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稻三虾养殖小龙虾的技术?

185 2025-03-17 12:26 到农村去网

一、一稻三虾养殖小龙虾的技术?

“一稻三虾”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多年来在稻虾综合种养方面,集研发于大成而构建的一整套技术体系,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市场需求、投入的能力以及当地的资源禀赋,既可分而为之,也可成体系为之。

一年只在稻田养殖一茬“稻前虾”,实施“一稻一虾”模式的,稻田四周可不挖大环沟、但必须加高加固田埂,以提升水位,便于种草养虾,同时要做好防逃网。

消毒除杂:“稻前虾”养殖,时间从第一年水稻收割后,到第二年水稻栽插前。利用水稻收割后、水草栽插前的浅水位,适时为稻虾田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除野杂鱼。这样既可以通过晒塘,利用太阳的紫外线直接消除稻虾田病菌,同时又可以因水位浅节省生石灰等用量,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为100kg左右。

种植水草:水稻收割后,先让田面充分曝晒一段时间,再在田面上及时种植沉水型水草,并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提高水位。稻虾田种草的合理规划布局是,条带状种植田面草,点穴式种植环沟草,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

稻虾田种草四原则:一是水草种植的层次,即稻虾田环沟中最好种植三层水草,分别是在环沟边靠埂一侧的水边种植挺水型植物和浮水型植物,如茭白、水花生等。在环沟两侧的水下坡面上、沟底种植沉水型植物,一般种植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等。至少种植两层水草,即浮水型和沉水型植物;二是水草种植的比例,即水草种植面积占环沟或畦面面积的50%左右,不应超过70%,不应少于30%;三是环沟四季种草,即环沟中保持一年四季都有水草生长;四是稻后畦面种植沉水型水草,即稻虾田田面上在水稻让茬后,及时种植沉水型水草,一般种植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等。

二、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所谓“虾稻共作”,就是利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构建稻田虾、稻共生系统,通过人为种植、养殖、施肥、水位调控和留种、保种等配套措施,实现小龙虾的自繁、自育、自养和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该模式通过挖环形沟、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人为构建小龙虾生活环境和活动生态廊道,水稻收割前投放种虾,水稻收割后淹水养虾,通过小龙虾捕食越冬害虫及微生物,降低病虫草害基数,冬春两季通过小龙虾实现秸秆还田;次年水稻移栽返青后,实行虾、稻共育,利用虾捕食各类水稻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6-8月份安装频振灯或黑光灯诱杀各类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具体的说,就是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三、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现在成为了农业领域内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一种智慧农业技术,虾稻共作养殖在提高农田产出、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将通过介绍虾稻共作养殖技术以及相关视频,为大家全面了解这项农业技术提供帮助。

什么是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农业模式,将稻田和虾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虾稻共生的理念。传统上,稻田只是用于水稻种植,而虾池则专门养殖虾类。而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则将两种农业模式相融合,让稻田同时兼具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功能。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这种模式下,稻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水源,为虾类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虾类则通过捕食杂草和害虫,帮助稻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优势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使其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 提高农田产出:通过虾类的捕食作用,能够高效地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水稻的产量。
  • 保护环境:虾类对水体中的底泥和有机物进行吞食,降低了稻田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改善了水质环境。
  • 提供可持续收益:虾类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水产品,能够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 节约资源: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将稻田和虾池有机结合,节约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鉴于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这些优势,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这种农业模式。通过实践验证,虾稻共作养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介绍

以下是一些有关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视频推荐,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您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创新的农业技术。

1.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实践经验分享

这个视频通过访问一位成功运用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农户,介绍了他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对农田的益处以及实施该技术的一些要点。

2.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生态环境效益

这个视频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对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改善。通过对比传统的农业模式,视频展示了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

3.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该视频主要从经济角度探讨虾稻共作养殖技术的优势和益处。通过分析虾类的市场需求和价值,视频展示了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对农户经济收益的积极影响。

以上推荐的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对于想要了解和实施这一技术的农户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虾稻共作养殖技术,并为实施该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语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是一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田产出、保护环境、增加农户收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看相关的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视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创新的农业模式,并为实施该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虾稻共养亩产多少龙虾

虾稻共养:一种高效的农田综合种养模式

农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产业之一,而如何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一直是农民和农业专家们关注的焦点。近些年,虾稻共养这种农田综合种养模式备受瞩目,通过将水稻田与养殖龙虾相结合,既有效增加了农田的产出,又实现了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虾稻共养的适应性与优势

