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四川蚕桑养殖技术?

243 2024-09-03 15:45 到农村去网

一、四川蚕桑养殖技术?

1选地

种植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地势平坦的地块。为节省土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建议选在近村周围建蚕桑园。蚕桑建议规模种植、统一管理,保证较高收益。规模化、成片化蚕桑园也方便统一管理和指导生产,实施机械化、现代化作业与管理,避免不规范管理导致家蚕中毒。

蚕桑种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蚕桑园应远离污染源区域,预防污染造成桑树生长发育不良,避免蚕桑叶有毒,引起蚕中毒。建设蚕桑园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沟、路、渠及排灌系统,尽可能创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蚕桑生产园区。

2蚕桑种植关键技术

2.1选地、整地及底肥

建蚕桑园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块,并统筹规划,做好整地及底肥处理工作。地块土质需为沙壤,土层深度>1.5m,耕作层有机质>1.2%,满足旱能灌溉、涝能排水的基本要求。土地条件不满足要求时,可应用测土配方技术对土地条件进行改良,合格后再建园。

建园整地后向每公顷土地撒施有机肥2.25万~3.00万kg。再按照目的行距开挖栽植沟,沟宽50cm、深50cm,并于沟内施加有机肥5.25万~7.50万kg、过磷酸钙900~1050kg,最后填土平沟,与肥料拌匀后浇水。土壤沉实后适时栽种蚕桑树。

2.2备苗

应选择品种纯、全苗新鲜、根系完整、苗干充实的蚕桑树苗,陇川县主要种植品种为农桑12号。

2.3合理密植

蚕桑栽植密度应结合品种生长特性而定,选择合理的密植规格。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品种、肥培条件相同情况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只有确保密植合理,才能确保群体丰产。

2.4栽桑时间

蚕桑树栽植时间分为冬栽和春栽。冬栽时间在蚕桑树落叶或至土壤封冻前进行。冬栽可适当提前7~10d,但切记不可过晚,以免蚕桑苗受冻。春栽于土壤解冻后至蚕桑树发芽前进行。春栽应注意水肥管理,特别是丘陵、山地蚕桑园,应根据降水情况及时浇水,以免缺水影响蚕桑苗生长发育。

2.5栽桑方法

蚕桑苗栽植应遵循一选、二剔、三整理的原则。选择新鲜完整的壮苗,剔除不完整苗、杂苗、弱苗并分开栽植。栽植前应将劈裂根、损伤根、病虫根、干根、冻害根、长根剪去,整理好断面。蚕桑苗根系发生干萎状态可通过进入泥浆处理,使根系恢复后栽种。栽植深度以根茎为标准,埋没根茎部位<10cm的位置。一般建议栽植深度为5~8cm。

蚕桑苗栽后培土40cm宽,20~25cm高。次年3月中下旬,于行间灌溉后平垄。春季需对死苗进行补植,补植必须选择大苗、壮苗、全旺苗。

二、蚕桑种植技术?

具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蚕桑种植技术:

1. 桑树种植:选择适宜生长的桑树品种,确保土壤肥沃并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务必注意适时修剪、施肥和灌溉。

2. 蚕室建设:建立蚕室以供蚕群生活。蚕室应该保持清洁,并具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以及充足的通风和防虫措施。

3. 蚕种选取:选择优质的蚕种,确保其健康且适应当地环境。

4. 饲料管理:提供新鲜、营养丰富的桑叶作为主要饲料,注意控制饲料质量和饲喂量,确保蚕群健康成长。

5. 病虫害防治: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合理、环保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和控制。

6. 蚕茧采摘:掌握合适的蚕茧采摘时机,确保蚕茧质量和产量。

7. 蚕室清洗和消毒:定期对蚕室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和积累。

三、古代蚕桑种植技术?

