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联家昆明有多少店?
佳联家(红兴路店)
五华区 红兴路33号
佳联家(王家桥二店)
五华区 王家桥路99正西方向44米
佳联家(金江路店)
盘龙区 金江路116号
佳联家(龙华路店)
盘龙区 龙华路111号
佳联家(陈家营店)
官渡区 官南大道陈家营农贸市场门口
佳联家(晓东村直营店)
官渡区 小板桥晓东村216号
佳联家(十二颗橡树店)
官渡区 小板桥街道永巨路永丰园C1-7商铺
佳联家(双凤店)
官渡区 官南路(萌芽幼儿园)
佳联家(永昌店)
西山区 华昌路128号
佳联家(云纺店)
西山区 环城南路新天地134号
佳联家(福景路店)
西山区 福景路和清巷西南侧约30米
佳联家(全国化妆品生活馆气象路直营店)
西山区 气象路60号昆明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三大队旁
佳联家(集市街直营2店)
呈贡区 呈贡文化广场集市街
佳联家(航空艺术港店)
呈贡区 航空艺术港B38-103
佳联家(昆阳街店)
晋宁区 昆阳街400号阳光商业中心1楼
佳联家(晋城分店)
晋宁区 晋城仟村家乐园超市
佳联家(宜良县旗舰店)
宜良县 振兴街6号
佳联家(彩云路店)
嵩明县 彩云路11号
二、云南昆明附近那些地方经常赶集?
马街(星期天),海源寺(星期四赶庙会街),普吉(每月逢3.8),龙头街(星期三), 小板桥(星期天)大板桥街,每逢星期一、星期四赶 散旦街:逢1、4、7赶;厂口:逢1、6;
昆明郊县:呈贡县城天天赶,龙街逢3,8,七甸逢2,7,马金铺化城逢1,6赶。
宜良是逢双日都是,古城是3、6、9的。汤池街是2/5/8富民是2、5、8赶街。
嵩明县: 杨桥周二 杨林周日 小街天天一样 四营周六 兔街周一 小新街周四 嵩明是周五,阿子营周六!
晋城是2,4,6,8,10双号就是赶街.禄劝,星期天广通:星期天赶街;石林县城星期三、星期六是街子天安宁市:太平镇、草铺镇——星期天青龙镇——星期六禄脿镇——逢5、逢9县街镇——逢2、逢6八街镇——逢4、逢8鸣矣河——逢3、逢7富民东村逢2.5.8赶街,款庄逢3.6.9赶街。
禄劝县:屏山镇(县城):星期天转龙镇:星期天茂山:星期一团街:星期五翠华:星期二九龙:属龙、属狗的日子 这是为您查询到的,望采纳
三、昆明哪些地方可以赶集?
普吉:赶集时间是每个月的3日、8日、13日、18日、23日、28日
小板桥:每周日赶集
大板桥 :每周四赶集
昆明张官营旧货市场小屯交易市场:每周六、周日赶集
五华区海源寺集市:每周四赶集
西山区海口镇:每周二、周六赶集
呈贡龙街:每逢3号、13号、23号、8号、18号、28号
昆明周边县城乡街赶集时间:
1、寻甸
寻甸县倘甸镇:属马的日子赶集
鸡街镇就是:属鸡的日子赶集
联合乡是:属牛的日子赶集
昆明寻甸县鸡街乡的鸡街,是如今“最土”的乡街子。鸡街乡离昆明110公里,从昆明出发,走昆明至禄劝轿子雪山旅游公路。每逢阴历属鸡天便是寻甸县鸡街乡的赶街天。鸡街也因此得名。甸县鸡街乡的鸡街子,处处充满着浓浓的农耕文化气息,以物易物不鲜见。中草药、自制的各种农具、自纺自制衣、帽、鞋款多样朴。纯净、淳朴的农家菜无污染样样好吃。寻甸县的鸡街乡生活着苗、彝、回等各族同胞,他们和谐相处。在这里,你能买到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2、富民
富民街、款庄街是号数缝3、6、9的赶集(例如每月逢3号6号9号13号16号19号23号26号29号赶集)
赤鹫街、散旦街是号数缝1、4、7的赶集
罗免街、东村街是号数缝2、5、8的赶集
3、宜良
宜良县城:逢双日赶集
古城区是每逢3、6、9的赶集
宜良汤池街:每逢2、5、8的赶集
4、嵩明
嵩明县城周五赶集
杨桥周二赶集
杨林周日赶集
小街天天一样
四营周六赶集
兔街周一赶集
小新街周四赶集
阿子营周六赶集
5、晋宁
晋宁晋城是2,4,6,8,10,逢双号赶集
6、禄劝
禄劝县城星期天赶集
禄劝转龙镇星期天赶集
乌蒙乡星期六赶集
团结乡星期五赶集
7、安宁
安宁星期一赶集
8、禄丰广通:星期天赶集
9、石林县城星期三、星期六赶集
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四、基诺族的来历?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据传说,基诺人先民由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至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处名叫“司杰卓米”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分为乌优、阿哈、阿希三大支系。
早期的基诺社会曾处于狩猎采集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传说要填饱肚子需要走九架山九条箐。而当时祭祀活动频繁,更加重了食物供给的困难。基诺族先民因此迁离“司杰卓米”向外发展,大部分人员迁到基诺山地区的杰卓山定居。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两项重大变革:一是废除了“巴什”(血缘亲属之意)内婚制,出现了“基诺洛克”的名称。“基诺”含有“舅舅的后代”的意思,“洛克”的含义是全体或整体。这显示在杰卓山时代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而“基诺洛克”是当时若干个氏族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部落组织。二是发生了信仰习俗的变革,出现“人鬼分家”。“司杰卓米”从此在人们心目中成为祖先神灵居住的“鬼寨”。当时形成了用生姜及芋头“驱鬼”等习俗。
在杰卓山时代的晚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传说当时已经有了过“特懋克”节,即“打铁节”的风俗,表明基诺族先民已掌握了金属工具而告别了石器时代;当时有了酿酒房,定期举行集市贸易,附近的其他民族都来赶集。大约在公元13世纪中叶,传说由于战争原因,基诺族先民迁离杰卓山分散到基诺山区各地建立村寨,这时发生了由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随后又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向农村公社时代的过渡,农村公社成为各个村寨基本的社会形态单位,而在农村公社内部存在父系氏族组织。每个村寨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每个氏族中最年长的男子即成为村寨的头人,由此组成农村公社的权力机构即“七老”组织。“七老”分别称为卓巴、卓生、巴努、生努、达在、柯卜罗和乃厄。其中“卓巴”及“卓生”的含义分别是为众人挑起担子的人及为众人开辟道路的人,这是村社的主要头人。人口较少的村社只有卓巴及卓生两个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