虾稻共养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农田种养模式,具备多项优势。首先,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水稻田中栽种水稻的同时,将一部分水田改造成虾塘,利用虾类对水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降低了虾塘养殖的环境污染,为水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虾稻共养可以有效提升农田的产出。养殖龙虾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值,而且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发生。龙虾喜食水稻害虫,如蚜虫、螟虫等,通过龙虾的捕食作用,减少了对水稻的害虫危害,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虾稻共养还可以有效利用农田的氮磷资源。水稻生长过程中会释放较多的氮磷元素,而龙虾对氮磷有很高的吸收能力,通过虾稻共生,可以充分利用水稻的底栖生物和残渣,提高氮磷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

虾稻共养的科学技术要点

虾稻共养虽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项优势,但要实现高效产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水稻栽培技术

在虾稻共养中,水稻的良好生长直接影响着产出效果。因此,要采取合理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科学施肥、有机物的应用等。

田间管理措施方面,要加强水育管理,保证水稻田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当然,也要注意水量的控制,防止因过量灌溉而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或积水过多对龙虾养殖的影响。

科学施肥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符合水稻生长的需求,既能增加水稻的产量,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有机物的应用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稻的营养吸收能力和抗逆性。

龙虾养殖技术

龙虾养殖是虾稻共养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保证龙虾的生长和健康,需要掌握合理的龙虾养殖技术。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水塘进行养殖。水塘的大小、水质、水温等因素都会影响龙虾的生长状况,因此要做好水塘的选择和调控工作。

其次,要注意龙虾的饲养管理。给龙虾提供适宜的饵料,保证龙虾的养分摄入,同时避免过量喂养造成水质污染。还要注意排除水体的有害物质,保持水质清洁。

最后,要及时发现和处理龙虾的疾病。定期检查龙虾的生长状况,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龙虾的健康生长。

虾稻共养的经济效益与推广前景

虾稻共养作为一种创新的农田种养模式,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备广阔的推广前景。

首先,虾稻共养可以提高农田的产业综合效益。通过兼顾水稻种植和龙虾养殖两个产业,不仅可以增加产出,还能降低成本,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据统计,虾稻共养的亩产龙虾可达到数千斤以上,比传统的单一养殖方式高出数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次,虾稻共养也能够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通过引入龙虾养殖,有效减少了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减轻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压力,有利于土壤的保育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此外,龙虾的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虾米、虾壳等废弃物可以用作有机肥料,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性。

虾稻共养的广泛推广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大对虾稻共养技术的宣传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经验指导,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同时,相关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要加强研究与合作,不断推进虾稻共养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为我国农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虾稻共养作为一种高效的农田综合种养模式,具备优良的适应性和多项优势。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高效产出的关键,而虾稻共养也将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虾稻共养将成为我国农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幸福贡献力量。

五、盱眙虾稻共生养殖技术?

苗种放养前期准备

  1月—2月,改造虾沟,采用“一”或者“L”型田边沟,沟深0.6-0.8米、宽4米、坡比1:1.5,对虾沟、大田冻、晒、消毒,消毒用药量按水深1米亩用生石灰160公斤;消毒后10天栽植伊乐藻到沟、田之中,每隔2-3米栽植一族,以星状分布。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投放

  3月—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后,投放虾苗到沟、大田中(越早越好),投放量5000-7000尾/亩,规格为70~200尾/500g,同时适当投喂浸泡过的大豆、玉米等植物性蛋白饵料。

  虾稻共作的养殖:日常管理

  4月下旬—5月,注意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害预防治疗等工作,对虾沟、大田中的虾苗加强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一般为存塘虾总量的1-2%。

  7月初—8月中旬,做好水稻前期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人工耘耥拔除多余的大杂草,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适当少量辅助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并适时起捕部分成虾出售。做好田间日常管理工作

六、小龙虾虾苗养殖技术?

1、选择稻田:稻田的选择标准一般是: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阳光充足、交通便利,且周边环境安静。水源要选择无污染的大型水体,田块后期保证不受旱灾、洪灾影响。

2、工程建设:田间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田埂加宽、加高、加固,进排水口设置过滤、防逃设施,同时进行环形沟、田间沟的开挖,装置遮荫棚等。

3、消毒、培水:对田块进行消毒处理,可泼洒生石灰,待毒性消失后,即可进水。接着往田沟中注水60—80cm,施足农家肥,以培育饲料生物。然后在田沟中种植水草,保证水草覆盖率达到40%以上,以满足龙虾生长发育所需。

4、栽种水稻:5月中旬育秧,6月中旬移栽,栽后田间保持10cm水位,待秧苗成活20天以后,再让龙虾进入稻田,吃田间的虫类和杂草。

  5、放养虾苗:稻田养虾之所以在6月插秧后投苗为宜,因为此时稻田已耕种,淡水龙虾易适应环境,从而有效避免耕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虾种的成活率。一般放养规格为250—600只/kg,放养密度为22.5万—30.0万尾/㎡。

  6、投喂饲料:稻田养虾要尽量做到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龙虾食性杂,荤、精、青饲料都吃。日投放量一般为虾体重的4%—6%。早期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后期在下午6点左右投喂1次。

  7、养殖管理:龙虾放养后,要及时进行田沟的管理,合理调控水位,保持水温,平时还要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并有效防治病毒、天敌。

七、稻花虾养殖?

