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养殖周期和温度?
泥鳅养殖周期一般为5-6月。它的食性很杂,生长速度快,繁殖期3-5月,产卵期间在6-7月,产卵后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经过人工饲养,投喂足够的饲料,5-6月可长成商品规格,就可以捕捞上市了。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管理水平而定,放养前可用食盐水浸泡消毒15~25分钟。池塘内可以混养其它鱼类,如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这样就不用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因为泥鳅可以食用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
3、池水管理
开始的时候池塘水深保持在10~20cm之间,以后逐渐加深水位。池塘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要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应及时添注新水或增氧。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定时用漂白粉消毒。
二、泥鳅养殖周期多少天
泥鳅养殖周期是多少天?这是许多养殖者和爱好者都感兴趣的问题。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淡水鱼类,其养殖周期的长度直接关系到产出和经济效益。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泥鳅的养殖周期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
养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养殖周期是指从泥鳅投放到养殖场开始,到收获泥鳅的整个时间过程。它包括从泥鳅的幼苗期、生长期、繁殖期到销售期的各个阶段。
泥鳅的养殖周期
泥鳅的养殖周期一般在90天左右。在养殖过程中,泥鳅的生长速度与水质、饲料、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关。养殖者需要合理调控这些因素,以确保泥鳅正常生长并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
以下是泥鳅养殖周期的主要阶段:
1. 幼苗期(10-20天)
幼苗期是泥鳅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幼苗需要接受适当的饲料和温度,以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合理的水质管理也是保证幼苗健康的重要因素。
2. 生长期(30-60天)
生长期是泥鳅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泥鳅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需要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并保证充足的水质、光照和温度。生长期也是泥鳅养殖者监测和管理水质的关键时期。
3. 繁殖期(60-70天)
繁殖期是泥鳅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雌鱼会产卵,雄鱼会进行受精,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会孵化成小鱼。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养殖者需要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温度,并控制雄鱼和雌鱼的数量比例。
4. 销售期(90天)
在养殖周期的最后阶段,泥鳅已经长成可供市场销售的大小。养殖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泥鳅捕捞出来进行销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关键因素
泥鳅的养殖周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
- 水质:水质是影响泥鳅生长和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持水质清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含量,是确保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
- 饲料: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对于泥鳅的养殖效果非常重要。合理的饲喂量和饲喂频率可以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饲养效益。
- 光照:光照对泥鳅的生长和繁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促进泥鳅的活动和饲料消化吸收。
- 温度:泥鳅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在20-28摄氏度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总结起来,泥鳅养殖周期一般在90天左右,其中包括幼苗期、生长期、繁殖期和销售期。在养殖过程中,水质、饲料、光照和温度等因素需要得到合理管理,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果。
希望本篇博文对您了解泥鳅养殖周期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意见,请随时留言。
三、泥鳅养殖周期一般多久?
一般可养1个月左右,自来水养可活半个月左右,用纯净水养只能活7天左右;泥鳅本身是一种喜欢肥沃、腐殖质丰富的水体,并在淤泥中穿行生活休息的动物;泥鳅能够养多久,温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选项,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15-30摄氏度之间水温它都能生存;虽然泥鳅的耐脏性很强,但我们也要周期性的更换水体中的水,为其加入新鲜的水质,避免水质太过肮脏,连泥鳅
四、泥鳅养殖周期是多少时间?
泥鳅养殖的周期是因地理、气候、水质以及养殖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一般来说,泥鳅的养殖周期为3-5个月左右。其中,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2℃-25℃,孵化期为3-5天,大约需要20-3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育苗。
接着,需要将小泥鳅转移到塘或池中进行放养,每亩塘或池中放养数量建议不超过20000尾。在这期间,需要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理塘或池中垃圾和残饵等物质。
一般而言,泥鳅在夏秋季节生长较快,水温在25℃-28℃之间比较适宜其生长,一般可在3-4个月左右达到成熟期并可收获。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泥鳅养殖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和创新,周期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五、请问泥鳅养殖周期是多长时间?
饲养泥鳅如果是干净无污染河水一般可养1个月左右,自来水养可活半个月左右,用纯净水养只能活7天左右;
泥鳅本身是一种喜欢肥沃、腐殖质丰富的水体,并在淤泥中穿行生活休息的动物;泥鳅能够养多久,温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选项,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15-30摄氏度之间水温它都能生存;虽然泥鳅的耐脏性很强,但我们也要周期性的更换水体中的水,为其加入新鲜的水质,避免水质太过肮脏,连泥鳅都无法忍受而死亡。
六、泥鳅的养殖周期?
泥鳅养殖时间一般是5~6个月就可以上市,但是如果用催产的技术的话那就要4个月的时间
七、台湾泥鳅品种养殖怎样?
台湾泥鳅是大陆泥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寸苗(3-5cm)养至成鱼(15尾/斤)只需3-4个月。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养殖台湾泥鳅,池塘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用以调节水质,防止蓝藻爆发。
八、黄鳝泥鳅生长周期?
鳝的养殖周期是多久?
人工饲养黄鳝生长周期为6个月可达上市规格,具体人工养殖黄鳝的生长速度主要跟养殖时候投放的饲料有关系,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提升生长速度。
九、谁知道泥鳅养殖有市场吗?
那就要看你准备养到多大的了。有两种规格:
一,是半斤以上甚至一两斤以上的,这种只有东北(冬天吃,即中国典型的冬补);韩国、日本(这俩夏天吃,是他们所谓的夏补)。这种大规格东北人即使冬补也吃不多,毕竟现在中国富了,比韩国日本都有钱了,吃的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那边有海参,比这个高档多了),所以真正的买家还是韩国日本。虽然说韩国日本没咱中国有钱,但他们惜命,怕死,花钱抠门儿,所以对吃的东西检测得严格得要死。关键是泥鳅这玩意儿密度小了没利润,密度稍一大就多病,又是皮肤呼吸,很多药都不能用。所以抗生素农药都用得蛮多的。所以老是被韩国日本那群怕死鬼检查出来,一检查出来就出口限制,一限制这玩意儿就不值钱了!前年我去连云港赣榆(国内面积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据当地人说已经三年亏本卖了。
二,就是60~80条一斤的规格了。这个规格现在正在升温!因为这是内销,中国人自己吃的。中国吃东西讲究首先是味道,其次才是营养。泥鳅还真是这个十公分左右的规格才最为细嫩可口。现在两广、两湖、云贵川等地都喜欢拿这个规格吃火锅。吃法虽然单一,但短时间内我感觉没有品种能代替之。这就是品种优势,密度很高,产量不算低。关键是成本低,当然利润没有其他品种高,但好在两广海南冬天也能养。而且周期短,可以作为其他养殖品种养殖间隙的一个交替缓冲。
十、泥鳅可以在缸里面养殖吗你?
泥鳅可以放在鱼缸里养。 鱼缸池底需要铺15厘米至20厘米厚的肥泥,要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