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桑因为全身都是宝被古代人非常重视。因为桑叶是蚕喜欢吃的食物,而蚕丝又是古代用来纺织的主要原料。在古代,农桑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那么多关于种桑养蚕的传说,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据传这个“嫘祖”就是第一个养蚕种桑的人,所以有了“嫘祖始蚕”的传说。但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是没有记载嫘祖养蚕种桑的,这个“嫘祖始蚕”的传说其实是宋朝时才有的。宋朝罗泌的《路史·后记五》中记载:

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路史》里面收录的多是传说,神秘色彩太重,所以并不能得到史学家的承认。而且我们看这个嫘祖始蚕的故事也能看出明显的神话色彩,所以这是当不得真的。但古人对桑的重视倒是很真实的,陶渊明是最喜欢写桑的,他写桑的诗能查到的就有十一首,在押贿韵的《拟古九首·其九》中这样写: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当然了,历代诗词人都热衷于写桑,由此可见这地位有多高。那么,这个是从什么地方出现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又有什么历史发展呢?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一、远古到秦汉,关于起源

桑树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原生树木中最早受到重视的一种。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桑字,真正有文字明确记录的古籍文献,我们可以在《诗经》、《尚书》和《易经》中找到。

特别是《诗经》中,有不少的篇章都写到了桑,是古籍文献中出现桑最多的,在《诗经·国风·卫风·氓》中这样记载: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意思是啥呢?就是说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此外,在“大雅”、“小雅”、“魏风”等等篇章中均有记载,咱们不能一一举例,但这说明一个问题,在那个时候,桑已经被普遍种植,要不然出现的频率不会这么高。

《尚书·夏书·禹贡》中这样写: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记载的仿佛很普通,好像天经地义要种桑养蚕一样。《易经·否卦》中记载: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这里意思是多么危险啊,国家命运就像系在苞草和桑枝上一样。

这三种古籍,成书年代最晚都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每本书都还可以向上推,但具体能推到什么时候,是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则没有人能够确定。所以,我国种桑从远古就开始了。当然了,同时期还有很多记载,比如在《孟子》中也有。

到了汉朝时,种植非常受重视,价值也非常高,我们要知道,当时的主要纺织材料就是蚕丝,具体能有多高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意思是啥呢?就是说有千亩桑麻的话,财富等同于一个千户候!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汉朝氾胜之在自己的《氾胜之书》中记载了种桑法:

种桑法: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

《氾胜之书》是我国古代第一本农书,由于太早,里面很多农作物都没有收录,但却已经有了桑的种植法,可见当时的种植普遍性。

所以,桑原本起源于我国,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大量记载,汉朝时,桑的价值很高,是一种早在汉朝就入了农书的远古植物。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二、魏晋到唐,关于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桑的记载不可避免的流入了神话志怪,这在那个时期是不可避免的。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远征,家有一女,马一匹。女思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归,吾将嫁汝。马乃顿缰而去,迎得父来后……父后于大桑树枝间,得女及皮,尽化为蚕,绩树上,其茧厚大异常。邻妇取养之,其收亦倍,今世谓蚕为女儿,古之遗语也。

这个故事稀奇古怪,当然也不可能当成史料来看。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写得更加的离奇,但咱们要查找的话,志怪小说是不行的,桑树归于农,我们要查的是正规史料和农书,所以志怪小说不再举例。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这样写刘备家里:

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而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无意中写了桑树在当时的价值: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初,诸葛亮曾向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

我们看这些史料时,其实能发现重要的信息,比如在《三国志》中,我们看刘备小时候住的地方有桑树,而他是在今天的河北居住,而诸葛亮传中写他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这说明当时的种植地域非常广。

此外,在《魏书·食货志》中记载: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一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地也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种这些东西都是强制的。这里要注意的一个点在于,此《魏书》是北齐人魏编撰的一部传记断代史书,不是陈寿《三国志》中的魏书,陈寿的《三国志》都是写人的传,没有食货志。

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种桑法:

桑柘熟时,收黑鲁椹,即日以水淘取子,晒燥,仍畦种。常薅令净。明年正月,移而栽之……须取栽者,正月、二月中,以钩弋压下枝,令著地,条叶生高数寸,仍以燥土壅之,明年正月中,截取而种之。

我们可以看出来,种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完全成熟,但这个时候只出现了种植法,并没有出现修剪这种精细的操作,这些操作要到明朝时期。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三、宋明以后,关于发展

宋朝时,一年生草生棉被培育出来并且成功种植,桑的地位受到挑战,因为棉也可以纺织。但蚕丝有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种植面积上并没有减少。

比如元朝王桢就写过《躬桑赞》,里面是这样写的:

