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柘城县各村名的来历?

149 2024-03-16 15:43 admin

柘城县上古时期为朱襄氏封邑,春秋为陈国之株野,战国为楚之柘邑。

秦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得名。

远襄镇

武德堂

《远襄》

远襄俗称鄙城,相传舜帝后裔胡公之子“远襄王”封于此,故名“远襄”。

西汉于此置鄙县,东晋废。

明嘉靖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师尚诏、王邦用故里,现存师尚诏墓。

慈圣镇

关帝庙

《慈圣》

清咸丰九年(1859年)筑寨,今寨沟尚存。

春秋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即在此一带。

《虎陈》

南宋绍熙年间建村,称“陈家庄”;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村毁于黄河水后重建。

据传崇祯年间筑寨时,有虎来此,故名“虎陈”。

砖窑历史悠久,现存明代砖窑旧址数十处。

《白庄》

清初建村,村民皆回族,村民兼营屠宰、饮食业。

大仵乡

《大忤》

据传明成祖称帝后,建文帝宗室逃此,改朱姓为忤,称“忤家集”;

清咸丰九年( 1859年)筑寨,改名“大忤”。

《朱堌寺》

相传炎帝朱襄氏部落建都于柘城,朱襄氏死后葬此,世称朱襄氏陵。

明成化年间建寺,村以寺名。

现陵址仍存,旧时碑碣甚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襄镇

《胡襄》

相传,周朝册封舜帝后裔“胡襄王”于此,故名“胡襄”。

《王梨行》

明初,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在梨树行中建村,故名“王梨行”。

王氏原以种菜为生,定居后重操旧业,与邻村胡庄、张菜园等村共同培养出优质芹菜——胡芹。其根如算盘子,杆粗棵大,清脆无渣,产量高,号称“芹王”。明、清为贡品,名扬全国。

伯岗镇

凤凰台遗址

《伯岗》

相传霸王项羽曾屯兵于此,并筑有点将台,因古“伯”与“霸”同音义,故名“伯岗”。

明初建村,清同治三年(1864年)筑寨。

村内有东汉右将军王霸墓。

《刘双安》

明永乐年间,千户长刘宗尧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称“刘官口”;

万历年间,以村人刘思敬之字“双安”,更名“刘双安”。

安平镇

安平

《安平》

相传汉朝开始就有集市,因商贾能平安交易,故名“安平”。

据《左传·宣公二年》载:郑公子归生与宋华元战于大棘,即此。

周姓所制鸡爪麻花清时为贡品,驰名四方。

清雍正年间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刘慎故里。村西南旧有楚太子建墓。

《铁关》

因村中庙内有铁铸关羽像,故名“铁关”。

村东北3公里处有大毛村战国墓群。

《前王堂》

原名“赵百户”,清初王氏迁入,咸丰年间筑寨,称“王堂寨”;

后有村民北迁建村,此处改名“前王堂”。

李原乡

《李原》

元末,山东高唐人李原避难至此定居,以人名村。

岗王镇

《岗王》

原名“前小庄”,明正德间王氏迁入,因村前有土岗,改名“岗王”。

李庄遗址

《孟庄》

唐朝河南节度使张镐奉命救睢阳(今商丘),因水阻在此寄宿古寺,夜不能眠,遂称“心闷寺”。

明初建村,以寺名村;建国后,刘、孟两村合并称“孟庄”。

村东北有商代早期文化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米粗之千年白果树一株。

《盆窑》

村民以烧制瓦盆为业,故名“盆窑”。

手工制盆已历数百年,所产红色铅釉瓦盆,畅销数省。

清康熙年间工部左侍郎李元振故里。

《门楼王》

元末,王纲为了避乱,行至废门楼下,车坏,以为天意,遂定居于此,故名“门楼王”。

牛城乡

《牛城》

相传古代,每年腊月人们常在此斗牛赏雪,“斗牛雪霁”为柘城八景之一,故名“牛城”,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寨。

老王集乡

《老王集》

原名“王家集”,清朝改称“老王集”。

所产“王贡大曲”酒,据传北宋时曾为贡品,今畅销数省。

有为捻军首领之一王金榜故里。

《前扳曾口》

据传明初,傍河建村,有渡口,撑网打鱼者甚多,村北有后扳曾口,故名“前扳曾口”。

清末村民王居信率农民起义,聚众3万余,一度攻破柘城。

村前有千年古树——柘桑1棵。

千年古柘树

起台镇

《起台》

清初立碑,碑文记载:战国吴起曾筑台点兵于此,时称“吴起台”,后建庙,称“吴起台寺”,村以寺名,简称“起台”。

洪恩乡

《洪恩》

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洪恩古寺得名“洪恩”。

村东南有洪恩寺旧址。

《刘奶庙》

原名“侯楼”,清初刘姓为望族,重修泰山奶奶庙时,改为“刘奶奶庙”,村以庙名,1981年更名“刘奶庙”。

陈青集镇

《陈青集》

原名“青堌堆”,又称“青红寺”,清朝称“陈集”,1981年改名“陈青集”,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筑寨。

砖集小学

《砖集》

古称“小南集”,宋置八桥镇,后在村南河上筑一砖桥,更名“砖桥”。

《梁湾》

该村为梁氏依河湾所建,称“梁家湾”,简称“梁湾”。

据《梁氏族谱》载:三国魏大司农梁习、明神宗之梁淑妃为该村人。

皇集乡

李子金墓

《前皇集》

清初皇氏兄弟从怀庆府迁此,分居前后两处,该村居前,故名“前皇集”。

《鸭李庄》

原名“卢家庄户”,明初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擅养鸭,称“鸭卢李”,俗称“鸭李庄”。

申桥乡

申桥乡李庄村有“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

《黑里寺》

古有明亮寺,清初以寓意反清,改为“黑里寺”。

同治三年(1866年),筑寨建村,村以寺名。

惠济乡

《洪庙》

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因怀念祖籍,村中建庙,村以庙名,称“洪庙”。

《小吴》

原名“小胡集”,明初称“吴家集”,清末改名“小吴”。

《戴口》

明代建村,戴姓曾于此摆渡,故名“戴口”。

马集乡

《马集》

原名“小马庄”,后有集市,改名“马集”,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寨。

张桥镇

《岭子朱》

明万历年间,朱氏迁此建村,称“小朱庄”;

后因村后有土岭子,更名“岭子朱”。

《王金门》

明永乐年间,王金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以人名,称“王金门”。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时曾在此设临时指挥所。

浦东街道(原梁庄乡)

《杜菜园》

明末此处为杜氏花园,建村后改种蔬菜,故名“杜菜园”。

双河街道(原邵园乡)

《邵园》

古时称高庙,明中期邵氏迁此,种菜者颇多,故称“邵园”。

村内有东汉末年柘城县令许赞墓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张》

明洪武年间,张仲礼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按原籍村名称“林张”。

1947年2月,中国共产党柘城县委员会、柘城县人民政府在此成立。

村南桥西北隅,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惨杀中国人民的“万人坑”。