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污染对畜牧业影响?
水污染对畜牧业产生广泛而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涵盖了动物健康、养殖效率、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水污染对畜牧业的主要影响:
1. **动物健康问题:** 水污染可能含有有毒物质、重金属、细菌和寄生虫等,这些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内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呼吸问题、免疫系统抑制、疾病传播等,影响畜禽的健康。
2. **饮水问题:** 水污染会影响养殖动物的饮水质量,导致动物摄入不良水质,从而影响它们的饮食、生长和生产性能。
3. **生产效率下降:** 受到污染的水源和饮水会影响畜禽的生产效率,包括生长速度、饲养周期延长、产仔率下降等,从而降低养殖的经济效益。
4. **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动物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其体内可能会累积有毒物质,使得其产出的肉类、蛋类和奶类产品也受到污染,从而影响人类食品的安全。
5. **环境影响:** 畜牧废水的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藻类过度生长、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氧含量降低等,破坏水生态平衡,影响水环境的可持续性。
6. **社会声誉和法律风险:** 畜牧业如果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污染,可能面临舆论压力和法律诉讼,影响其声誉和经营可持续性。
因此,保护水资源、预防水污染以及建立健康的养殖管理措施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政府、养殖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实施有效的水污染防控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二、畜牧业药品怎么对
畜牧业药品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肉类和乳制品,还对国家的农业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使用药品并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该行业的关注焦点。
畜牧业药品的分类
畜牧业药品根据其作用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预防性药品:主要用于预防畜禽常见疾病的发生,包括疫苗、抗菌药物等。
- 治疗性药品:用于治疗已经患病的畜禽,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等。
- 生产性药品:用于促进畜禽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如激素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等。
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的重要性
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对于保护畜禽的健康,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可以预防和控制畜禽疾病的传播。畜禽的生长环境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如果不注意预防和控制,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通过合理使用预防性药品,可以有效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其次,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可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药品残留是影响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使用治疗性药品和生产性药品,可以保证畜禽在患病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减少药物的残留,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最后,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量或滥用药品会导致药物残留在畜产品、土壤和水源中,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通过科学使用药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如何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
为了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使用畜牧业药品前,应详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按照说明使用药品,并在指定的禁药期结束后才可屠宰畜禽。
- 合理选择药品类型:根据畜禽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药品类型,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 科学制定用药方案:在使用畜牧业药品时,应根据畜禽的品种、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等因素,科学制定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的浪费和滥用。
- 定期监测畜产品质量:定期对畜产品进行质量监测,确保畜禽不含超标药物残留,保障消费者权益。
同时,政府和畜牧业管理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畜牧业药品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畜牧业药品的注册、审批和监测,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结论
合理使用畜牧业药品是保障畜禽健康、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科学的用药方法,充分发挥畜牧业药品的作用,并加强监管和管理,才能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国家对畜牧业(养牛)有政策?
作 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近年来通过牧民合作社为引领,在国内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草地生态畜牧业之路。在牧民合作社推动下,青海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明 显,但与此同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加强牧民合作社组织化水平成为了其中的关键。
——牧民合作社有力助推草场流转和集约化经营
“青海省现有883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它们累计流转草场1.95亿亩,整合牲畜838万头(只),改变了多年来青海牧区分散经营的状况,草地畜牧业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
据了解,青海牧业合作社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股份合作式。特点是农牧民以资源作价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根据生产需要对生产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重 组,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收益按股进行分配。其优势是资源重新整合后利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高,便于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人员分工分流。
二是联户生产式。特点是合作社下设多个联户生产组,社员通过资源入股方式加入某一生产组,生产组根据合作社要求组织生产,合作社统一供应原料、销售产 品,收益由合作社与生产组按产品供应量核算、生产组与社员按股份分配。其优势是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基础上使资源得到优化重组。
“传统草地畜牧业说到底是靠天放牧、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变迁、草场过载因素影响,近年来,牧区正面临着草场退化、牲畜品质下降、牧民增收趋缓等现实问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畜牧水利局局长雅才保说。
针对这一现状,青海省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优化重组畜牧业资源,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切合青海牧业实际。
——牧业合作社成为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据青海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青海省883个纯牧业村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牧户入社率达到63%,草场合作社流转率达到51%,牲畜合作社整合率达到59%。
牧业合作社在整合资源和劳动力的基础上,还通过统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了产业链条,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市场风险。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 野牛沟乡还自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事务所”,为参加合作社的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规范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
与此同时,合作社对于推动牧业科技进步也产生了显著作用。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当地牧民群众通过牧业合作社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构建了产业、科技合作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双方联手创新了草地畜牧业养殖 模式,研究和推广了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通过对母羊群、羔羊群进行精细补饲、科学养殖,使6月龄羔羊体重达到32至37公斤,较传统饲养方式提高 16到21公斤,提早了出栏期6个月。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一大批具有青海牧区特色的畜牧业加工产品脱颖而出,有效增强了牧民群众的产品品牌意识,带动了牧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附加值,增强了青海畜产品的竞争力。”青海省工商局副局长韩有林说。
合作社在为牧业增效的同时,也加快了青海牧民群众的增收步伐。据统计,青海参与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牧民家庭收入较未参与户平均高出30%以上。2012年,30个生态畜牧业示范村人均纯收入达6340元,较青海全省牧民人均收入高出1053元。
——牧业合作经济亟待实现组织化水平新突破
和国内其他地方的农民合作社一样,青海牧民合作社也存在着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运行质量相对较低等共性问题。
受社会发育程度的影响,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总体运行不平衡,相当一部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甚至出现“空壳”现象。同时,牧区家庭式“小、散、远、杂”生 产仍占一定比例,生产中技术应用水平低,经营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中,最迫切的问题还在于缺乏有组织能力的能人以及组织化水平亟待加强。
为此,张黄元、青海大学高原畜牧业经济研究学者王健、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农牧处副处长邵春益等人士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深化示范社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省、州(市)、县三级联创活动,分级培育一批示范社,做到省有示范、州(市)有典型、县有样板,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加强示范社运行监测,每三年组织一次“回头看”,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示范社取消示范社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建立优先扶持名录。按照“动态管理、有进有退、从严把关”原则,定期公布政府优先扶持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增强名录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将列入名录作为合作社申报财政扶持项目的基本前提,使名录成为推进合作社规范建设的有力抓手。
第三,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电算化软件推广力度,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成员账户设立和盈余分配。把建立合作社成员档 案、开展“三会”活动记录管理等作为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加快合作社电子社务管理步伐,推进社务管理数字化、透明化。
第四,加强辅导培训,推进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合作社服务中心,为合作社发展、生产经营提供指导服务。按照分类指导、分级 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指定并完善培训计划,针对合作社理事长、管理人员重点开展法规、合作知识、民主管理、财务会计等业务培训。在这方面,青海省农牧厅 今年会同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省人社厅选拔了30名大学生开展领办3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试点活动,以此来加大能人或大学生村官领办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相关分析报告《
中国畜牧业市场需求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3-2017)》
来自:
青海牧业合作经济亟待实现新突破四、人口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
畜牧业的发展与畜产品的消费息息相关,而畜产品消费又与人口基数、人口结构、生活水平及消费习惯等密不可分。
短期看,我国人口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长期看,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将会改变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五、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有哪些?
