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牙牡蛎养殖方法?
养殖方法很多,具体讲基本的有8种(附要点):
1.筏式养成,又分吊绳和网笼养殖两种。必须保证水深4米左右,近江养殖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
2、滩涂播养;场地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
3.蛎、虾混养。
以泥或泥砂质作为底质,水深1.3米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以上。播苗时间选择在4月初。
4.投石养殖。
以牡蛎采苗器的石块为养成器材,采用满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养成方法。
5.插竹养殖。
以直插或斜插的方式排列,中间留有空档,以畅通水流。
6.桥式养殖。
以桥式采苗法用的石条重新整理,6~7条为一组,组间之间相距50~60厘米左右,列与列之间距离1~2米。
7.立石养殖。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只要采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
水深2~4米,在风平浪静处设置固定栅架,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为固着基,成串挂在栅架上养,每串长1~1.5米,串间距0.5~1米。
注意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遭受底栖敌害生物侵袭。
二、牡蛎小苗的养殖方法?
1、吊绳养殖
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其中湛江雷州湾东里镇海域养殖的生蚝最为肥美,该港湾无工业与生活污水流入,养殖密度低,水质优良,特别适合吊绳养殖。
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米。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插柱养殖
将粘着细细蚝苗的柱子竖产在海区,很少移动位置,到生蚝稍加长大,便从海水浅区移往较深处,直至收成生蚝。
3、打桩吊养
打桩吊养是牡蛎养殖的一种新兴养殖方式,养殖条件要求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水浅,水深度在2.5米至4米。木桩打入海泥里直至稳固,然后排成一列列。
牡蛎苗多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地挂在木桩的栅架上养。每串长约1.2—1.6米,串间距0.8米左右,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海底泥。
三、牡蛎养殖时间和方法?
1、水泥条养殖法
这个方法是比较广泛的牡蛎养殖方法,待水泥条附苗结束后,为了缩短养殖的时间,需要在10月份完成移养工作,养成区应选择在低潮区为宜,这样能增长摄食时间。在多泥沙海区,要避开海潮,这是因为牡蛎在涨潮时,牡蛎会张开,很容易导致沙粒灌入体内导致死亡,所以养殖的时候,要软涂底质,避免底脚软倒,且可节省劳力。
2、筏式养殖法
需要准备一个筏子,然后选择圆木和毛竹捆绑到一起,并以锚或桩固定在海底。将已附好苗的蛎壳串、橡皮条悬挂在筏子上进行养成,也可在筏上吊挂装有单体牡蛎的笼子进行牡蛎的笼养。
3、棚架式养殖法
这个方法就是在潮流畅通的区域养殖,要保证有适当的饵料生物,而且合适的水温和盐度非常适合牡蛎养成,在低潮区保持涂面平坦,使用树桩搭建一个棚架,桩行长度根据养殖场地确定桩的长度,搭建好后,将牡蛎苗放到棚架上养殖,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挂养。
4、病虫害防控
牡蛎遇到微孢子虫寄生就会导致大批量死亡,而且还有弧菌病、牛普吸虫病、六鞭毛虫病等都会影响牡蛎的品质,所以在养殖的牡蛎的时候,要加强管理工作,注意清理废水污染区,保证牡蛎免受病虫害干扰。
5、收获
冬春季是牡蛎肉非常饱满的时候,退潮后,将牡蛎收获,收获后要注意取肉,不过牡蛎也可以带壳销售。
四、牡蛎苗养殖新方法?