有星天驷,象匹神龙,惟蚕辰生,厥精冥通,孕卵而出,寓食桑中,惟君立后,毓德中宫,既正母仪,普师妇工,建兹茧馆,桑必以躬,爰制祭祀,郊庙是供。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没错,就是写《农书》的王桢,他在《农书》里对种桑也有记载:

将种之时,先以柴灰淹揉,次日,水淘去轻秕不实者,晒令水脉才乾,种乃易生。

到了明朝时,王象晋借着前人的无数记载,对桑树做了系统的总结阐述,包括介绍、收种、修剪这些。他在《群芳谱·木部·桑》中是这样写的:

桑,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皮裂干疏,叶面深绿,光泽多刻缺。方书称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众。其种类甚多,不可遍举……鲁为地桑,有压条法传转无穷,是亦可以久远者也。荆桑饲蚕,其丝坚韧,中纱罗用。鲁桑宜饲大蚕,荆桑宜饲小蚕。

一棵桑树,几千年兴衰。浅谈桑树在古代的种植和发展

到了现代,桑树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主要栽种地在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这是一种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古老树木,陪伴着我国先民们度过了无数的艰难岁月,见证了我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存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到了汉朝时,栽种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一直到明朝,每一位写农书的必定会写到。这种植物有着辉煌的历史,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衰落,我们说的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发展史,同时还是我国古代王朝的进步史。

四、蚕桑树的枝条扦插技术?

1、扦插时间

适宜在夏季扦插,也就是6-9月 之间,此时的植株枝条内蕴含的生命力较为旺盛,且植株长势潜力大,扦插之后的枝条成活率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2、插条制作

选取母株上的一年生健康枝条,截取15厘米长度的、没有虫蛀病斑迹象的枝条,底部斜切一刀,要尽快在短时间内使用。

3、土壤配制

用以扦插的土壤需要拥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和良好的排水透气能力,整体要偏向于松软,不能够有过多的黏质成分掺杂其中,也不能够有板结的现象,盐碱化或是重酸化的土壤是绝对不能用以扦插的。

4、扦插养护

将已经处理完毕的枝条,底部蘸取一些生根粉插入土壤中,插条可以稍微倾斜一些,以增加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便于插条的生根,扦插完成之后适当浇水养护,浇足浇透不能够留下积水,25-30天左右即可生根发芽。

五、收割式蚕桑栽培技术?

一、适宜的生态条件蚕桑草对土质要求不高,耐干旱,适应性强,山川及屋室四旁皆能种植。生育期界限温度是10——30℃,在日平均温度13——20℃、相对湿度60%以上的条件下,最有利于生长发育;当温度连续低于-2℃时,植株会冻死。只要在蚕桑草生长发育期(4—9月),≥10℃积温3325℃,降水320毫米(分布基本均匀),日照时数1380小时,就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时,对其生长不利)。

二、培育技术1、播种。(1)播种日期:大田播种可选择在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比如,陕西子洲县可于4月20日前后下种,正常年份出苗后能避过晚霜。如果是用蚕桑草喂养春蚕,则大田播种利用率低,本地应于3月上旬土壤解冻后采用育苗法播种为好,待晚霜过后移栽大田,就可提前采割或摘叶30—40天。

(2)播种:大田可采用撒播或条播,播前应浸种,待种子充分吸水后,沥干表面水份即可播种,播前土壤含水量在16%以上不需浸种。播种深度为1.5—2厘米。苗床育苗播种采用起土播种,苗床灌足水不需浸种直接撒播,盖上2厘米厚的细土即可。一般亩需种量:大田播种需种0.125公斤,育苗播种需种0.05公斤。通常0.8亩的蚕桑草可增养1张蚕。

2、田间管理。当大田幼苗生长到6片叶面(20厘米高)时需定株,苗床育苗移栽大田时一次定株。定株距离:应用于养蚕及家禽家畜的,株行距25×25厘米为宜,留种的株行距50×50厘米为宜。(蚕桑草留种的,抽苔后从植株底部分枝10—12株,后期可生长到1.5—2米高,每株分枝群直径80厘米左右。)蚕桑草的抗病能力很强,整个生育期不发生什么病虫害,主要在苗期注意锄杂草。蚕桑草极易移栽,育苗移栽时浇水一次,成活率基本为100%,具有既可提前摘、割叶期,又不浪费种子的优点。