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体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大量粪便、饮用水、洗涤废水等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会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其水质和生态系统。
2. 土壤污染:畜禽粪便和饲料残渣的堆积和夏季高温多雨天气下会导致臭气、苍蝇等问题,同时污染了土壤。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也会随着雨水渗出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3. 空气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氨、硫化氢、甲烷等气体以及灰尘、细菌等会污染周边空气,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4. 大量用水:畜牧业需要用大量水来清洗和灌溉,特别是在干旱和缺水的地区,畜牧业生产会对水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5. 能源消耗: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耗能的机械设备、农药和化肥等,这些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在发展畜牧业时应注重环保措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等,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六、畜牧业的发展对河南的意义?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河南省的种植业和加工业,促进河南省农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拉动我省农村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河南省农村经济正处于重要转折时期,发展畜牧业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结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参与国际竞争,保护农业发展。
七、2021年国家对畜牧业的要求?
1.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依法督促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引导养殖场(户)改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清洗消毒、疫情报告等工作。
2.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疫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排查,建立重点区域和场点入场抽检制度。3.建立健全分区防控制度:加快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落实省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及畜禽产品调运监管和市场供应等工作。
4.提高动物防疫监管服务能力: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边境监测站、省际公路检查站和区域洗消中心等建设。
八、畜牧业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随着全球肉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到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用来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为给牧场腾出空间,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目前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1699个濒危物种。
九、畜牧业包括什么畜牧业和什么畜牧业?
畜牧业包括养殖业和牧业。1. 养殖业是指人类通过饲养动物,如猪、牛、羊等来获取肉、奶、蛋等动物产品的经营活动。养殖业通常包括家禽养殖、家畜养殖、水产养殖等。这些养殖业需要提供合适的饲料、生态环境、动物卫生管理等条件,以保证动物的生长和产出。2. 牧业是指人类在自然草地上放牧和管理牲畜的经营活动。牧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草地资源,通过放牧牛、羊等动物获取养殖产品。牧业可以分为草原牧业和山地牧业两种。草原牧业在广阔的草原地区开展,而山地牧业则在山区或丘陵地区进行。总结来说,畜牧业包括养殖业和牧业两个方面,既通过养殖动物来获取动物产品,也通过放牧牲畜来利用草地资源。
十、畜牧业对大自然的危害
畜牧业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农业活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其他产品。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畜牧业对大自然的危害也日益凸显。
1. 森林破坏
畜牧业常常需要大片的土地来养殖动物,并为其提供饲料。这导致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破坏,特别是在热带地区。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我们提供氧气、水资源和珍贵的物种栖息地。因此,畜牧业对森林的破坏不仅仅是砍伐了树木,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资源污染
畜牧业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其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养殖业需要大量的水用于动物的饮水和清洁,同时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尿液。这些废物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细菌和化学物质,会对附近的水源造成严重污染。这不仅危及大自然中的水生生物,还会威胁人类的饮水安全。
3. 温室气体排放
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甲烷气体。牛类和其他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它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效的温室气体。这些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全球气温的上升。
4. 土壤侵蚀
大规模畜牧业常常需要大量的饲料,导致了过度的农田耕作。持续的农田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容易受到侵蚀。农田上的草地被清除,导致土壤暴露在风雨侵蚀的情况下,进而使土地贫瘠并无法再生。这种土壤侵蚀不仅对农业产量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5. 生物多样性丧失
畜牧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畜牧场为了提高产量,采用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养殖方式,这导致了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破坏性捕捞。许多物种因此遭受威胁,甚至濒临灭绝。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间接的影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6. 解决方案
尽管畜牧业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危害,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 改善养殖环境:采用更加环保的养殖方式,如有机养殖和草饲养殖,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 节约用水:优化水的使用,减少水的浪费,并且采用水处理技术来处理养殖废水。
- 推广植物饮食:减少肉类消费,倡导植物饮食,可以减少对畜牧业的需求,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森林破坏。
- 加强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确保畜牧业在可持续的范围内运营。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们可以减少畜牧业对大自然的危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