 稻虾兼作养殖技术一、稻田环境条件养虾稻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的稻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面积大小不限,一般以5。可用的饲料有饼粕、麸皮、米糠、豆渣等。

2、施肥亲虾或虾苗投放前施足底肥,一次性投施腐熟农家肥(猪、牛、鸡粪)00kg/亩。追施腐熟农家肥用量为50kg/亩100kg/亩。

八、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

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探索高效农业的新路径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而实现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努力的目标。近年来,虾稻养殖模式逐渐兴起,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方式。虾稻养殖通过兼顾虾、稻作以及其他生物的种植,使得农田更加充分利用,同时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可以达到生态循环的目标。那么虾稻养殖亩产有多少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虾稻养殖模式概述

虾稻养殖模式是一种集中养殖虾类和种植水稻的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作为虾类的养殖场所,虾类在稻田中徜徉自由,寻找食物和栖息地,而稻作作为虾类养殖的饲料和生存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虾稻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传统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

传统稻虾共作是指稻田中同时养殖水稻和虾类。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适当增加虾苗的数量,虾类将在田中生长繁殖,与水稻形成共生关系。这种方式适合于稻田生态条件较好、水肥管理比较完善的地区。

稻虾轮作是指根据水稻和虾类的生长周期,分别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种植养殖。一般情况下,先种植水稻,待水稻收割后,再适时投放虾苗进行养殖,形成稻虾轮作。这种方式适合于水稻田中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以及管理较为灵活的地区。

虾稻养殖亩产的影响因素

虾稻养殖的亩产谷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水质、水肥管理、虾苗、品种选择等。

水质:虾类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过差会影响虾类的生长和繁殖。虾类对水温、水质、溶解氧等因素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在虾稻养殖中,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非常重要。

水肥管理:水稻种植阶段需要一定的水肥管理,而虾苗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水肥管理措施。在虾稻养殖中,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提高亩产的谷量。

虾苗:虾苗的养殖质量直接关系到之后养殖中的亩产量。虾苗的选购应选择健康、活力强的虾苗,并注意虾苗的适时投放。

品种选择:不同品种的水稻和虾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品种也是提高亩产谷量的重要因素。

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的实际情况

虾稻养殖的亩产谷量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亩产的谷量也会有所差异。

以中国南方地区为例,传统稻虾共作的亩产谷量大约在400-600公斤之间,而稻虾轮作的亩产谷量则可达到600-800公斤。在上海市嘉定区的一些试验基地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虾稻养殖模式,亩产谷量甚至可以达到800-1000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虾稻养殖的亩产谷量不仅仅与单一因素相关,而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实际养殖中,要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确保虾稻养殖的稳定产量和高效益。

虾稻养殖的优势和前景展望

虾稻养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方式,具有许多优势,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虾稻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传统稻田中只进行水稻种植,而虾稻养殖在同一片田地上实现了虾类和水稻的共生,发挥了农田空间的最大潜力。

其次,虾稻养殖实现了农业生态化和循环利用。虾类在稻田中自由生长,虾类的排泄物和残饵是水稻的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也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循环。

此外,虾稻养殖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明显优势。虾稻养殖既能提高水稻的产量,还可以同时养殖虾类,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对于未来的发展,虾稻养殖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虾稻养殖模式将越来越完善,生产技术将不断提高,亩产谷量也将不断提升。虾稻养殖有望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语

虾稻养殖亩产多少谷是农业技术和管理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品种选择的影响。虾稻养殖模式作为一种高效农业方式,通过兼顾虾和水稻的养殖,实现了产量的提高和生态循环的目标。未来,虾稻养殖将发展壮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九、稻虾养殖田什么上水

稻虾共作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养殖模式,尤其在水稻种植区域广泛应用。这种养殖方式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那么,稻虾养殖田的上水期是什么时候呢?