有多种,但基本的方法如下:比较简单。
牡蛎小苗一般生长在浅海海域,所以养殖起来比较容易。
可以选择在相对静止的水域中,利用牡蛎小苗的寄生能力,将它们吸附于贝壳表面,以便于养殖和管理。
在养殖牡蛎小苗时,应该注意水质卫生、温度、光照等条件,以确保牡蛎小苗能够正常生长。
同时,在选择养殖场地时也要留意当地的法律法规,防止因为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
五、不同牡蛎品种的养殖方法?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
一、牡蛎的生长习性
牡蛎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域,从高线至水深10多米的范围内都有。牡蛎属于固着型贝类,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二、牡蛎的养殖技术
(一)苗种繁育
目前牡蛎养殖有全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两种方式。
全人工育苗的操作过程有:亲贝暂养与促熟,采卵、孵化和选优,饵料与幼虫培育,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稚贝出池等工序;半人工采苗的操作过程有:采苗场选择、亲贝性腺发育检查、浮游幼虫的采集和调查、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等工序。
(二)养殖方式
1.筏式养成
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m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cm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cm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cm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m。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亩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亩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亩产量可达5000kg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亩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m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cm,中后期控制在50~60cm。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亩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cm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4~1/3。
4.投石养殖
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1)漫天星:蛎石杂知己无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为5~6块蛎石为1组。
(3)行列式:排宽0.5~1m,排间距为0.6~1.5m。深水养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获。
5.插竹养殖
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
(1)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m;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cm,顶宽33~36cm,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cm。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m左右。每亩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6.桥式养殖
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组间距离为50~60cm,列与列之间距离1~2m。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7.立石养殖
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
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上养。每串长1~1.5m,串间距0.5~1m。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三、牡蛎的病害防治
1.牡蛎面盘病毒病
该病由牡蛎面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育苗中,一般3~8月发病,有季节性,受害的幼体壳高大于150μm此病传播可能来自潜伏感染的亲牡蛎,成纵向感染,育苗损失可达50%。患病幼虫活性减退,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去鞭毛,并有些细胞分离开来,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活动。
防治方法:鉴定病原后,将患病牡蛎和亲牡蛎销毁,对养殖设施彻底消费。鉴定并保存无病的亲牡蛎种群。
2.牡蛎疱疹病毒病
该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此病常发生于发电站排出的热水中养殖的牡蛎,发病水温为28~30℃。水温下降后,此病随之消失,发病与水温密切相关。受感染的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散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该病后,将牡蛎转移至温度低的天然海水中,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3.幼体牡蛎溃疡病
该病由鳗弧菌、溶藻酸弧菌引起。因为弧菌存在于海水、底泥、牡蛎体表,是机会致病菌,各地育苗场培育各种牡蛎苗都可能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保持水质清洁,加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检查;
(2)发现患病幼体立即销毁;
(3)投喂的单胞藻保证无弧菌污染;
(4)使用经过滤、臭氧和紫外线等方法消毒的海水。
(5)使用每立方米水体50~100克复合链霉素,全池泼洒。
4.点状坏死病
该病由一种未知杆菌引起。牡蛎受感染后,濒死时有点状坏死组织,扩散的细胞浸润,并有大量的杆菌,消化腺苍白色,壳张开,散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分离、销毁病牡蛎。
5.弧菌病
该病害是由弧菌引起,主要感染幼牡蛎,可引起幼牡蛎50%以上死亡率。受感染的牡蛎外壳畸形,周边具有大而未钙化的几丁质区域,细菌深入感染韧带,阻止壳的生长,妨碍韧带功能。
防治方法:消毒养殖设施,用10PPM次氯酸钠浸泡病牡蛎后再用清洁海水冲洗。
6.离壳菌病
该病是由动腐离壳菌引起。该病菌菌丝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枝,其可侵害各期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幼牡蛎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过滤、紫外线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后尚无有效方法治疗。
四、牡蛎的采收加工
1.采收:每年的5~6月,即牡蛎生殖腺高度发达而又未进行繁殖,软体部最肥时进行。采收时,将牡蛎捞起。
2.加工:将采收的牡蛎开壳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六、牡蛎怎么养殖
牡蛎怎么养殖是许多海鲜养殖者感兴趣的话题。牡蛎是一种富含营养且受欢迎的食材,其养殖不仅可以为养殖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还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将介绍牡蛎养殖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了解这个行业并为自己开始牡蛎养殖提供一些指导。
选择适合养殖的牡蛎种类
