籍福建省建州(今建阳市)麻沙里。宋绍兴十年(1140),时任东京副留守加太尉,他在顺昌(今安徽省阜阳市)以四万兵马,大败金兀术十几万兵,直至在临安为国捐躯,季子刘明挂榇扬舸泉州,卜地安溪“龙虾出港穴”,奏请皇上,由孝宗赐葬。嫡孙刘逊娶祥芝杨氏女,遂胥土于兹,子孙蕃衍廿四派。在祥芝大堡兴建祖堂,并奉刘錡公为开基一世祖。九世嫡孙辰治公移居洛阳桥南,是二十四派中的洛阳派,其子孙亦在桥南兴建祠堂。清代中叶,桥南刘氏一支移至泉城沙美下,子孙分布黄甲街、溪后、浮桥街、南岳灶仔巷、晋江青阳及泉州市区各地,还有部分旅居海外。

晋江东石镇塔头刘厝,人口3000多人。其开基祖是南宋时护驾慈元杨太后和宋幼主南行的朝散大夫、行军令史刘拓。刘拓系原居于福州凤岗一带的刘存的后裔。德佑二年,元兵南进,临安失守,恭宗被俘北去大都,益王赵昰即位于福州,号端宗,改元景炎,封杨淑妃为慈元杨太后。尔后,杨太后携二少帝南下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关拒驾。杨太后随二少帝再南逃广东。途中,刘拓率部与元兵大战,因敌众我寡,队伍被冲散,他逃至围头湾印山西麓的塔头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他获悉杨太后和二少帝在广东崖山一战中跳海身亡,悲愤欲绝,后来在塔头村建起了“慈元行宫”,奉祀杨太后等神像,并日夜教习子弟操练武艺,以图将来收复中原。

在晋江、泉州一带,历史上曾流传着“刘侯同宗”的传说。据说刘氏第一百四十三世祖刘至敏的先辈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錡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林将军包围刘家,林将军怜悯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侯氏官员。为保刘、林后裔不受株连,林将军自杀,侯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改姓侯。宋景炎年间,元兵入侵,宋太常寺正卿侯宗贵及夫人杜端慈携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先住泉州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南安十八都侯垵乡,随后把至敏和林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垵乡,至敏恢复原姓刘。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血的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写上“刘侯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