3、割叶。当蚕桑草生长到40厘米时,从植株基部3—5厘米处割断,用于喂蚕和家禽、家畜。如果养蚕,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摘、割叶期。割叶后,有条件的进行适当施氮肥,浇水一次。蚕桑草再生能力强,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割叶后15—20天又能生长到40厘米高,供再采割。不留种的,全年可割4—5次,亩产鲜草量5000公斤以上。

4、收种。割叶一次后开始留种为宜(根据气候可多割一次或不割叶),在气候条件正常情况下,现蕾至开花约15—20天,开花至成熟需40—50天,种子即将成熟呈深红色,完全成熟后的种子呈黑色。种子成熟由顶端自上而下先后成熟,需分期分批收种,否则种子自落。一般亩收种子量为10公斤左右。

六、蚕桑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蚕桑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蚕桑技术人员是农业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专业人士。他们负责研究、开发和实施蚕桑技术,以提高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效率。蚕桑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深入了解蚕的生态和需求,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1. 蚕桑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蚕桑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蚕桑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丝绸的质量。他们负责收集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并对各种养殖方法进行实验和评估。他们还会参与各类试验项目,以改进蚕桑产业链中的生产和加工环节。

2. 蚕桑养殖方案制定与指导

蚕桑技术人员根据研究结果和市场需求,制定可行的蚕桑养殖方案,并对养殖人员进行指导。他们会提供种蚕、饲料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建议,确保养殖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们还会监测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如温度、湿度等,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环境变化。

3. 蚕桑病虫害防治

蚕桑养殖中常常面临各种病虫害问题,这对蚕的生长和丝绸的产量都会造成影响。蚕桑技术人员负责研究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制定防治方案,并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他们会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保证蚕的健康生长。

4. 蚕桑品种改良与选育

蚕桑技术人员参与蚕桑品种的改良与选育工作,以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和环境的优质品种。他们通过研究和实验,筛选出具有抗逆性、高产性和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并对育种工作进行记录和统计。他们还会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广品种改良的成果,提高整个蚕桑产业的竞争力。

5. 培训与技术支持

蚕桑技术人员负责对蚕桑养殖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会组织各类培训班和讲座,传授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此外,他们还会定期与养殖人员进行交流,并解决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监测与评估

蚕桑技术人员负责监测和评估蚕桑养殖的效果和产出,分析各种指标和因素对养殖结果的影响。他们会定期进行实地调查和样品分析,记录蚕的生长情况、产丝量和质量等重要数据,并制定报告和评估结论。这有助于改进养殖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蚕桑技术人员在蚕桑养殖与丝绸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研究、开发和指导工作,帮助提高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七、什么蚕桑?

嫩绿蚕桑 ,茂盛蚕桑 ,茂密蚕桑 ,美味蚕桑, 无数蚕桑。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2008年6月7日,蚕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中国的蚕桑技术是如何流落到中亚?

据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战史》中记载,公元545年,两个印度僧侣经过艰苦跋涉途经波斯来到中国南方。

他们以佛教为掩护,先向当地中国人学习了整套养蚕和缫丝的技术,又学习了必要的工具的制造方法。

最后,他们把搞到的大量蚕卵放进竹竿做的手杖和行李架里,带到中国北方。

当时正处于南北朝混战局面的中国北方当局的边境官吏根本没有察觉两个印度和尚的阴谋,加之当时由于佛教在中国盛行,僧侣受的约束很少。

结果,中国的蚕种和缫丝技术就这样被两个印度僧侣轻易带出国门。

九、蚕桑文化总结?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原创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种桑是专为供给养蚕的,而养蚕是专为制作丝绸的。中文里对丝绸的描述有绫、罗、绸、缎、帛、锦、绣、绮等多种概念,可见丝绸文化的高度发达。

  蚕桑农业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中有非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从中可以看出民众对于蚕桑经济的依赖和蚕桑农业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诗经·《氓》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汉·乐府·《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晋·陶渊明·《归田园居》

  ……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唐·李商隐·《无题》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宋·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十、什么是蚕桑?

额,蚕桑呢,即系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滴.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种桑是专为供给养蚕的,而养蚕是专为制作丝绸的。中文里对丝绸的描述有绫、罗、绸、缎、帛、锦、绣、绮等多种概念.为中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形成以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为标志的服饰习俗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养蚕虫与种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