在开始牡蛎养殖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的牡蛎种类。常见的牡蛎种类包括太平洋牡蛎、欧洲牡蛎和岩石牡蛎等。每种牡蛎的生长速度、适应环境和风味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养殖场的地理位置、水质状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太平洋牡蛎是最常见的养殖品种之一,其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适合大规模养殖。欧洲牡蛎更适合较温暖的水域,其口感较柔嫩,深受欢迎。岩石牡蛎则适应性更广,能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长,但生长速度较慢。
确定养殖场地和设施
选择适合的养殖场地是牡蛎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牡蛎需要清澈、富含氧气和适度盐度的海水环境才能健康生长。养殖场地应该位于远离污染源、水流较好且有稳定海底的地方。
在确定好场地后,还需要搭建相应的养殖设施。常见的养殖设施包括牡蛎籽壳、种植架和固定桩等。牡蛎籽壳是用来引诱幼小牡蛎附着生长的基底。种植架则可用来将牡蛎集中养殖,方便管理和收获。固定桩则用于在水中固定种植架,防止受到海流的影响。
控制水质和温度
合理控制水质和温度对牡蛎的生长至关重要。牡蛎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中应含有足够的氧气和适度的盐度。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其处于牡蛎生长的最佳状态。
养殖场还需注意水温的控制。牡蛎的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10℃至2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牡蛎的正常生长。在温度过高的地区,可以通过增加水深或搭建遮阳棚等方式来降低水温。
合理管理养殖过程
养殖过程中的合理管理对于牡蛎的生长和品质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管理技巧和注意事项:
-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保持水质清洁。
- 定期翻转种植架,促进牡蛎的均匀生长。
- 定期检查牡蛎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 控制牡蛎的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生长。
- 定期采集成熟的牡蛎,避免过度成熟降低口感。
市场营销和销售
养殖的牡蛎成功成长后,市场营销和销售也是重要的环节。以下是一些营销和销售策略:
- 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与海鲜市场和餐饮业者建立合作关系。
- 提供高品质的牡蛎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 参加各类海鲜展览和推广活动,扩大知名度。
- 建立线上销售渠道,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份额。
通过合理的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养殖的牡蛎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利益。
牡蛎养殖的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以及海鲜消费的增长,牡蛎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前景。牡蛎以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大。
同时,牡蛎养殖也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牡蛎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同时又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
因此,对于有一定资金和资源的养殖者来说,牡蛎养殖业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养殖者将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社会健康和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七、牡蛎养殖史?
2018年1月13日,山东威海,妇女在乳山牡蛎养殖基地分拣刚刚收获的牡蛎。
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是牡蛎收获期,这期间很多当地留守妇女会在养殖基地打零工,负责对打捞上岸的牡蛎进行初步分拣,按照每小时10元计算工钱,日赚80元左右。
乳山有“中国牡蛎之乡”养殖牡蛎的历史超过20年,养殖品种以太平洋牡蛎为主,采取筏式养殖方式。牡蛎养殖面积达8万亩,产量超30万吨,产值18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县级单位名列第一位。
八、牡蛎养殖何去何从?
现在牡蛎的样子都是靠近大海边上。沿海一带比较多的养殖户养殖牡蛎。
九、牡蛎水产养殖技术
养殖业一直是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产业化养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牡蛎作为一种优质海产品,不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保健功效,备受人们的喜爱。
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优势
牡蛎养殖技术相较于传统高投入、高风险的捕捞,具有以下优势:
- 规模化生产:养殖牡蛎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利润。
- 环境友好:养殖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可以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
- 节约成本:牡蛎可以在海洋中生长和繁殖,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
- 稳定产量: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控制牡蛎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数量,确保稳定的产量。
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关键要素
要实现规模化的牡蛎养殖产业化,以下几个关键要素至关重要:
养殖水域选择
牡蛎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水域条件是保证牡蛎生长的基础。选择水温适宜、富含营养物质的海域进行养殖是牡蛎养殖成功的关键。
养殖设施建设
养殖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效益和风险。合理布局养殖区域,选择适合牡蛎生长的底质和水深,使用高效的养殖架设施,可以提高牡蛎的存活率和产量。
种苗培育
种苗是牡蛎养殖的基础,种苗培育要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种苗品种。利用科学的培育方法和技术,提高种苗的存活率和质量,为后期的养殖打下基础。
合理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影响牡蛎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合理配制饲料,定期监测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洁和氧气含量以及及时处理不良的生长现象,都是保证牡蛎养殖成功的关键。
牡蛎养殖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牡蛎养殖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随着牡蛎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养殖的效益和产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牡蛎养殖将逐渐向非海洋省份和内陆地区扩展,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牡蛎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将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结语
牡蛎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的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得牡蛎的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牡蛎养殖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牡蛎海水养殖盐度?
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