稻虾养殖田的上水期

稻虾养殖田的上水期主要是在稻株幼苗期进行。一般来说,稻虾养殖田在水稻栽培的季节,即稻田的苗期,对水位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水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稻虾养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稻株幼苗期进行上水是十分关键的。

具体上水的时间可以根据养殖区域的气候、水稻生长情况以及稻虾品种的生物特性来确定。一般而言,在水稻幼苗出土的3-5天内进行上水,能够更好地促进稻虾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上水期还需注意水质及水位的调整,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稻虾的养殖。

稻虾共作的优势

稻虾共作是一种相互受益的养殖方式,通过在同一田间实现水稻与虾的共同生长,不仅能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益,还能改善水稻生长环境。

首先,稻虾共作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发生。稻田中的底栖动物,如虾和鱼类,可以捕食水稻田中的蚯蚓、水蚤等有害昆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这样一来,就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农田的环境质量。

其次,稻虾共作还能改善土壤质量。稻虾养殖过程中,虾类会不断挖掘土壤,促进土层通气,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供应速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

此外,稻虾共作还能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稻虾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可作为肥料,对稻田的生态系统起到营养补充的作用。虾的活动还能增加稻田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分解。

稻虾养殖的注意事项

稻虾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选择适合稻虾共作的田块,确保稻田和虾池的合理布局和养殖密度。
  2. 控制水质和水位:保持适宜的水质和水位,定期检查水质,避免水污染和水位过高或过低对稻虾养殖的影响。
  3. 科学投喂和管理:合理控制虾的投喂量和投喂频次,防止过度投喂或不足投喂对虾类生长的影响。另外,定期清理虾池,保持水质清洁。
  4. 疫病防控:定期检查虾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虾类的疾病,避免疫病传播。

总之,稻虾共作养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农田养殖模式,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在实施稻虾养殖时,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水稻生长情况和稻虾品种的特性,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确保稻虾共作的效益最大化。

十、稻虾养殖一般出多少虾

稻虾养殖一般出多少虾

稻虾养殖是一种集农业和水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关注和青睐。那么在稻虾养殖中,一般能够出多少虾呢?下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养殖品种的选择

稻虾养殖主要是种植稻谷以及同时养殖虾类,而虾类的品种选择对于产量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虾类有白虾、沼虾、基围虾等,这些虾类在养殖效益和出产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白虾:白虾是目前稻虾养殖中最常见的品种之一,其养殖技术相对成熟,也有较高的产出潜力。一般情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每亩土地的出虾量可达2000-3000斤左右。

沼虾:沼虾也是一种适宜稻虾养殖的品种,其生长速度较快,在养殖中产出较多。根据实际情况,一亩土地的沼虾养殖产量可以达到2500-3500斤,比白虾稍高。

基围虾:基围虾属于大型虾类,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养殖难度较大。基围虾的产量相对较低,一亩土地每年的出虾量一般在1500-2000斤左右。

综合来看,白虾和沼虾是稻虾养殖中常用的品种,其产量和养殖技术的掌握程度息息相关。

养殖技术的要点

除了品种选择外,稻虾养殖中的养殖技术对于虾类产量也有重要的影响。

种苗选择:选用优质的虾种苗是确保高产的关键。要选择健康活跃、体型均匀、无病无虫的虾种苗,并注意适应性强的品种。

水质管理:稻虾养殖中水质的管理非常重要。要保持水质清洁、富含氧气,定期监测水质,及时调整水质参数,保持稳定的养殖环境,避免疫病的发生。

饵料投喂:合理的饵料投喂可以提高虾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要根据虾类的生长阶段和生长情况,科学合理地投喂蛋白质丰富的饵料,确保虾类获得充足的营养。

疾病防控:疾病是影响虾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加强疫病监测,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包括调整水质、药物治疗等,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稳定。

养殖成本与收益

稻虾养殖的成本与收益是农户投资与养殖的关键所在。

首先,养殖成本包括土地租赁费用、虾种苗费用、饲料费用、养殖设备费用、劳动力费用等。不同地区和种养规模的养殖成本可能有所差异,投资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成本预算。

其次,养殖收益与养殖技术的掌握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稻虾养殖市场需求较大,价格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有较好的收益。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市场风险和销售渠道的建立。

综合来看,稻虾养殖的盈利能力是很有潜力的,但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并及时了解市场情况。

总结

稻虾养殖是一项兼具农业和水产业的综合种养模式,通过选择适宜的虾种苗、科学管理水质、合理投喂饵料、做好疾病防控等,可以实现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虽然稻虾养殖中不同虾类的产量存在差异,但在合理掌握养殖技术的前提下,每亩土地的出虾量一般可达2000-3000斤左右。

因此,对于有意从事稻虾养殖的农户和投资者来说,掌握养殖技术,选择适宜的品种,并关注市场需求,可以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